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1:33:20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对亲密的战友开始了终生的合作,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包括(  )
①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目标 ②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性 ③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①②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中已经涉及到。
【答案】 A
2.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了前人的智慧结晶
B.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C.它是唯一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
D.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和完善
【解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完善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 C
3. 观察右图,图中的组织成立于(  )

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员合影
A.1892年 B.1893年
C.1895年 D.1900年
【解析】 1895年秋,列宁联络彼得堡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答案】 C
4.(2013·福州高二检测)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这一失败”的主要含义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C.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行丘吉尔所说的“全面的民主制度”。因此“这一失败”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故选A项。
【答案】 A
5.1927年9月底,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次改编(  )
A.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B.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
【解析】 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队,实现党指挥枪,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6.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能力
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取碉堡战术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论述问题的能力。“多数与会者认为”应该是遵义会议作出的正确决议。经辨析可知,B项不符合当时实际,只是作战方针不对;A、C、D三项都是其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红军“军事指挥严重失误”,故选C项。
【答案】 C
7.古曰“诗言志”,作为20世纪巨人的毛泽东所创作的绝大多数诗篇都与他的政治理想和报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66年6月毛泽东在七律《有所思》中写道: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诗文中的“有所思”主要是指(  )
A.如何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基本好转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1966年”,据此应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 D
8.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的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通过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摆正了改革开放的航向。
【答案】 B
9.“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解析】 这种“新的理论”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项包括A、C、D三项等诸方面的内容。
【答案】 B
10.曾任巴西共产党副主席的阿尔多·雷贝洛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被确立为我国改革目标是在(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目标;中共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 德国电视2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分别指什么理论?(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10分)
(3)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再一次展现。第(1)、(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在基础知识基础上,从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两个角度作答,语言精练即可。
【答案】 (1)唯物史观(如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和剩余价值学说。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列宁结合俄国社会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如答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和平过渡改变为武装夺权亦可)。
(3)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三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四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1)图一的创立者是谁?它的发表有何意义?(2分)
(2)图二是什么事件?其指导理论是什么?(4分)
(3)结合图一、图三,判断材料二中的“本本”指什么?毛泽东把“本本”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6分)
(4)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本质。(2分)
(5)材料二和材料四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第(1)、(2)问解答关键在于识别图片,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发展分析。第(3)问结合图片,回答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第(4)问较简单,其本质是“左”倾错误。第(5)问的共同点即两者的实质。
【答案】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事件:十月革命。指导理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3)“本本”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和国家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改造道路:在农村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4)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质是继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思想。
(5)共同点: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选择题
1.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两位学者和战士”是指(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黑格尔和马克思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费尔巴哈和恩格斯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下了伟大而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佳话。
【答案】 C
2.马克思开始革命家的生涯是在(  )
A.高中毕业之后
B.被聘为《莱茵报》主要撰稿人之后
C.毅然退出《莱茵报》之后
D.与燕妮结婚后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后担任主编。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家的生涯,故选B项。
【答案】 B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指(  )
A.贫穷与落后 B.专制与愚昧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是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提出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纲领。
【答案】 D
4.《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初供不应求,后来又被译成各国文字流行欧洲,是由于(  )
A.它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B.它反映了工人生活的痛苦
C.它适应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D.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解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各国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合了广大无产阶级的需要,所以供不应求。
【答案】 C
5.马克思在一部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趋势。这部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解析】 《资本论》从分析商品这一经济细胞出发,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A、B、D三项与此内容不符。
【答案】 C
6.恩格斯之所以被称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是因为(  )
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担负起指导工人运动的任务 ②启迪和帮助各国工人政党的领导者 ③恩格斯指导工人运动 ④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第二国际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恩格斯是如何领导工人运动这一历史知识,①②③④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D项。
【答案】 D
7.马克思能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主要是由于他(  )
A.汲取了人类其他优秀成果的精华
B.和恩格斯合作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
C.亲自深入到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去
D.生活在工人阶级较集中的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 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长期深入工人运动的实践,特别是同“正义者同盟”保持密切的联系,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
【答案】 C
8.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场悬挂着马克思的画像,巨幅标语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建立
C.马克思在政治、思想上发挥了领导作用
D.体现出马克思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采用筛选法。A项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B项是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马克思已在1883年3月逝世,C项错误。所以答案是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方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
命或走向理性社会》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2)材料二中所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比较,加深对空想社会主义不足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空想,关键就在于没有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答案】 (1)丑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观点:作者的愿望不能够实现。
(2)目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姿态向资本主义宣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编辑部工作的情景
请回答: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在恩格斯的支持和帮助下,马克思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有哪些?(至少列举三项)
(3)在贫困流亡中,马克思并未被政治迫害所压倒,而是始终坚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工作的信念,更加刻苦地探索革命真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第(1)问,回答时要考虑马克思的主要成就及其活动。第(2)问在回答时只需将所学知识正确迁移。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性,同时,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政府最大的敌人。
(2)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史观;起草《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著《资本论》,创立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3)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动摇;客观环境的恶劣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而是更加努力的动力等。

一、选择题
1.(2013·威海高二检测)中学时代的列宁就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主要是受(  )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C.巴黎公社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析】 列宁在中学时代最早接触到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著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列宁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 B
2.(2013·徐州高二质检)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  )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由题干中的“工人、雇农和农民”即可排除A项。C项错误,沙皇专制已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D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俄国没有采用过。《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联系当时两个政权并存的形势可知,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3.1917年10月,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这次会议(  )
①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农民书》 ②宣布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 ③选举成立了新的苏维埃政府 ④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的当天。此后,革命不断向全国蔓延并取得最终胜利。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1871年诞生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因此,A、B、C三项都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列宁的分析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和特征。列宁准备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由国家控制生产、分配、流通的各个环节,不允许私人贸易。
【答案】 D
6.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
A.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B.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列宁主张“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意思是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发展经济、文化等。
【答案】 D
7.1920年,苏俄一农民在火车站出售一批粮食,根据政策,当地政府的态度是(  )
A.表彰奖励 B.没收上缴
C.限定场所 D.听之任之
【解析】 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余粮征集制,故当地政府的态度是没收上缴。
【答案】 B
8.1922~1923年,列宁在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同时,口授了一批重要的信件和文章,其核心是(  )
A.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B.党的团结问题
C.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
D.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
【解析】 B、C、D三项都包含于A项之中。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这些革命者将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他们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 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尤其引起争论的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材料二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向这一政策挑战,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到1917年年底时,许多人准备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而战斗,以便摆脱临时政府,因为临时政府阻碍人们获得极为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德国最高指挥部推测正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列宁提出的主张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解析】 本题通过史料来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背景和决策的认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中“破坏亲协约国的临时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可结合十月革命的结果来解答。
【答案】 (1)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2)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时也面临着一战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列宁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主张似乎是荒谬的,但实质是列宁根据临时政府只要继续参加一战,就会激起人民群众反对而提出的正确主张。
(3)临时政府不能给人们渴望的和平、土地和面包,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实践证明了列宁的主张是合理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列宁会见来访农民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
材料二 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看农民反对余粮征集制。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解决: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曾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以言志。这首诗最有可能写于(  )
A.1893年        B.1895年
C.1899年 D.1910年
【解析】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求学,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
【答案】 D
2.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险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答案】 C
3.(2013·天津高考)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抗战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故选B项。
【答案】 B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析】 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国共两党能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答案】 A
5.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  )
A.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B.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的中国的阶级斗争问题
C.如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防止个人崇拜不断滋长的问题
D.如何处理市场、计划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解析】 D项是邓小平的功绩,首先予以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没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问题,个人崇拜盛行,以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B、C两项的叙述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列对《论十大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一次正确探索
B.它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它成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战略方针
D.它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解析】 《论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十大关系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正确探索。
【答案】 A
7.对毛泽东思想时代意义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①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有些具体问题时过境迁,但却依然是现实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②从它的具体论述来看,有很多原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③从它的内在精神来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毛泽东晚年犯了很大的错误,所以毛泽东思想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8.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毛泽东作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有
(  )
①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解析】 注意审清题中“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④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3·青岛高二质检)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 “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 “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是指什么?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本题以国庆大阅兵为切入点,考查毛泽东创建新中国及建设新中国的一些重大史实。第(1)问要依据1921年至1949年的重大史实归纳概括,把握住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关键阶段,文字要简洁明了,突出“翻身解放”的相关史实。第(2)问根据“炼钢高炉模型” “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万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事件,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第(3)问“十年的灰暗岁月”是指十年“文化大革命”,影响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2)表现: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十年“文化大革命”。影响: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史实,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主要依据: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俄国。探索:实行新经济政策。
(2)因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道路: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率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品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选择题
1. 观察右图,某班同学通过参观该博物馆领略了(  )
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
①邓小平的早期革命活动
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③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气象
④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形势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结果,没有获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2.邓小平在总结自己气壮山河的长征经历时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对其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跟着毛泽东走 B.跟着王明走
C.跟着共产国际走 D.跟着军队走
【解析】 红军在到达遵义前,在毛泽东的努力下,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此时的邓小平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认识到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坚决跟着毛泽东走。
【答案】 A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明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目的(即我军第二年的作战基本任务是把战场引向敌占区,改变战略态势),再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做出判断,可知选D项。
【答案】 D
4.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次政治磨难,其中的两次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时期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文革”初期,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停止一切职务下放到江西;1975年,他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1975年底,全国又掀起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天安门事件后,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因此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5.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的封面上写着:“固步自封,两个凡是,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力挽狂澜,实事求是,大智大勇显英雄本色”。导致“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未解放
B.“左”的思想依然顽固
C.拨乱反正工作还没有开始进行
D.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阶级斗争的方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两个凡是”占据主导,其实质是继续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左”倾错误,“两个凡是”的思想严重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答案】 B
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一限制语。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答案】 D
7.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圈”指的是(  )
A.开放海南岛 B.开放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D.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的行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行动应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开放经济特区。
【答案】 B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 “有利时机”指的是
(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解析】 本题实质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新的契机,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3)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和影响。第(1)问考查“两个凡是”及其实质。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其观点。第(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思想路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
【答案】 (1)现象: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
(2)不以某一伟大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二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这最主要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品质?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这一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其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1)、(2)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第(3)问,依据上面的问题可以得出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宗旨是实现人民富裕。
【答案】 (1)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
(3)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
品质:以民为本(或爱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