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青岛高二检测)19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社会内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不包括( )
A.出现了一些使用雇佣劳动力的资本主义农场
B.工业革命获得了迅猛发展
C.在农村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人数越来越多
【解析】 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受到农奴制的阻碍,其发展困难重重。因此,B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B
2.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奴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农奴被奴役的程度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沙皇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农奴主对农奴的权力,表明农奴受奴役、作为农奴主私有财产的地位得到法律的确认。
【答案】 A
3.(2013·青岛高二检测)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要求变革的呼声日趋强烈,“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群体都( )
A.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B.都发动过武装起义
C.筹划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D.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A、B两项是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和活动,A、C、D三项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和活动,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A
4.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解析】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而造成俄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因此,部分受西方影响的先进人物产生了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想法。
【答案】 B
5.(2012·杭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俄国国内外形势严峻 B.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
C.统治者极力强化农奴制 D.农奴主之间存在矛盾
【解析】 19世纪以来,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俄国统治者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由于各地农奴主在利益上存在矛盾,因此在改革内容上争执不下;故知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6.(2013·大连高二检测)《1861年2月19日宣言》指出:“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解析】 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的大小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缴纳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可排除A、C两项;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答案】 D
7.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关于赎取份地后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民获得“解放”时赎取的份地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
B.农民交纳赎金六个月后获得宅边园地的所有权
C.赎地农民必须按一定比例交付赎金
D.农民交纳的“赎地费”大大低于当时的实际地价
【解析】 份地赎金的大部分是政府垫付的,这部分资金作为农民的债务由农民在49年内还清。农民最终缴纳的赎金总数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答案】 D
8.《农民改革法令》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
A.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把农民纳入地方贵族的控制
D.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解析】 1861年改革前,农民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由庄园主进行管理;改革后,农民从法律上脱离了庄园主的管理,为加强对“解放”后的农民的管理,改革法令规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
【答案】 B
9.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其表现有( )
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重要成分 ②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③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④外国资本逐渐被排挤出俄国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之势。因此,④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B、C、D项。
【答案】 A
10.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借鉴了西欧的技术经验
C.沙皇专制的终结 D.上层建筑的近代化变革
【解析】 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后,俄国仍然保持专制体制。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6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4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解析】 第(1)问,注意关键词“优厚”“暴动”“割裂”“手指砍掉”,从阶级利益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注意“义务农”“完全自由的农民”。第(3)问,不符合改革的局限性。第(4)问,主要回答改革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 (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财产。
(3)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6分)
【解析】 第(1)问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2)问注意关键词“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第(3)问注意材料三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实质是农奴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实际问题去考虑。
【答案】 (1)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2)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3)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
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
(4)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表明( )
图一 地主毒打农奴 图二 贫困的俄国农奴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 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图一表明农奴受到封建主的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图二说明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而俄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所以,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 D
2.我们认为俄国工业发展落后主要表现为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很少
B.尚未出现工业生产
C.交通运输落后
D.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C、D均正确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B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俄国已经出现了工业生产。
【答案】 B
3.(2013·合肥高二检测)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的根源在于( )
A.工业雇佣劳动力远远低于农奴人数
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
C.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丧失了土耳其市场
D.俄国国内市场发展缓慢
【解析】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农奴制度。A、C、D三项都是由B项决定的。
【答案】 B
4.农奴制改革前,农奴及工人不断起来斗争说明( )
①广大人民深受封建制度压迫 ②俄国社会阶级矛盾极端尖锐 ③农奴制面临危机 ④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从农奴、工人所受压迫反映的阶级矛盾及农奴制危机分析,①②③④皆正确。
【答案】 A
5.下列不属于19世纪中叶俄国激进派的主张和活动的是( )
A.要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台
B.公开批判农奴制度
C.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
D.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的主张和活动。注意题干限制词“激进派”。B、C、D三项均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已在此前去世。
【答案】 A
6.大前提: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盛行农奴制度。
小前提: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结论:腐朽的农奴制在与资本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以上推理(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解析】 本题考查推理判断能力。大前提是俄国国情,小前提是失败原因,结论是两者的必然结果。
【答案】 C
7.俄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从本质上说是( )
A.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B.战略决策的失败
C.军事指挥的失败
D.用人制度的失败
【解析】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看,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答案】 A
8.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是后备阵地。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界限。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及对俄国产了哪些影响。
【解析】 第(1)问注意审题“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回答时注意原因从英俄双方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 (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俄国战败。动摇了俄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国内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外因。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年)(卢布价格)
国别
俄国
英国
美国
德意志
法国
意大利
收入
金额
71
323
450
175
150
183
材料二 落后的俄国败给先进的英、法,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步枪——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是牛车和木制的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巴拉克拉瓦之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在材料二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3)材料三反映的重大事件结果如何?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解析】 归纳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答案】 (1)俄国社会经济落后,工业发展落后。
(2)军事装备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蒸汽动力机器少。
(3)结果:俄国战败。主要原因:俄国的农奴制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了俄国的落后。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根据图示当时土地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由地主保留。图中所示部分的土地是农奴高价赎买的份地,其所有制形式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答案】 B
2.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是 “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
A.农民需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必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解析】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人购买商品都要付钱;农民有了自由才能出卖劳动力,这是1861年改革的积极作用所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并非指哪一个阶级或阶层成为商品;农民所付的份地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因此,1861年改革打着解放农奴的旗号,对农民进行了一次残酷的掠夺。
【答案】 C
3.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解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项要注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或资产阶级统治并未确立,俄国仍是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C
4.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强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 B
5.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
①废除了农奴制法庭 ②建立了陪审制度 ③实行公开审判 ④完全实现了司法制度的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仍然保留着农奴制的烙印,如在政治案件中,司法诉讼程序充满了专横和暴虐的现象。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A
6.以下对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
B.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拥有高度自治权
C.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D.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自治机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认识辨析能力。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建立了自治机构,但实权却掌握在由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自治机构的权力受限。
【答案】 B
7.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
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分布不平衡
【解析】 本题所有选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但B、C、D三项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而A项为最基本特点。
【答案】 A
8.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 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 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 160公里。
材料二
图一 农民在庄园里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图二 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根据“二一九法令”,获得解放的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
(3)亚历山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试分析说明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材料,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的数据对比反映了俄国的工业落后,与西方工业文明差距巨大;材料二从“二一九法令”可以知道是农奴制改革。其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农民获得的权利、政治改革的内容,教材中表述明确,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围绕促进俄国近代化进行的。第(4)问要审读问题的含义,包含了答题提示,结合改革内容,答案一目了然。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
(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进行司法制度改革。
(4)说明俄国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利益。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解析】 第(1)问从两则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俄国官员认为是有益于农民,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说明。第(2)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既要辩证、全面地评价,又要从当时历史的主要潮流角度认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材料二认为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二者的观点都较为片面。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改革,看到主流。(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