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认识固体》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固体》。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从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辨认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体,并延伸对柔软、细颗粒状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第二部分在了解固体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是否还是固体,性质是否会改变。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二、说学情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固体概念。所以本课在判断诸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对“固体”概念比较模糊。当明确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区分出到底哪些物体是固体。通过动手实践也能想办法比较出不同固体体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3.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固体有哪些性质?
一般来讲,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既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又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呢?
拆分法、量筒测量法、埋盐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液体。
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环节二、观察液体,初步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找一找图中哪些是液体?为什么称他们为液体?
全班交流讨论,图中的液体有打针的药水、池塘里的水、头上流下来的汗水、小狗撒的尿、妈妈做饭用的食用油、醋、酱油水、牛奶、汽车加的油等等。
除了图中观察到的这些东西是液体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液体?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液体,如饮料、眼泪、血液、柴油等等。
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也是液体吗?
教师引导: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这种飘动和流动跟液体的漂动和流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把烟的颗粒和沙的颗粒进行放大,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放大的烟的颗粒图和放大的沙子的颗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到烟和沙子的颗粒虽然很小,但它们都有固定的形状,因此,不可能是液体。
老师小结:飘动的烟,流动的沙,它们与液体的流动有着本质的差异,烟尽管在飘动,沙尽管在流动,可是构成烟和沙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因此,他们是属于固体,而不是属于液体。
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
出示固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把液体的性质和固体的性质进行比较,发现液体和固体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这是区分液体和固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并交流。
环节三、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液体,那么它们的性质都一样吗?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牛奶、蜂蜜和油这4种液体的性质。
出示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哪些液体?比较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相互交流,并填好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指导。
各小组交流观察比较的情况,共同完成活动记录单的填写。
出示填写好的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4种液体不同的性质。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活动记录单。
环节三、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液体和固体一样,也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出示课本上测量液体的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了解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特别强调:在把液体倒进量筒的时候,量筒要略倾斜,烧杯口要紧挨着量筒口;滴落的液体要用专门的抹布擦拭,不要用手去摸;在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眼睛要平视,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教师出示一杯盛了液体的量筒,引导学生读一读上面的数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读取量筒数字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一杯水的体积。
特别说明:这杯水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各小组水的体积都是一样的,便于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测量体积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教师再次强调,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目光要平视。
环节四、比较液体的质量
引导: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用量筒去量,那么液体的质量我们该如何去测量呢?
出示实验室天平,引导学生认识天平,教师相机讲解使用实验室天平的方法。
布置活动任务:请各小组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比一比它们的质量相同吗?不同的话,谁的质量大一点,谁的质量小一点?
教师强调实验步骤:要先用量筒分别量出50毫升的油和50毫升的水,再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油放在实验室天平上,进行比较,看看谁的质量大,水的质量小。
各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情况,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活动的过程及时活动的结果。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可以看出来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他们的质量各不相同,50毫升的水的质量要大一些,50毫升的油质量要小一些,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水和油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习到。
环节五、认识水平面和水平仪
认识水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装着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平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的水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现水平面非常平。
教师再把这半杯水倾斜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水平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尽管玻璃杯已经倾斜了,但是水平面仍然是平的,并没有受玻璃杯倾斜的影响。
出示句子: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学生读一读,了解水平面的水平面的特点——始终保护水平。
认识水平仪
引导:因为静止的水平面一般都保持水平,聪明的人们根据水平面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水平仪。
出示水平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水平仪。
水平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出示文字: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
教师进一步讲解:水平仪里面有一个水泡,当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时,气泡如果稳定在中间,那么这个物体的表面就是平的,反之,水平仪中的气泡在哪端,说明物体的哪段就偏高。
学习了水平仪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利用水平仪来测量一下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地面等等,看它们是否是水平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利用水平仪进行测量,看一看被测的物体表面是否是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纠正个别使用水平仪不当的行为。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利用水平仪测量的物体及测量的结果。
环节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的基本性质,那就是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了静止的水面一般都是保持水平的,人们根据这个原理还发明了水平仪,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表面是否平整。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看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固体和液体。。
七、说板书设计
9、认识液体
液体的特征——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八、说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显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领同学们回顾了一下之前了解研究过的石头、空气、水,让孩子们简单了解这是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然后明确本课着重研究固体。通过观察教室里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可能发生疑惑的固体,如:面粉和食盐,此刻可出示显微镜下看到的食盐晶体和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
这是一个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通过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使学生了解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积木体积大小,课堂上可能很难准备出那么多积木,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比较,但可以采用图片或者教师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只要学生掌握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粉末堆和玩偶体积的比较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活动的同时掌握了测量方法。
这个环节是逐层深入,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当改变原有固体形状、大小时,它们还是否是固体呢?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活动,慢慢让学生去感受,帮助学生去理解。如:一支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去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从而清楚认识到不管如何改变,它们还是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具备固体的性质。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固体。当然所谓的外力不仅仅是人为采取的外力,风吹日晒雨淋也都属于外力,是大自然施加给物体的外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