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歌《敕勒川》)同学们对这首诗歌《敕勒川》并不陌生吧。其实呢,这是北朝时鲜卑族的民歌,由南朝的齐人翻译成了汉语,流传至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这个曾经雄极一时的民族鲜卑族和它的杰出帝王——孝文帝。●教法案例
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政权崛起时,少数民族政权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其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并激化着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充分体现了一个改革家的眼光和魄力,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智者的选择”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的统一。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图示,结合图示,分析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出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前提。②北魏政权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及原因。③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结合材料让学生了解即可。2.“均田制”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均田制推行的背景。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探究以下问题: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②均田制的内容。指导学生看书掌握时间、目的、性质、内容。教师结合材料从农民、官吏、地主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内容。③推行均田制的意义。结合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归纳。3.“整顿吏治”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原因;②措施;③影响。建议以问题形式出现,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问题。4.“迁都洛阳”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原因:引导学生从平城和洛阳这两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②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了解巧计迁都,“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③影响:看课本掌握即可。
5.“革除旧俗”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措施:出示材料分析归纳主要措施;②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智者的选择 十六国 经济文化 统治阶级 改革的内容 露田 土地兼并 俸禄制民族矛盾农业文化融合讨伐南朝联姻封建化民族融合1.有利的社会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鲜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孝文帝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1.(2013·青岛高二检测)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 此题中的③不符合题干“有利条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①②④⑤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内容。
【答案】 C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
(1)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内容:俸禄制、均田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3)作用: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重点 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
(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
(3)作用: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直接同西南少数民族发生联系。
【答案】 B【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均田制。
(2)确立新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
【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答案】 B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解析】 根本目的反映的是个人、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所在。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
【答案】 C3.(2013·厦门高二检测)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
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答案】 B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解析】 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试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
【答案】 C(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比较容易回答,对其进行简要评析时要从当时对其自身、对其他民族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问考查比较能力,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据材料“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总结出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结果据材料和史实可以得出;启示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
【答案】 (1)措施:实行汉化政策(或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评析:孝文帝这些举措,主观上是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不同: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
影响:北齐由强转弱,北周由弱转强,最终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启示:落后的民族最终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所征服。课时作业(五)课件34张PPT。●新课导入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学完本课,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法案例
1.“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背景。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即可。②发展。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总结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重要的措施促进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主要成就。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即可。2.“繁盛的洛阳”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它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如何?②首都洛阳的繁盛,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洛阳繁盛的表现。3.“北方民族大融合”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②过程。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按时间线索归纳发展历程。③民族融合的表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语言、文化的融合三方面归纳。④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其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 均田制 水利工程 耕作技术 繁盛的洛阳 洛阳 政治 商业 国际性商业 四通市 北方民族大融合 迁居中原 正音 游牧部落 隋唐大一统 1.变化
(1)改革前,北方土地荒芜,粮食严重匮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改革后,新的生产技术、工具得以推广,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改革前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变化及原因 2.原因
改革前北方经过近百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暴动不断,社会动荡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兴修,再加上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有其田,人们纷纷重归故土。
【答案】 A1.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但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正确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2.具体措施表现为实行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著名史学家何兹全说:“汉化政策,就鲜卑族说,推动了鲜卑族文化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就中华民族说,使中华民族的骨干——汉族融合吸收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血液,从而更加丰富了汉族的内容,使汉族文化向前发展了。”
3.那种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民族特色,以致使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观点是狭隘的、片面的。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汉化政策【解析】 说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是指汉文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说孝文帝是千古罪人,是指汉化政策改变了鲜卑民族骑射的传统,使原先的优势丧失。
【答案】 D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同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
(2)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孝文帝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变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一、选择题
1.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俸禄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某项经济措施来解决农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只有均田制符合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是政治措施;C项是社会习俗措施,排除。
【答案】 D2.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是( )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解析】 材料中“百国千城”“商胡贩客”均表示此时的洛阳不是“全国性”,而是突出它的“国际性”。
【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不正确。
【答案】 C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题干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实际是指游牧民族,再结合“森林民族……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指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六)课件12张PPT。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 1.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主要是因为
(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解析】 ②不符合史实,孝文帝改革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析】 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孝文帝改革只是代表鲜卑贵族的利益,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