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教学课件专题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教学课件专题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1:50:45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新课导入
首先打出俄国的现实主义画家拉宾创作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的画面。炎炎烈日下,11个衣衫破烂的纤夫正吃力地拖着一只大木船。他们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它反映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下,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画家通过作品猛烈抨击沙皇农奴制度,并寄希望于农奴的觉醒。同学们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你对十九世纪俄国中叶社会现实有了什么深刻认识?(农奴受到极其严重的压迫,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什么原因促使俄国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由此导入新课。●教法案例
1.“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俄国的农业、工业、市场等方面概括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的阻碍,俄国落后于西欧诸国的根源在于封建农奴制的桎梏。2.“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一个要点: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席卷俄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奴、工人的斗争。
3.“敲响农奴制的丧钟”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十二月党人起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原因、主张、时间、作用等几个方面了解即可。②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代表人物、思想、影响等方面了解。4.“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原因;②经过;③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使学生明确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5.“沙皇的抉择”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原因;②出发点;③措施;④特点。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解答问题。举步维艰的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 财产 农奴制度 雇佣劳动力 农村资产阶级 工业革命 西欧诸国 原料供应地 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 农奴制 人身自由 工资 沙皇专制 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民主思想 贵族军官 等级制 钟声 民主 革命 克里米亚战争 贵族 统治困境 英法 土耳其 巴黎和约 国际地位 农民运动 沙皇的抉择 农奴制的存废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 农民事务总委员会 1.加剧了阶级矛盾
俄国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他们既要无偿为领主劳动,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不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广泛反抗,并呈上升趋势。农奴制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阻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虽然俄国的工业中已经出现机器生产,但农奴制存在,导致俄国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工业资本和国内市场。俄国工业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
3.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俄国社会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根源又是农奴制的存在。由于经济落后,俄军装备陈旧,军需不足,交通运输落后,士兵营养不良,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最终败给英法等国。1.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最早出现了机器工厂,从而推动了俄国工业的缓慢发展,造成俄国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技术落后     B.缺少工业资本
C.落后农奴制度的阻碍 D.国内市场的狭小【解析】 A、B、D三项均是落后的农奴制带来的后果,只强调了影响工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另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应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答案】 C
1.性质
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实质和影响 2.实质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3.影响
(1)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2.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为最佳选择题,A、B、C、D四项都是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但D项为最大的影响,正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才加速了俄国社会的改革。
【答案】 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对俄国经济和政治情况以及迫使政府准备改革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早就不得不提出解放农民的问题,可是这“并不出于任何什么人道的动机,而出于纯粹的国政的打算”。克里木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后,农民解放问题特别尖锐地被提出来了。各省发生的火烧庄园事件,乃是对沙皇政府的警报,并迫使沙皇去推动改革的事情。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对莫斯科的贵族们发表下列声明:“人身握有的现行制度是不能维持不变的了。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潘克拉托伐《苏联近代史》
(1)材料一中“国政的打算”是指什么?
(2)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说“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它是指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2)从下面废除,意味着农民自己起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从上面开始废除,能够保存沙皇专制统治,最大限度地维护农奴主的利益。一、选择题
1.19世纪初,俄国生铁产量曾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主要原因是
(  )
A.腐朽农奴制的阻碍    B.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C.工业资金的匮乏 D.交通运输的落后【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方面的横向对比。19世纪中期西欧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俄国却因为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2.据统计,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从根本上意味着(  )
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
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基础
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
D.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解析】 解答本题要仔细分析材料提供的数据变化。农民的抗争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答案】 B3.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主张
(  )
A.在维护农奴制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革
B.由沙皇政府领导农奴制度的改革
C.解放俄国农奴并在俄国建立民主制度
D.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并夺取政权【解析】 赫尔岑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主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解放农奴,建立民主政权。19世纪初的俄国,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阶级,D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C
【解析】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使其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并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农民事务总委员会”是由政府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的。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材料二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主要表现?
(3)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解析】 第(1)问要弄清图表中直接反映的历史现象。第(2)问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通过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的比较,可知其根源在于农奴制的存在。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冶铁业的严重落后。材料二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2)说明俄国的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业都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蒸汽动力少,仍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3)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课时作业(十三)课件43张PPT。●新课导入
面对严重的国内外危机,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 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这就是《农民改革法令》。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这项法令去认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教法案例
1.“农民的‘解放’”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时间;②目的;③主要内容。这一部分是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掌握内容。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解放”的真正含义。2.“改革的两面性”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性质;②进步性;③局限性。对改革的评价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结合材料和课本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从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等方面,理解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进而认识改革的局限性。
3.“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原因;②改革的内容;③改革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掌握相关内容。4.“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②经济发展的特点;③弄清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解答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861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提示: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等方面归纳)农民的“解放” 农民改革法令 农民 农奴 份地 赎金 六个月 地主 地主 村社 地方政权 农民 破产 土地 改革的两面性 改良 资产阶级 自由劳动力 商品货币 农奴时代 生产方式 专制 俄国资本主义 军事封建性 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自治财产资格贵族等级诉讼农奴制义务兵役贵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纺织业 机械生产 莫斯科 铁路建设 小商品经济 国内市场 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农奴制改革推进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解放了农奴,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答案】 C
(2013·晋中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稳步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步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推动了俄国的政治改革。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对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这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一、选择题
1.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解放”法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全部份地
C.农民为了赎地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D.农民仍然要受村社的束缚【解析】 “解放”法令规定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获得的具体面积由地主决定,并且由地主决定保留哪些地块,故B说法不正确。
【答案】 B2.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C3.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
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的。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 D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B.1861年后,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C.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D.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总体上超过美国和西欧国家【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记忆和再认、再现能力,考查的内容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经济发展的情况。改革后的俄国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废除农奴制。第(2)问,首先肯定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其次说明其局限性。【答案】 (1)问题: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或农奴的反抗)。
(2)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课时作业(十四)课件7张PPT。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 (创新题)某论文将“英法入侵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判断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提供的信息看,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埃及、俄国分别进行了学习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