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眉山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10:51:34

文档简介

眉山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二)
(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4分)
1.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约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公元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动荡 B.政治安定 C.百家争鸣 D.经济繁荣
2.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说明“推恩令”的实施
A.使王国彻底消失 B.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3.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材料反映了宋朝
A.政局相对稳定 B.农业技术发展
C.经济实力较强 D.海外贸易繁荣
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和科举制的确立 B.行省制的实行和宣政院的设立
C.重文轻武的政策和通判的设置 D.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
5.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从列强手中收回大量权益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6.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1937年,七七事变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 1940年,百团大战破坏交通线 空前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威望
7.“南湖船上一灯悬,照亮九州暗夜天。血雨腥风心不易,铁马冰河志犹坚。”诗句中“南湖船上一灯悬”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创建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工农红军的长征
8.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论,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9.罗马规定,若有法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应到法学家著作中寻找答案。以下法律著作奠定罗马法制建设第一步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10.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 B.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1.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历史上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创伤。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B.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
C.德国都是祸首之一
D.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12.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峰会……这些都反映了当今世界
A.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出现 B.恐怖主义全球化趋势凸显
C.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文化格局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 (1分)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3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1分)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1分)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3分)
14.(6分)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城市和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标。
它被誉为农村改革起点,这里的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
它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在改革开放中它艰难转型,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来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它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在改革中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
它地处黄浦江东岸,被誉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让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跃上了新台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一部分人更富,另一部分人却更穷;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城乡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摘编自人民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地标中看改革开放》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文中包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四处地标、相关的具体政策及政策的影响;谈谈材料二为当下的我们带来哪些反思;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6分)
15.(10分)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如今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化】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 (1分)为什么说“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条件 (2分)
【工业化】
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前期,先后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逐步实现了工业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举出交通方面的发明两例。(2分)并用其中一例说明科技“刷新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1分)
【两极化】
材料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两极格局政治方面的对抗开始于什么事件 (1分)两极格局结束于哪一事件 (1分)
【碎片化】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1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2年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社会动荡。故选A项。
2.C
3.D 解析:由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选D项。
4.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清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
5.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意思,一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二是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都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
6.D
7.B 解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故选D项。
9.B 10.C
11.B 解析: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胜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故选B项。
12.A 解析:题干中“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峰会”都是区域性经济合作会议,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13.(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从办军事工业到民用企业)。(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3)事件:辛亥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解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起点,这里的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东北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在改革开放中它艰难转型,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来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因发展速度快,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之为“一夜崛起之城”。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它地处黄浦江东岸,被誉为国际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让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跃上了新台阶。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5.(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开始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2)火车、汽车、飞机(任举两例即可)。火车、汽车、飞机(任意一个)使人们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但也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危险,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或存在着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4)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眉山市 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二)
(满分:50分 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分,共 24分)
1.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 722年至公元前 464年的 259年中,约 38年没有战
争;公元前 463至公元前 222年的 242年中,约 89年没有战争。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动荡 B.政治安定 C.百家争鸣 D.经济繁荣
2.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
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
说明“推恩令”的实施
A.使王国彻底消失 B.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3.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
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材料反映了宋朝
A.政局相对稳定 B.农业技术发展
C.经济实力较强 D.海外贸易繁荣
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和科举制的确立 B.行省制的实行和宣政院的设立
C.重文轻武的政策和通判的设置 D.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
5.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从列强手中收回大量权益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6.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1936年 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1937年,七七事变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 1940年,百团大战破坏交通线 空前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威望
7.“南湖船上一灯悬,照亮九州暗夜天。血雨腥风心不易,铁马冰河志犹坚。”诗句中“南
湖船上一灯悬”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创建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工农红军的长征
8.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论,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9.罗马规定,若有法学方面的疑难问题,应到法学家著作中寻找答案。以下法律著作奠定罗
马法制建设第一步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10.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
史观点的是
A.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 B.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1789 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1.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历史上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
大的灾难和创伤。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B.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
C.德国都是祸首之一
D.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12.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峰会……这
些都反映了当今世界
A.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出现 B.恐怖主义全球化趋势凸显
C.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文化格局多元化趋势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2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
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
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 (1分)根据材
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3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
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1分)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
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1分)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
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指
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3分)
14.(6分)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回顾中国改革开
放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城市和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标。
它被誉为农村改革起点,这里的 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文书上按
了鲜红的手印。
它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在改革开放中
它艰难转型,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来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它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在改革中勇敢地“杀
出一条血路”。
它地处黄浦江东岸,被誉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让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
跃上了新台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一部分人更富,另一部分人却更穷;世界 20
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 16个;城乡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摘编自人民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地标中看改革开放》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要求:文中包
括材料一中提及的四处地标、相关的具体政策及政策的影响;谈谈材料二为当下的我们带来
哪些反思;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 200字左右)(6分)
15.(10分)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如今呈现出“碎片
化”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化】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
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
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
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
什么 (1分)为什么说“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条件 (2分)
【工业化】
材料二 从 18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前期,先后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从“手工工场生产”过
渡到“大机器生产”,逐步实现了工业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举出交通方面的发明两例。(2分)并用其中一例说明科技
“刷新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1分)
【两极化】
材料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两极格局政治方面的对
抗开始于什么事件 (1分)两极格局结束于哪一事件 (1分)
【碎片化】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
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
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4)根据材料四,说说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1分)与此
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722年至公元前 222 年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王室
衰微,列国纷争,社会动荡。故选 A项。
2.C
3.D 解析:由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
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
理。故选 D项。
4.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清代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D项正确。
5.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意思,一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
识;二是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都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 D项正
确。
6.D
7.B 解析: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的最后一天
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故选 D项。
9.B 10.C
11.B 解析: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胜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故选 B项。
12.A 解析:题干中“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一带
一路’峰会”都是区域性经济合作会议,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13.(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
习科技(从办军事工业到民用企业)。(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
订)。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3)事件:辛亥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解药: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展
开,安徽凤阳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起点,这里的 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
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
行。东北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
阳第一机床厂。在改革开放中它艰难转型,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来努力实现老工
业基地的全面振兴。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对外
开放的窗口。深圳因发展速度快,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之为“一夜崛起
之城”。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
海浦东新区的决定,它地处黄浦江东岸,被誉为国际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让改革开放的广
度和深度都跃上了新台阶。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稳中求
进,改革创新,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5.(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通过限制王权确立资本主
义制度,为开始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2)火车、汽车、飞机(任举两例即可)。火车、汽
车、飞机(任意一个)使人们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但也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危险,危及人们的
生命安全(或存在着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4)政治多
极化。经济全球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