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四王安石变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四王安石变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2:11:02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五)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中世纪,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表现有(  )
①征收“什一税”是其最主要的敛财方式 ②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③垄断学校教育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集团,拥有大量土地,地产收入是其敛财的最主要形式,因而①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2.兰克斯是10世纪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普通农民,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是(  )
A.至教堂去听教士布道
B.自费到罗马攀登圣梯
C.到教会去交纳什一税
D.到商店购买德文版《圣经》
【解析】 在中世纪,只有教士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圣经》的版本也是统一的,不存在德文版的《圣经》。
【答案】 D
3.欧洲宗教“异端”运动(  )
①目的是铲除天主教 ②否定天主教的权威 ③在14~15世纪时达到高潮 ④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宗教“异端”运动是要求改革天主教会,而不是铲除天主教会,可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 B
4.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常常采用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根本原因是
(  )
A.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近代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反封建斗争也处于无序自发状态,更没有先进阶级和理论的领导和指导。
【答案】 C
5.(2013·杭州高二检测)如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不正确的是(  )
A.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B.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解析】 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导火线而非根本原因。
【答案】 D
6.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解析】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答案】 C
7.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不是在精神权力之上,管不着它——请问这是什么基督教义?”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对精神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感到不理解,实质上是主张世俗权力要高于精神权力即教会权力。
【答案】 D
8.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答案】 D
9.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
A.“因信称义”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进化论
【解析】 卡尔文所宣扬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冒险精神”。
【答案】 C
10.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 ②惩治贪污腐化
③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的新教都是“异端”
④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天主教会采取的措施,首先整顿内部,体现在①②,其次在宗教教义顽固坚持,体现在③,同时打击“异端”,体现在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8分,第12题22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蜕化了,把该国引向灭亡,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成就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等地共和党的旗帜,把荷兰从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思想体系的外衣。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的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三 卡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够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卡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8分)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卡尔文教比马丁·路德教有何进步?其进步性的表现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来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的第小一问要明确路德教和卡尔文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及其神学,而并不反对上帝。
【答案】 (1)因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15、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它们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
(2)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3)不反对(信仰上帝)。提出了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正气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 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天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马丁·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6分)
(2)结合材料分析马丁·路德、卡尔文改革主张的异同。(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结合“因信称义”的含义可知,路德强调个人的信仰,否定教皇的作用,由此较容易分析出其实质及代表的阶级利益。第(2)问注意要把握比较点。第(3)问从打击天主教势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作答。
【答案】 (1)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2)相同:否定罗马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简化教会仪式。不同:卡尔文主张“先定论”;鼓励经商致富。
(3)意义: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选择题
1.(2013·大连高二检测)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 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 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因此排除③项,③反映的是天主教的腐败与堕落。
【答案】 B
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解析】 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条件下发表的。
【答案】 A
3.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不能说明(  )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解析】 宗教改革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但并不是不存在。
【答案】 D
4.卡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该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卡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先定论”的理解。从关键信息“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即可得出结论,即这一切都是上帝早已定好的。
【答案】 A
5.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反对教皇权威
D.主张“先定论”
【解析】 欧洲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A、B、C都是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同点。D是卡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说明卡尔文比路德思想更激进。
【答案】 D
6.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教会事务,教会召开会议必须事先经过国王的同意。教区按照行政区划分,信徒做礼拜时使用本国语言而不再使用拉丁语。但是,原来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基本保持不变。上述规定应出自哪个文件(  )
A.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B.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C.英王亨利八世颁布的《至尊法案》
D.1555年签署的《奥格斯堡和约》
【解析】 结合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分析题干材料,显然符合《至尊法案》的内容。
【答案】 C
7.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农民战争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说明了宗教改革的本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宗教改革并不是“农民战争”,因此B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8.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改革(  )
①打击了各国的封建王权和割据势力 ②冲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③剥夺了教会财产,这些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 ④否定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宗教改革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反封建革命。政治上,它在加强各国王权的同时,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长;经济上,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成为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思想上,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①说法不准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2013·福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材料二 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认为“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他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2)卡尔文、路德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的“实质”可从宗教改革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权威入手,并联系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事实,指出宗教改革反封建的特点。代表利益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考虑。第(2)问可结合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
【答案】 (1)实质: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代表利益:新兴资产阶级。(2)反对盲从盲信,倡导个性解放,是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尊重。(或答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愿望联系在一起。
——[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结合宗教改革背景进行归纳总结,注意设问要求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说明。第(2)问,抓住关键信息“惟独圣经”“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等概括其基本主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矛盾: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2)主张:《圣经》至高无上;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基督教发展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
B.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C.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各派
D.不断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
【解析】 11世纪时,基督教分裂为两部分,即后来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是改革之后的宗教。
【答案】 C
2.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教权与王权矛盾的尖锐,是欧洲一些封建主要求摆脱教皇势力,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原因。
【答案】 A
3.天主教曾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  )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解析】 十字军东征名义上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与信徒的蹂躏,实质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是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展开的权力之争。
【答案】 D
4.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
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项。
【答案】 C
5.下列情况,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B.在学校中学习哥白尼的日心说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解析】 中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以及教育等领域均被教会所垄断,所以B项不可能出现。
【答案】 B
6.13世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本质上说明(  )
A.天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解析】 宗教裁判所的出现,体现了教会靠恐怖手段压制其他思想,这说明天主教会正在走向衰弱。
【答案】 D
7.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各国王权的增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王权的增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 A
8.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宗教内部派系斗争
B.世俗封建主同教会之间的争权夺利
C.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解析】 结合欧洲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分析,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新兴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的斗争。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东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它自己的教阶制。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材料二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们在动员人力物力以及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天主教会采用哪些手段把西欧联合为一个政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战胜教皇权威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世纪天主教会发展势力的手段。第(2)问可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方面分析,影响是促进了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1)手段:①整顿教会,建立封建性的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加强对教会组织的控制;②与封建王权进行权力争夺,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③组织“十字军”东征,对抗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以扩张天主教的势力;④对民众进行蒙昧和禁欲的说教,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实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2)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教皇势力进行斗争。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认为上帝是人和宇宙的造物主,全知全能,至高无上;而人生来有罪,卑微渺小,无足轻重,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和教会,才能求得来世“天国”永生,享受自由和幸福……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他们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者但丁说,就人所完成的业绩而言,人的高贵超过了天神。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材料二 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德善行,甚至说这是上帝眷顾其子民的标志。人文主义者薄伽丘和瓦拉等人认为现世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拉伯雷认为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就是幸福。
——上述材料均引自朱寰主编的《世界中古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观点。
(2)说明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观点对立的背景和性质。
【解析】 第(1)问从基督教强调以神为中心和人文主义者强调以人为中心等方面加以分析。第(2)问从资本主义发展,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其阻碍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 (1)评述观点: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中心,宣扬神的权威,其实质是通过宣扬人对神的从属关系,继续维护封建依附关系;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所谓来世的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中实行禁欲主义,其实质是要人们忍受现世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从而维护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制度下人对人的从属关系,斩断形形色色的封建束缚,使资产阶级能够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与幸福,其实质是追求现世的政治、经济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2)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的束缚。性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