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教学课件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教学课件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1:52:19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新课导入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也影响着后来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逐步走向世界经济强国。那么,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背景——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教法案例
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背景;②资本主义因素出现的途径;③表现;④影响。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明治维新的物质基础。
2.“人民的抗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农民的反抗斗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反抗斗争的原因、表现及说明的问题。②大盐平八郎起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起义的性质、时间、领导人、经过及意义几个方面掌握。③人民反抗斗争的作用:教师结合材料分析得出结论。3.“佩里叩关”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佩里扣关: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佩里叩关的背景及影响。②幕府的应对: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即可。③《日美亲善条约》: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时间、内容、性质。④影响:教师结合材料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家性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政治独立受到威胁、外交主权难以维护。4.“倒幕运动”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①安政大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背景、目的、时间、发动者、过程及影响等,教师强调重点注意其影响。②倒幕派的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背景、主要人物、倒幕思想形成的过程。③武装讨幕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即可。④倒幕胜利的原因: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⑤意义:指导学生看书掌握即可。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 高利贷 地主 新兴资本家 工资劳动者 商人 人民的抗争 大盐平八郎 寡不敌众 城市贫民 幕府政权 封建统治 长州 天皇 内部 佩里叩关 佩里 日美亲善条约 闭关锁国 国家主权 商品销售市场 幕府 自然经济 倒幕运动 攘夷论 国内人民 中下级武士 萨摩 京都 明治天皇 德川庆喜 幕府体制 鸟羽 江户 1.经济上
19世纪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
(1)在大阪、江户和京都,出现了三井等大商人,他们连同一些经济实力增长、富裕的农民、工场主和商人,开始不满幕府的统治,并且他们的地位开始举足轻重。19世纪,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危机的表现 (2)中下级武士从事工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为反幕府统治的力量。
2.政治上
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3.外交上
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4年的《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大门被打开,日本开始沦为欧美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统治危机加剧,主要表现在
(  )
①国门被打开,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中 ②农民和贫困市民起义不断 ③部分中下级武士和大名反抗幕府统治 ④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 19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并未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 C1.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2)日本的地理条件和锁国政策,使日本国门紧闭,而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国门大多被打开,再加上社会落后,决定了日本必然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西方列强侵略日本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冲击了日本社会,动摇了幕府统治。
(2)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3)先进思想传入日本,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4)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影响有
(  )
①农民更加贫困,生活更加困苦 ②某些生产和经营生丝、茶叶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增长 ③某些大名开始进行自强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解析】 注意题干限制“社会各阶层”。西方资本主义入侵造成日本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根据教材叙述②③正确。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商人日日夜夜地赚钱获利,聚集着财富……商人家中陈设的华丽,以及生活奢侈,倾笔难尽。……商人本在社会下层,可是到了如今,商人已不把农民放在眼里,甚至于商人中已有了超武士身价的大豪杰了。
——日本《世事见闻录》材料二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后,手中的财产就越来越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日本《世事见闻录》
(1)材料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2)作者关于“(武士的)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出现了富有的大商人。
(2)不正确。作者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因素对封建社会冲击的进步性,而是站在守旧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国内社会矛盾重重,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外部则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国门,没落的幕府政权对此束手无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幕府在政治上的专权。
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改革力量为主体的倒幕派,以天皇为旗号,掀起声势浩大的倒幕运动。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日本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不断发展,表明了(  )
①日本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②日本幕府封建势力壮大
③日本封建统治逐步加强 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日本社会深刻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解析】 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不断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出现严重冲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并动摇了其统治基础。
【答案】 C2.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政权面临的主要内部危机不包括(  )
A.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城市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
C.强藩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D.一些高级武士产生反抗思想
【解析】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动摇削弱了幕府的统治,A、B、C都属于内部危机的表现。D项说法不准确,产生反抗思想的是中下级武士。
【答案】 D3.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派的形成
【解析】 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其他几项都是内部因素。
【答案】 CA.是由新兴阶级领导的反对幕府的城市暴动
B.是西方列强打开日本大门的关键性战役
C.是倒幕派击溃幕府军事力量的关键性战役
D.是幕府势力在日本彻底消失的重要标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图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868年,经过鸟羽、伏见之战,幕府的主力被消灭,为倒幕运动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 C【解析】 第(1)问关键要判断出这两幅图的寓意。图一中的人物是大盐平八郎,图二指的是黑船事件。第(2)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 (1)1837 大阪
(2)影响:大盐平八郎领导的武装起义,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1854年,佩里同日本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俄、荷兰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日本的主权遭到践踏,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日本紧锁两百多年的国门被打开了,不得不面向世界。
关系:内忧外患,使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统治基础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以后倒幕运动的主力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使日本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先进性,开始学习西方。课时作业(十五)课件37张PPT。●新课导入
日本历史上曾借助两次成功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近代日本又借助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主要有哪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教法案例
1.“破除旧政治体制”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背景;②目的;③主要内容;④意义。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背景、目的,再结合材料和课本重点分析内容及影响。
2.“殖产兴业”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①殖产兴业的含义;②目的;③主要内容;④成果;⑤意义。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解答问题。3.“富国强兵”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目的;②主要内容;③意义。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4.“文明开化”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①文明开化;②目的;③主要内容;④实质;⑤作用。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看书,理解文明开化的含义及目的,再归纳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其实质及作用。破除旧政治体制 五条誓文 政体书 领有权 废藩置县 御亲兵 封建割据 封建领主 劳动力 殖产兴业 内务省 官营 生产技术 模范工厂 私人资本主义 劝业政策 自由经营 官营为主 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政府 私人资本主义 官营企业 私人资本家 工业资本 富国强兵 义务兵役制 军事人才 天皇 军事工业 民族危机 军国主义 文明开化 文化科学 传统文化习俗 文部省 学制 初等国民教育 师范学校 军国主义 法西斯 明六社 欧化 断发 欧化 资本主义 封建残余 1.从改革领域看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
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明治维新的特点 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
不仅仅是简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是注重加以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
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
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政府大力扶植
D.通过对外掠夺加速资本积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就发生在这个重要时期,它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转型成功),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可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它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积极推行军国主义,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行列,给日本历史及至亚洲历史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一、选择题
1.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 ②废除中央集权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一方面消除了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的近代化开辟道路。②③的表述错误。
【答案】 D2.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  )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解析】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发展经济的突出措施。A项是前提,为工业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保障,C、D两项属于B项内容的具体表现。
【答案】 B3.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
A.实行雇佣兵役制
B.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C.改进军事装备
D.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明治维新军事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叙述正确,A不准确,日本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
【答案】 A4.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求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解析】 材料中思想,求学问为国之最急,故有“文明开化”之政策。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明治政府还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废除大名等贵族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统称平民。允许平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新兴地主从中获利,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扶植保护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这些措施的作用。【解析】 调查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综合教材基础知识不难作出正确答案。第(2)问,要注意逐项分析明治维新各项措施的主要作用,切忌遗漏。
【答案】 (1)内容:废除旧体制;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2)作用:封建割据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国内大市场的建立;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基础;提高了国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获得了发展;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为以后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总之,开创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为其成为亚洲强国并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课时作业(十六)课件41张PPT。●新课导入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强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迅速崛起的日本。●教法案例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背景;②日本垄断组织的产生;③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解答问题。2.“君主立宪政体”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背景;②准备;③确立;④意义。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看书,理解《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的背景及准备,再引导学生看书掌握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及《宪法》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其性质和意义,注意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3.“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背景;②废除不平等条约;③对外侵略扩张战争;④亚洲强国。教师讲解这一目内容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解答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 轻工业 国家资本 垄断组织 国家 银行资本 工业生产 国内市场 封建残余 军事 君主立宪政体 德国 专制主义 自由民权运动 御赐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天皇 军事统帅 法律 臣民义务 贵族院 皇族 天皇 资产阶级性质 三权分立 基本权利 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 中央集权 资本主义 不平等 多元化 甲午战争 1909 废除不平等条约 主权对等 法权 朝鲜 日韩合并条约 马关条约 台湾 朴次茅斯和约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 1.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相似之处是(  )
A.领导力量的构成
B.改革前的国际、国内背景
C.改革的直接目的
D.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解析】 俄国改革由农奴主阶级领导,旨在巩固其统治,改革前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战争的失败使其国际地位下降,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明治维新则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在天皇的名义下领导进行的,其目的是改变日本现状,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改革前日本遭到西方列强侵略,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出现了严重危机。虽然两国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都使两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1.积极方面
(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
(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3)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也使日本成为19世纪亚洲地区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2.消极方面
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2.(2013·厦门高二检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解析】 “脱亚入欧”的含义是指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落后被侵略的弱国,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一样的资本主义强国。
【答案】 A材料二 最急迫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木户孝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的什么意图?【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
(2)意图:侵略朝鲜。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使日本迅速崛起,日本走上了军事帝国主义的道路。三次对外战争均获得巨大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主。伴随着一次次胜利,日本的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侵略活动也越来越猖獗,并最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四大财阀的有
(  )
①三井 ②住友 ③安田 ④铃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教材内容,铃木不属于四大财阀。
【答案】 A2.1889年的《日本帝国宪法》的蓝本是(  )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解析】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使普鲁士的封建主义传统得以保留,日本明治维新也同样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有着较浓厚的封建君主专制的观念。《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军国主义色彩和君主权力的突出表现,正迎合了日本统治者的需要。
【答案】 D
3.下列有关日本1889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加强了天皇专制
C.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内阁成为实际权力机构
【解析】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专制,带有封建性,但它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答案】 D4.造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盛行和积极向外侵略扩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国内市场狭小 B.周围邻国衰弱
C.藩阀长期垄断政权 D.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解析】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并不彻底,尤其政治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自然保留了军国主义思想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永年间(1848~1854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显著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以“增强了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
【解析】 第(1)问含义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再认再现史实即可。第(3)问联系现实,结合明治维新某些方面的局限性综合回答。
【答案】 (1)含义: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军队(如分别答具体内容也可)。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或侵略朝鲜)。
(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课时作业(十七)课件15张PPT。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解析】 第(1)问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背景、目的和学习内容方面有相同点,但在性质和学习侧重点上有不同点。第(2)问从国家前途和社会性质角度看影响;从个人素质、改革措施、各自传统等角度归纳因素。
【答案】 (1)相同点:19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不同点:中国仅注重学习西方技术,日本更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影响:洋务运动使中国错失革新图强的机遇,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导致国家动荡和军阀混战。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富强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加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因素:改革者个人素质和胆略、改革的深度和措施的落实程度、民族的习俗和传统等。近代化道路多样性的认识 2.(2013·烟台高二检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阿里改革并没有涉及制定宪法的内容。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宪法。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