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答案】 B
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 法家主张改革法制,符合商鞅变法内容。
【答案】 A
3.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 )
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都属变法法令内容,而承认土地私有,④必然成立。
【答案】 A
4.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
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增强国家的实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D
5.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 )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①②③符合史实,④是前三者的作用。
【答案】 B
6.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 图中的场景描述的是商鞅同旧贵族斗争的情况,因此A、B两项应是从图片中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从图片中秦孝公和一部分官员的表情以及相关史实可以知道,商鞅变法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答案】 D
7.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废除“世卿世禄制”针对的是宗室成员,①④与之无关。
【答案】 C
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解析】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答案】 A
9.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隐姓埋名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 故事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导致商鞅出逃的原因。
【答案】 A
10.商鞅变法始终遭到保守派贵族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商鞅不是秦国人
B.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C.商鞅有谋反野心
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
【解析】 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其变法措施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24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6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4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秦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外交地位分析。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军事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军功爵制;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军功爵制的作用。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秦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养成了好勇斗狠的特性;第二小问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必然对百姓横征暴敛,由于残暴统治,就算是虎狼之国,最终还是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答案】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
12.(2013·武汉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
材料二 (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6分)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8分)
【解析】 第(1)问要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依据变法内容分析。第(3)问的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出专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变法内容: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特征:重视加强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
一、选择题
1.(2013·烟台高二检测)《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诸侯争霸酝酿了统一因素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解析】 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答案】 A
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角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立了战功的大夫可以得到一县或一郡,士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类的平民因战功可以进入仕途。据此①②对材料解读符合史实。
【答案】 A
3.“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解析】 A项是提倡节俭,B项是提倡爱民,C项是提倡礼制,D项体现变法思想。
【答案】 D
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 直接出发点即直接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A
5.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建立起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答案】 A
6.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解析】 “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D项。
【答案】 D
7.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实行连坐制度 D.按军功授爵
【解析】 贵族的利益有两种:一是政治特权;二是经济特权。从题目要求的“直接损害”来看,能损害贵族利益的只有D项。
【答案】 D
8.“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以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 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 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倾邻国而雄诸侯”,肯定了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而认为变法的结果是“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却没有看到阶级关系变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③④说法也不准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钅且,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等关键词句中归纳即可。第(2)问实质是对变法内容和影响的考查,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们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引自《商君书·定分》
材料二 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力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使其对公民大会的立法起制约作用。
——引自C·H·希格内特《从公元前5世纪末
以前的雅典宪法史》,牛津出版社1985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商鞅有关变法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
【解析】 第(1)问涉及商鞅变法中的法制,以法达到兵强。第(2)问中的相同点是都重视以法制立国;不同点要从两人所处的国家政治制度环境着手,商鞅针对的是专制,梭伦是民主制度。
【答案】 (1)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厉行法制,严刑峻法,才能使兵民立足自己的职守。
(2)相同:都重视法制立国。不同:商鞅以法制为治国手段,但法制是君主实行封建专制的手段。梭伦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力与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等权力分开,使战神山议事会对公民大会起制约作用,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权思想。
一、选择题
1.商鞅设立二十级的军功爵制度,使得( )
①平民有机会通过军功获得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贵族享受的世袭特权被废除
③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④贵族完全失去了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立有军功的平民按照军功的大小可以授予官爵和田宅、土地,打击了贵族的特权。当然,有军功的贵族也同样可以授予官爵,故④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途径是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而不是军功爵制度。
【答案】 A
2.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解析】 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 D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由于(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照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 商鞅在秦变法,遭到宗室贵戚的怨恨,是因为变法中的一些措施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其中最能撼动他们地位的是以“军功爵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他们在政治上的特权。
【答案】 D
4.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所起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废除旧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使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解析】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 B
5.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 )
A.轻罪重罚
B.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C.国情依旧
D.旧的制度、文化、习俗仍在
【解析】 秦国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答案】 C
6.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 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法家鼓吹严刑峻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D
7.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解析】 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 A
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在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点明“军功”,据材料二点明“财产”。第(2)问“不同点”是对待“商业”的不同,不同影响要从“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制度分析。
【答案】 (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经济上不同点: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可概括出措施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材料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第(2)问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即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1)措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