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新课导入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教法案例
1.“兵虚财匮”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宋初的封建集权及其施行的原因;②北宋体制弊端的具体体现。先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学生浏览教材第36页第一段及幻灯片上的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后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归纳出具体体现。2.“内忧外患”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北宋的体制弊端引发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②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分别指出北宋的内忧外患分别指的是什么,以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并且对比其他朝代与北宋的土地兼并状况,进一步分析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利用《北宋疆域图》分析北宋的“外患”主要是哪些?用幻灯片展示出“澶渊之盟”的内容,根据内容请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这样的不平等条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新政实施的背景;②新政的主要内容;③新政的失败。利用幻灯片展示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内容,指出“庆历新政”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再回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是北宋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兵虚财匮 行政权 军权 中央集权 流民 禁军 守内虚外 科举考试岁币内忧外患 豪强地主 宋太宗 澶渊之盟 西夏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答手诏 条陈十事 序幕 1.社会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1)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2)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3)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1.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官僚队伍庞大 ②募兵、养兵政策 ③“岁币”支出 ④庆历新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④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困局而采取的改革,故排除,其他都是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
【答案】 A1.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者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2.(2013·杭州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有时还相互推崇。“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最有可能是指( )
A.朝廷对文官的防范
B.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C.朝廷对割据势力的防范
D.朝廷对宰相等重臣的防范【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由于范仲淹等人同心协力,相互推崇,从而有“朋党”之嫌,而成为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答案】 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材料二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挽救危机范仲淹采取了哪些措施?【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经济: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政治: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一、选择题
1.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解析】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答案】 B2.(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体制的弊端,冗兵是造成“国用日绌”的重要原因,并没有体现“冗官”和“冗费”。
【答案】 B3.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 )
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
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北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答案】 B4.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解析】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答案】 A二、非选择题
5.(2013·邯郸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卷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田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解析】 第(1)问的回答要结合欧阳修的阶级立场展开分析。第(2)问的回答要紧密结合材料并且联系“盗贼”产生的主要原因组织答案。
【答案】 (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课时作业(七)课件38张PPT。●新课导入
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的、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紧接着播放一段介绍王安石及变法的视频),在观看完视频介绍后,教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王安石变法。●教法案例
1.“富国”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②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策略;③变法中增加社会财富的具体举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导学生看书掌握变法时间、目的、指导思想等。对变法中增加社会财富的举措及影响结合材料与课本加以分析,让学生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各自的作用。2.“强兵”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军事训练方面的改革;②军事装备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各自的作用。
3.“育才”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②学校制度改革。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改革和学校制度改革的目的及措施。教师设置情境通过时空穿越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变法对各个阶层的影响,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4.“短暂的变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王安石变法的巨大成就,学生看书了解即可;②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这节课的难点是分析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变法的评价。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给学生进行答案提示,最终达到层层渗入的学习效果。富国 大夫 地主士 积贫积弱 市易务财政收入市场短缺大商人青黄不接农民高利贷户等出钱募人水利工程土地肥瘠强兵 禁军 将官 更戍法 值班巡查 财政负担 代养官马 开封 育才 策论 经义太学 三经新义 革新思想 短暂的变法 积贫积弱 统治 财政收入 豪强地主 农业生产 屡战屡败 经济规律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的比较 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都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③说法错误。
【答案】 B1.性质
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积极性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效地解决了冗兵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造就学以致用的人才。3.局限性
(1)改革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可能改变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也就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因而注定是无法成功的。
(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解析】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可见C项理解显然不正确。
【答案】 C(2013·德州高二检测)客观公正,是对改革评价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1)材料一中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
(2)你怎样评价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2)充分肯定。但过于拔高变法又不符合历史实际。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王朝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在变法期间采取了富国、强兵、育才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成效显著。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改革终归失败。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不是刻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这几项措施也没有涉及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故排除①④。
【答案】 B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解析】 从保甲法的内容看,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一是为了维护地方治安,二是为了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寇乱”的理解。古代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者称为“寇”或“贼”, “寇乱”指农民起义。
【答案】 A3.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 )
A.诗赋 B.经义
C.律令、断案 D.武学、律学
【解析】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专考经义。
【答案】 B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中庸无为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 B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 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 朱熹说: “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
【解析】 第(1)问中王安石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全国推行青苗法,硬性摊派指标,而且,农民申请青苗法的贷款程序复杂,加重了百姓负担。第(2)问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过程中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再加上程序上操作不当和地方贪官污吏乘机盘剥百姓,可见,材料二中朱熹所谓“然其术足以杀人”说法是有道理的。【答案】 (1)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成本过高;实际借贷范围扩大,成为官员侵夺百姓利益的工具。
(2)王安石变法有利于解决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缓解社会矛盾;但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程序复杂,加之用人不当,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课时作业(八)课件7张PPT。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土地政策的对比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推广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