【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1:30:21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大夫跳“八佾舞”,孔子表示反对,主张“克己复礼”,其实质是(  )
A.提高个人修养   B.维护传统礼制
C.扭转天下乱局 D.规范人际交往
【解析】 按制度贵族舞乐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可是鲁国大夫季氏却故意打破制度,设置“八佾舞”,与天子同礼,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上表示强烈反对。故本题选B项。
【答案】 B
2.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他人去做。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这个观点的思想家是(  )
A.梭伦 B.孔子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学说的表现。
【答案】 B
3.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
①打破了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扩大了教育对象 ③初步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④促使文化教育下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③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 D
4.孔子曾幻想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之前。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C.春秋时期,孔子时代还没有到来
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
【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孔子的“仁爱”思想不符合社会需要,只有法家的“集权”、“法治”才是实现争霸的需要。
【答案】 C
5.柏拉图认为使国家处于和谐状态的途径是(  )
A.国家统治者由“哲学家王”担任
B.国家公民人人平等
C.把人们培养成正直而有智慧的人
D.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阶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解析】 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武士、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才能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
【答案】 D
6. (2013·洛阳高二测试)柏拉图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猫”“狗”等这些理念,首先是神创造了本质上的“猫(完美的猫)”“狗(完美的狗)”,而且只创造了一只,其他都是模仿(猫的摹本、狗的摹本),据此可以判断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  )
A.辩证法思想
B.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解析】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因此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 B
7.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柏拉图这个人物,并且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这种讨论(  )
A.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实际意义
B.说明人们仍对柏拉图有浓厚的兴趣
C.将历史人物引入各学科的研究之中
D.证明了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柏拉图关于理想国家和教育的思想至今对人们仍有启发,故A项错误;不管是对柏拉图肯定还是否定,都说明他的影响巨大。
【答案】 D
8.“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必须用理性去约束激情,使行为合乎道德。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普罗塔戈拉
【解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并运用理性约束自己。
【答案】 C
9.据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的多,而且他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数牙齿。因此,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
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从材料得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答案】 A
10.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B.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C.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D.他的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解析】 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D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2013·苏北四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第(1)问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德治”,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第(2)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思考。第(3)问结合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即可。
【答案】 (1)治国主张: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主要原因: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思想主张: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政治背景: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
(3)法治与德治并举。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
——柏拉图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四 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
——柏拉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孔子和柏拉图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其共性是什么?(8分)
(2)材料三、四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6分)
(3)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6分)
【解析】 回答第(1)问时应抓住材料一中“礼”“仁”及材料二中“正义”等信息。回答第(2)问时应抓住材料中“为政以德”“法律”等信息。第(3)问要结合史实来回答。
【答案】 (1)孔子主张建立礼与仁相结合的有差别又有温情的社会;柏拉图主张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共性:都主张建立一种和谐有序和稳定的社会。
(2)孔子: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
(3)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实际政治的需要。

一、选择题
1.孔子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是在(  )
A.受到齐景公的赏识之后  B.齐鲁两国夹谷之会后
C.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 D.写成《论语》一书后
【解析】 齐鲁夹谷之会,使鲁国赢得外交胜利,孔子从而出任了鲁国代理宰相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答案】 B
2.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
A.礼   B.仁  
C.中庸   D.德治
【解析】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答案】 A
3.“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庙大成殿的一副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人者,仁也,亲亲为大”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六艺”是指孔子编订的“六经”,“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故题干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3·汉中高二测试)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解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促使文化教育下移。私学成为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5.下列是几位参观南孔家庙的游客在孔子像前回顾孔子学说言论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二者有一即可
B.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他不爱财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收学生冉雍就是证明
D.孔子的教育思想彻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解析】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辅之,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B项错误;D项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答案】 C
6.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人去做,孔子主张以此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 B
7.2013年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曲阜拉开帷幕,世界各地政要名流聚集孔子故里,应邀参加祭孔大典。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思想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
C.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基石和代表
D.孔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体系
【解析】 孔子思想确立在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
【答案】 B
8.“自束脩(很薄的礼物)以上,吾未尝无诲(教诲)焉。”这句话反映了孔子
(  )
A.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B.主张以德治民
C.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D.主张因材施教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回答,既可以答最直接的作用,如增长见识等,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来回答,如为儒学的创立打下基础等。第(2)问要结合现代教育实际来作答,注意要抓住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第(3)问要从总体上分析孔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答案】 (1)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2)“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习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0.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西汉以后,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1)文中哪些属于原始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关键是明确史料、史料解读和历史评价的概念。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作为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重在给出对该人该事的历史作用、意义、局限等的认识。
【答案】 (1)原始史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
(2)史料解释: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要首先以身作则;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历史评价: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西汉以后,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一、选择题
1.柏拉图生活的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
A.开始兴起       B.初具规模
C.达到全盛 D.走向衰落
【解析】 在伯里克利时代之后,雅典的民主制开始走向衰落。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是雅典民主政治转向衰落的时期。
【答案】 D
2.古希腊哲学思想活跃的因素有(  )
①发达的小农经济 ②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③古希腊社会政治制度的先进 ④古希腊先哲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辨,注重传承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排除①即可。
【答案】 B
3.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渎神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一历史事件(  )
A.使柏拉图开始关注雅典民主政治
B.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C.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全面衰落
【解析】 本题关键是明确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实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青年柏拉图的活动,B项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局相关,D项与苏格拉底之死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C
4.(2013·天津高二检测)柏拉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中,他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
A.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
B.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国家
C.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D.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强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中,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就达到了正义。
【答案】 C
5.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逍遥学派”“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思想家代表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信息“逍遥学派”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故选D项。
【答案】 D
6.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主要是指(  )
A.著有一本百科全书
B.在某些方面和编写百科全书的学者差不多
C.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
D.所研究的领域正好有一百科
【解析】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如逻辑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著作构成了古代的百科全书。
【答案】 C
7.(2013·南通高二质检)“当人达到他最高的发展程度时,他是一切动物中最好的;同样,当人违背法律与正义时,他就是最坏的动物了。”上述言论出自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伯里克利
【解析】 题干言论探讨了人的本质,四个选项中,亚里士多德探求了人的本质,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
【答案】 C
8.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他所说的“人”是(  )
A.男性公民 B.妇女儿童
C.广大奴隶 D.外邦移民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妇女、儿童、奴隶、外邦移民没有公民身份。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希腊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特别是涌现出了许多思想的先哲,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真是群星璀璨,为后人所景仰。
(1)现在,假设中国和希腊互办文化年,来弘扬各自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以下资料,请你在表格空白部分填上适当内容。
国籍
人物
主要成就
中国
孔子
希腊
理念论和“理想国”
希腊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我们知道,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古代希腊哲学思想中都有一定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
(2)现在假设中国和希腊的学者就两国先哲表现出来的人本精神进行探讨,请你拟定一个发言稿,来分析一下他们:
①人本思想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解析】 第(1)问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概括性;第(2)问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二者基本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提炼升华,切忌不要泛泛而谈二者的基本思想,那样就离题了。
【答案】 
(1)
国籍
人物
主要成就
思想上的“仁”和“礼”,教育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柏拉图
最大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且在众多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①孔子的仁学侧重于社会,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人本身。
②二者所处的国情不同。孔子处于中国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奴隶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古希腊哲学家处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工商业为主。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辩论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就进入雅典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被誉为“学园的头脑”。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辩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分析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学园的头脑”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柏拉图“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3)你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
【解析】 第(1)、(2)问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第(3)问实际是考查对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精神的评价。
【答案】 (1)亚里士多德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2)因为亚里士多德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在许多领域与柏拉图的思想不一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非常敬仰,但在科学上并不盲从,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