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22: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大棋局下的美苏博弈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问题1:教材提供了哪些可用于研究“冷战的起源”的史料?
1947.3
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
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执政时间:1924年至1953年3月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美国总统杜鲁门
任期:1945年4月至1953年
问题1:教材提供了哪些可用于研究“冷战的起源”的史料?
1947.3
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
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1944.10
罗斯福演说
1945.2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的讲话
1946.2
凯南“长电报”
1946.3
丘吉尔“铁幕演说”
1946.9
诺维科夫“长报告”
可补充:
其他文献史料:当时国内外的报刊报道; 学术著作;
口述史料:亲历者回忆录等;
音像史料:如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录
材料一: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缓缓降落下来。——1946.3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的演说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问题2:国内外学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请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
材料二: 国外观点 可支撑观点的史料
20C40-50年代美国(深受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狂热反共浪潮的影响): 苏联责任说
20C70年代苏联(官方看法) 美帝是冷战的起源
20C90年代挪威学者文安立(冷战结束后,各国档案解密,获得多方史料):冷战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
P111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强调波兰问题的重要性;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苏联对土耳其提出控制黑海海峡的要求
P111 1944年10月罗斯福发表演宣称美国领导国际社会的实力和责任;
P112 1947年3月杜鲁门公开反苏反共宣言
P112 1946年2月凯南的“长电报”和1946年9月诺维科夫的“长报告”,相互视对方为敌人;
1946年3月丘吉尔演说:铁幕在欧洲降临
英国“邀请”美国介入希腊、土耳其危机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问题2:国内外学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请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
教材观点/中国学界 教材叙述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使他们变成对手,美国率先挑起冷战,苏联应对。
美国 苏联
国家战略
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二战后 国际形势 双方心态 全球扩张
保障国家安全
称霸世界,经济扩张
在东欧建立安全带,恢复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相互猜忌,视对方为敌人(冷战思维)
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反法西斯的合作基础;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未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自由主义
共产主义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问题3:结合所学,分析关于“冷战的起源”有多种历史解释的原因。
时代背景:冷战初期与结束后的观点不同;
代表立场:美国、苏联、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同;
占有史料:冷战结束后因各国的档案解密观点更全面;
学术研究:学术界的不断探索使观点更全面、深入、客观。
来源 观点
20C40-50年代美国 苏联责任说
20C70年代苏联 美帝是冷战的起源
20C90年代挪威学者文安立 冷战是多个国家合力形成的结果
目前中国学界 美苏都有责任,美国率先采取行动
任务一:探究冷战的起源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一、杜鲁门VS斯大林
冷战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地缘政治 (德国)
军事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1947马歇尔计划
1949.1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8.6柏林西占区币制改革
对西柏林进行封锁、切断物品供应
1949.9北约成立
1955.5华约成立
(美国发动冷战标志)
(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两极格局
美苏争霸
冷战
核心内容
对抗形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华约成立为标志),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P113
问题4:根据教材P112,梳理美苏全面冷战对峙形成过程。
二、肯尼迪VS赫鲁晓夫
美国总统肯尼迪
任期:1961年1月至1963年11月(遇刺身亡)
1955
苏联成功试验氢弹
1957
苏联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美国启动
“阿波罗计划”
1961.8
第三次
柏林危机
1962.10
古巴导弹危机
1961
苏联成功载人进入太空
任务二:探究冷战的特点
10月23日,安理会古巴导弹危机特别会议期间,大批女性在会场外举牌祈望和平
莫斯科(苏联首都)女大学生: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
哈瓦那(古巴首都)民众:
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纽约(美国首都)青年: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袭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执政时间:1953年至1964年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二、肯尼迪VS赫鲁晓夫
问题1:在材料三“古巴导弹危机”漫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节?

东西
动作
H-bomb: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人造爆炸装置
(1亿吨TNT当量氢弹)
赫鲁晓夫、肯尼迪
谈判桌、氢弹、按钮、汗滴
掰手腕、双方即将按下按钮
材料三: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任务二:探究冷战的特点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H-bomb: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人造爆炸装置
(1亿吨TNT当量氢弹)
材料三: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材料四: “禁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
——肯尼迪1962年10月16日
“如美国取消封锁,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愿撤出导弹!”
—— 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3日
“可以取消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
——肯尼迪1962年10月25日
“接受美国人的所有要求!”
—— 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8日
问题2:材料三、四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学法指导:史料1信息+史料2信息 的共同点
二、肯尼迪VS赫鲁晓夫
任务二:探究冷战的特点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二、肯尼迪VS赫鲁晓夫
漫画信息 文献信息
在谈判桌上博弈
针对撤除古巴、土耳其导弹交涉
双方即将却又未按下摧毁对方的导弹启动按钮
双方克制使用核武器
赫鲁晓夫在博弈中更显吃力
最终苏联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
任务二:探究冷战的特点
问题2:材料三、四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二、肯尼迪VS赫鲁晓夫
漫画信息 文献信息 特点
其他信息
在谈判桌上博弈
针对撤除古巴、土耳其导弹交涉
双方即将却又未按下摧毁对方的导弹启动按钮
双方克制使用核武器
赫鲁晓夫在博弈中更显吃力
最终苏联接受美国的所有要求
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呈现自我控制机制
两大阵营实力不对称
任务二:探究冷战的特点
问题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分析冷战的特点。
古巴与苏联关系密切,美国采取敌视政策;
古巴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利益;
双方以核导弹为摧毁对方的工具;
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体现地缘政治特点
以军事竞赛为内容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三、尼克松VS勃列日涅夫
美国总统尼克松
任期:1969年至1974年。任期内实行全球战略收缩的对外政策。
任务三 探究影响冷战及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P114史料阅读
材料五:《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节选(1971年7月6日)
补充说明:此为尼克松在基辛格已经秘密前往中国的过程中讲的
问题1:据材料五并结合教材P114,完成以下示意图以理解
尼克松的讲话内容。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执政时间:1964年至1982年
任期内大力发展军事,核武器数量一度超过美国
冷战出现缓和,多极化趋势发展
任务三 探究影响冷战及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问题1:据材料五并结合教材P114,完成以下示意图以理解尼克松的讲话内容。
三、尼克松VS勃列日涅夫
美苏两极格局
欧洲:
日本:
美国:
东欧:
中国:
1955
1961
冲击
冲 击
冲击
出 现
冷战出现缓和,多极化趋势发展
任务三 探究影响冷战及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美苏两极格局
欧洲一体化
实力增强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因越战、滞涨,美国实力相对下滑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军事实力国际政治地位提升
第三世界兴起
1955 万隆会议
1961不结盟运动
冲击
冲 击
冲击
出 现
多极化趋势
问题1:据材料五并结合教材P114,完成以下示意图以理解尼克松的讲话内容。
三、尼克松VS勃列日涅夫
冷战出现缓和,多极化趋势发展
四、里根VS戈尔巴乔夫
美国总统里根
任期:1980年11月至1989年1月
任务三 探究影响冷战及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1979
1983
1985后
1987.12
1989-1992
1991.7
1991.12.25
冷战结束倒计时,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军事力量和霸权主义发展顶峰的表现)
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东欧剧变
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80年代-90年代初
美:态度强硬
苏:全面收缩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执政时间:1985年至1991年,任期实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小结:大棋局下的美苏博弈
杜鲁门:主动遏制苏联
以称霸世界
肯尼迪:启动阿波罗计划,谨慎对待核危机
尼克松:实行全球战略收缩以应对国内外变化
里根:再次加强遏制苏联,实施“星球大战”
美国
时局/棋局
苏联
美苏全面对峙,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斯大林:局部扩张以建立安全带;应对美国遏制
双方加紧军备竞赛冷战和两极格局发展
赫鲁晓夫:军事技术得到突破,挑起第三次柏林危机,谨慎对待核危机
冷战出现缓和,
多极化趋势发展
勃列日涅夫:进一步加强军备竞赛,苏攻美守
冷战结束倒计时,多极化趋势加强
戈尔巴乔夫:实行战略收缩,苏守美攻
问题2:根据问题1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冷战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任务三 探究影响冷战及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国家力量的对比
国家的对外政策
国际形势的变化
影响重大的事件
1991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小结:大棋局下的美苏博弈
任务四:探究冷战的启示
一战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
经济大危机下,民族复仇主义被煽动
冷战
美苏国家利益、战略、意识形态的对立等
没有逃脱“修昔底德陷阱” (守成霸权国与崛起国家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启示?
材料七: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张放任国际社会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摘编自关国平:《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①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③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维与冷战思维;
④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小结:大棋局下的美苏博弈
②谈判应成为解决危机的手段;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国家之间要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2021.01.0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