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新课导入
展示“美元背后通常印着的一句名言”和“美国总统誓词”,再引入教皇保罗二世去世以后的世界反响,提出问题:这些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宗教在当今世界影响的广泛性)。教师讲述:看起来,似乎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但实际上,宗教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宗教曾经拥有过的荣光。●教法案例
1.“权倾欧洲的教皇国”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中世纪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基督教产生、发展的线索,然后归纳罗马教会封建神权统治的表现,但不做重点。②天主教权威达到鼎盛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舆论准备、内部改革、十字军东征、封建王权势弱、生产力水平低等方面认识。让学生能理解,天主教会已成为欧洲发展的枷锁。2.“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一个要点:天主教教义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教义内容,并了解其落后性,着重解释“原罪说”,从中推导得出“既然耶稣用他的生命为人类在上帝面前赎了罪,那么,人们就只有信仰耶稣才可能会获救”,便于学生理解天主教会是如何控制人们思想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天主教会已经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产生矛盾。3.“教会的专制与堕落”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一个要点:教会专制与堕落的表现。以图片、文字、名人名言来说明“教会的专制与堕落”。
4.“野蛮的宗教裁判所”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一个要点:成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用野蛮、残暴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教学中应着重分析宗教“异端”一词的涵义,分析反对宗教“异端”出现的原因。以“宗教裁判所条例”和裁判所的无处不在来说明其残暴性。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罗马帝国 国教 教皇 法兰克 天主教 双剑说 太阳月亮说 教皇选举 任免 十字军 教皇 什一税 天主教会的反动统治 信仰 圣经 创世 信仰 思想 神职人员 异端 宗教裁判所 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资本主义 意大利 文化 民族意识 外来势力 君主专制 罗马 银行家 豁免权 资产阶级 下层贫民 人本主义 1.地位
中世纪时,天主教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欧洲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表现为:
(1)经济上,教会拥有欧洲近1/3的耕地,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同时利用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中世纪天主教在西欧的地位及其成因 (2)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2.成因
(1)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
(2)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
(3)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设立“异端”裁判所,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压。
1.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①②③④均为天主教占支配地位的原因。
【答案】 D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可从历史渊源、现实动力两个方面分析:准确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主要表现有( )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题的解答应从时代特征着手。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新贵族形成,他们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会,而部分国君也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新兴的民族国家也要求实现真正的独立。这一切都使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答案】 A(2013·丹东高二检测)中世纪的教皇,是资本主义发展障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指封建君主)通常是携手合作。教皇帮助皇帝制服日耳曼的世俗封建主,而皇帝则支持教皇对付公开对抗罗马教皇的权威的对手拜占庭。1073年,随着格列高利七世继位为教皇,开始了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格列高利在教皇与皇帝争夺主教续任权——任命日耳曼主教的权力斗争中,赢得了胜利,从而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和帝国的行政管理。在两个多世纪里,教皇一直被普遍地公认为天主教世界的首脑。对此,13世纪中叶相继即位的法国、英国君主们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结束于1296年即法国腓力四世在向教士征税的问题上战胜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之时。
材料二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们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封建君主打败世俗封建主,又在封建君主的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教皇通过整顿教会,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由于中世纪时,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使得教皇最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2)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教皇势力进行斗争。一、选择题
1.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教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解析】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王权由于封建割据,低于教权。所以教会成为西欧封建势力的代表,统治着欧洲。C项说法不准确;B、D项是大一统神权统治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下列选项中不能够体现罗马天主教会野蛮残暴的是
( )
A.设立宗教裁判所
B.对异端分子处以火刑
C.对异端分子进行迫害
D.出售赎罪券,大肆敛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处以各种惩罚,体现了天主教会的野蛮、残暴;而D项则体现了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
【答案】 D3.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天主教会腐化贪婪
C.天主教会的反动性
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解析】 宗教裁判所针对的主要是“异端分子”“异端嫌疑犯”以及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人,它的设立说明天主教会的反动性,D项从属于C项。A项也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B项所说与题干信息无直接联系。
【答案】 C4.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欧洲民族国家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要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思想文化”的表现。A项是经济表现;B、D项是政治方面的表现。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 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恩格斯的话?【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提炼信息,特别需要明确的就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第(2)问则通过材料概括、归纳要点。第(3)问要结合中世纪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答案】 (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地产的三分之一;在各国享有特权;阻碍国家统一。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教会占支配地位,影响无处不在;封建王权衰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人们的思想没有解放。课时作业(九)课件51张PPT。●教法案例
1.“‘奶牛’的愤怒”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材料,引导学生逐层探究。②路德的宗教主张。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其宗教主张有哪些。关于“因信称义”及其实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的来源、与教会的“因行称义”主张的区别从而分析其实质。教师教学的另一重点是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人人皆祭司”等宗教主张内涵、意义的分析。廉俭教会和民族教会的主张可联系必修二有关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内容,分析路德的宗教主张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关系。③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其影响。2.“日内瓦的‘教皇’”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先定论及其实质。这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之一,要突出这一主张积极意义。通过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理解卡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原因。②民主教会的建立。③日内瓦共和国。引导学生思考卡尔文是怎样建立民主教会和改造国家的,卡尔文的政治实践有何意义。④卡尔文改革的评价。指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3.“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一个要点: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其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指导学生在掌握欧洲宗教改革全貌的基础上,分析欧洲各国改革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
4.“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一目,可以略讲,点明尼德兰宗教改革的双重性质即可。5.“天主教会的改革”一目,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背景、内容、及影响即可。
6.“改革冲击波”一目,教学中抓准一个要点:即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师首先要点明宗教改革的性质,并综合分析宗教改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奶牛”的愤怒 天主教会 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 圣经 教皇和教会 廉俭 圣餐 结婚 善功 民族教会 反对教会 奥格斯堡和约 日内瓦的“教皇” 因信称义 先定论 民主 共和 新教的教皇 资产阶级 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 罗马教廷 至尊法案 国王 专门机构 宗教仪式 清教徒 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新航路开辟 卡尔文 西班牙 民族独立 爱国贵族 新教徒 民族独立 荷兰共和国 海上马车夫 天主教会的改革 宗教改革 教义 异端裁判所 耶稣会 改革冲击波 思想解放 天主教 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民族语言 民族国家 1.中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对宗教虔诚,缺乏民族意识。
(1)皇帝要对付抗命不从的诸侯,不得不与教廷结盟,利用教权的协助来迫使诸侯就范。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出现的原因 (2)割据一方的诸侯为维护自身利益则需要借教皇支持以对抗皇帝,或者拥戴皇帝来对付教皇。
(3)这种政治上的割据局面便于罗马教廷的控制和搜刮,因此德国有了“教皇的奶牛”之称。
(4)16世纪初,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王权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极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控制和掠夺。于是,教皇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德国,进行变本加厉的掠夺和敲诈。2.罗马教廷还时常干预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局面,教廷通过控制德意志教会掌握了德意志的政治和经济。
3.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要求,但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成为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4.1517年,罗马教皇为了筹集修建教堂的经费,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直接引发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1.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 )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不断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解析】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罗马教皇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答案】 D1.特点
(1)英国宗教改革由封建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英国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改革后的天主教被定为英国国教。
(2)英国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比较保守的,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2.影响
(1)一方面,通过宗教改革,英国摆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有利于英国的科学和自由思想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后来发生了迎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清教运动。17世纪40年代,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清教也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宗教观点中的哪一条会最令亨利八世感兴趣( )
A.《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信条
B.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C.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人
D.国家没收教会财产【解析】 以上四项均是威克里夫的观点,也都有可能引起亨利八世的兴趣。但是,结合亨利八世改革的背景和要求可判断,其最感兴趣的应是D项。
【答案】 D1.政治上
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路德派、卡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的基督教派别,它们统称为新教。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加强,《圣经》纷纷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欧洲宗教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 2.经济上
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
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清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3.(2013·荆门高二检测)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在于(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在欧洲,宗教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③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④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 天主教会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不等于宗教势力遭到削弱,新教也属于宗教。因此说,欧洲宗教改革只反教皇,但不反宗教。
【答案】 B改革,促进思想文化传统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二 卡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据材料一、二回答,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2)卡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卡尔文主张“先定论”。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而在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各国宗教改革的相继推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的相互促进,推动了一场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革命的到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A.罗马教皇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B.教会控制了德国的精神世界
C.教会向德国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D.教会在德国大肆搜刮了大量财富
【解析】 注意这一称呼的针对性,漫画是针对经济掠夺而言的。
【答案】 D2.卡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卡尔文( )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联系卡尔文的思想主张:人在出生前,上帝就先选定了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的财富是上帝的恩赐,这就是“先定论”,故选C。
【答案】 C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 B4.西欧宗教改革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
A.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
B.宗教自由逐渐在西欧盛行
C.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D.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解析】 要从宗教改革的背景、实质分析。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借助神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被称为“宗教改革议会”。阅读下表,回答问题。——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
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宗教改革议会”在政治、经济上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的?
(2)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分析宗教改革议会通过的法令及主要内容,围绕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总结。第(2)问,注意多角度分析其特点,英国宗教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反映了议会立法手段的运用和改革的渐进性。【答案】 (1)政治上:废除了教廷在英国的权力,确立了英王对国教的统治地位。经济上:截断了教廷对英国的经济盘剥;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产。
(2)特点:依靠王权推动;利用议会立法手段;采取渐进方法。影响:确立了王权至上(强化君主权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课时作业(十)课件6张PPT。新教的基本比较 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是( )
①都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都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④都有利于王权的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解析】 三场宗教改革都否定了作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和精神堡垒的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各国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但卡尔文宗教改革后禁止信仰其他宗教,并且建立的是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③④不是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