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2:17:33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八)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19世纪中期日本商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分人由农民分化而来
B.开始兴办手工工场
C.部分人成为新兴地主
D.地位已经超过大名
【解析】 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大名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天皇和将军,富有的商人依靠将军和大名可以获得武士头衔。
【答案】 D
2.(2013·厦门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武装倒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倒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B.倒幕的形式是武装夺权
C.倒幕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
D.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解析】 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早在1837年就爆发了大盐平八郎领导的由农民和城市贫民参加的旨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起义,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为主体的倒幕派打出武装推翻幕府统治的旗帜后,立刻得到人民的响应。
【答案】 A
3.(2013·上海高二检测)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  )
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
【解析】 长州、萨摩是幕府统治后期支持倒幕的两大强藩,也是明治初期维新运动的主要政治支柱,它们顺应商品发展的潮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故选B。A项与黑船事件有关;C、D两项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排除。
【答案】 B
4.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
【答案】 B
5.和英美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军队的最大不同是(  )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军部不受内阁干预
C.兵种多样化发展 D.重点发展陆军
【解析】 英美近代军队是置于行政权的领导之下,议会又对其有一定牵制作用,但由于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军队的地位比较特殊,直接听命于天皇,不受内阁的干预。
【答案】 B
6.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是(  )
A.派遣留学生 B.翻译西方著作
C.改革教育 D.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明开化”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文明开化”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及教育近代化。
【答案】 C
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一。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答案】 C
8.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未走上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其根本原因是(  )
A.其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受当时亚洲形势的影响
C.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极不彻底
D.日本当时尚未摆脱民族危机
【解析】 日本倒幕派是以中下级武士为主力的,他们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带有深厚封建色彩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9.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不包括(  )
A.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B.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C.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D.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解析】 日本的改革是由下级武士领导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资本主义文化并没有完全取代封建文化。故D项不正确。
【答案】 D
10.(2013·慈溪高二检测)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解析】 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最能反映材料实质的是B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A、C两项说法片面,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皆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与法国手中。”“于是决定”“先发制人”,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军队开始向京都进发。同时,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到京都与宫廷中的倒幕派岩仓具视、三条实美共同出谋划策,让15岁的睦仁天皇向萨摩、长州二藩发出讨幕密敕,萨、长二藩军队遵命开进京都,名正言顺的倒幕战争正式开始。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倒幕战争开始后,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的什么意图?其结果如何?由此说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中“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回答“事件”;“原因”根据日本在倒幕运动前的政治、经济、阶级状况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开拓朝鲜之釜山港”一句回答其“意图”,“结果”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和1869年之后的史实回答,“变化”结合明治维新前后的显著变化回答。
【答案】 (1)事件:“大政奉还”。
原因:①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资产阶级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②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③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④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2)企图侵略朝鲜,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果:日本迅速吞并朝鲜。变化:由闭关锁国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
12.(2013·杭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州政俗总论》
材料二 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列举所学史实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1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作者认为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是“以快美生活为主意”“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一味追营私利”“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等,可从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等方面进行回答。对欧洲的考查,是日本政府进行明治维新的重要步骤,随后制定宪法,确立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也需要根据材料来回答,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有国力疲惫,人心浮薄。究其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学习西方没有学及本质,而只是学习了表面、肤浅的内容。
【答案】 (1)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日本政府进行明治维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和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2)国力疲惫,人心浮薄。学习西方本末倒置,浮于表面不及本质。

一、选择题
1.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因素”是指
(  )
A.农业耕地增加      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 “新的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 D
2.向将军、大名提供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
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解析】 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改变,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的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他们向将军、大名提供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反映了伴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答案】 D
3.关于大盐平八郎起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
A.起义前全国范围的饥馑出现,骚动和抢粮仓事件不断发生
B.起义发生于1837年的大阪
C.下级武士是这次起义的主力
D.起义挑战了幕府权威,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大盐平八郎起义是由下级武士发动和领导,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的起义,农民是这次起义的主力军。
【答案】 C
4.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危机加剧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
B.日本民众揭竿而起
C.西方资本主义刺激日本发展
D.西南诸藩推行改革
【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社会危机加剧是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所引起的,即A项与B、C、D三项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由此确定其正确选项为A项。
【答案】 A
5.“黑船事件”和下图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业的积极影响是(  )
西方商船把大量的商品运进日本
A.议定关税
B.日本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
C.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日本社会更加动荡
【解析】 “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进一步破坏了日本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6.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B.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C.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D.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解析】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产生,因而D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7.(2013·滨州高二检测)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
A.广大农民 B.中下级武士
C.新兴地主 D.高利贷者
【解析】 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草莽志士”指倒幕派,根据所学,倒幕派的主力是中下级武士。
【答案】 B
8.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
A.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
C.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
【解析】 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倒幕派巧妙地利用了明治天皇的名义,如策划“大政奉还”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日本酿酒工场图  图二 1853年佩里登陆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3)综合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
【解析】 第(1)问从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来理解其对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2)问要答出佩里叩关使日本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第(3)问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日本社会面临的任务。
【答案】 (1)现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影响:①促使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②引起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加剧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
(2)“黑船事件”。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3)推翻幕府统治,赶走外国侵略势力,进行社会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开国的日本
材料二 “故余谓巧乎今之世,而欲明兵法,非兼取洋法不可。”
——佐久间象山
“仁义之道,忠孝之教由吾开,器技之工,艺术之精取于彼。”
材料三 “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日本,一旦受人束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
——吉田松阴《草莽崛起论》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其基本的政治主张,材料三的观点与之相比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3)材料四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 第(1)问,要观察地图左上角的注释,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日本面临的形势。第(2)问,要结合由“开国”“攘夷”到倒幕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三两种政治主张的不同及其原因。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四所附图片加以判断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日本被迫接受美国的开港要求,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国内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倒幕派积极准备武装倒幕。
(2)材料二主张在维护天皇权威和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三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民族振兴。原因:幕府的倒行逆施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3)分别是1867年幕府的“大政奉还”和1868年的鸟羽、伏见战役。“大政奉还”只是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统治,但实际上幕府依然控制国家政权,倒幕派决定彻底打垮幕府,伏见、鸟羽战役中新政府军大胜,不久幕府统治被推翻。

一、选择题
1.明治政府的哪一措施没有为推行改革奠定基础(  )
A.废除藩国,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等级身份制
D.取消武士阶级的特权
【解析】 废藩置县,取消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这些都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故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2.经过明治维新,日本逐步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这种新的社会体制主要指(  )
A.实行四民平等
B.华族和士族可以经营工商业
C.取消武士特权
D.平民可以自由地择业和迁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该题涉及的是日本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的变革,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废除后确立的新体制是“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3.(2013·广州高二检测)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
A.实行四民平等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富民”,在四项措施中,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B项属于文化习俗方面的措施,C项措施属于向西方学习的内容,D项可以增加人民的财富,实现“富民”目的。
【答案】 D
4.马克思“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  )
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措施
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
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判断是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C项是文化习俗方面的措施。“殖产兴业”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 B
5.一明治元勋说:“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浦港。”此语说明(  )
A.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明治维新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海陆军
C.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
D.明治维新的实质是变日本为军事强国
【解析】 A、B、C、D四项都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有关。但从材料中“开拓朝鲜之釜山浦港”的信息,可以看出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6.下列材料中,属于研究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第一手资料是
(  )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 专著《明 后人绘制岩仓  
自画像  戎装照 治维新》 出访欧洲图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明开化实际用西方文化(包括生活方式)来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第一手资料一是指原始性,二是与历史事件同时,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7.(2013·烟台高二检测)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一举措表明天皇在废除陋习、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方面率先垂范,推动日本的文明开化。
【答案】 C
8.日本在明治政府时期对待世界文明的态度表现为(  )
①建立近代常备军 ②翻译西方著作 ③许多政府官员提出“脱亚入欧” ④生活习俗的西化
A.①②④ B.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考查日本“文明开化”的表现。①②③④都表明日本积极求“知识于世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倡导“文明开化”。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
——俄国《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时,一方面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在耕地数量保护面临考验时适时改变策略,通过立法推动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和有效的町村合并及土地开发在减少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同时,弥补了发展用地的不足。不断完善的农地制度与综合的规划管理体制相互促进,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地保护、农业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以及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日本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为中国所借鉴。
——北京大学学报《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
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的法令中关于农奴主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上规定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解析】 第(1)问紧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从法律上规定,农奴主是在得到相当多的赔偿或者是自愿的情况下,给予农奴人身解放和部分土地。但解放后的农民在使用地主的土地时仍然要履行相关义务,继续接受地主剥削。说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之下实行的,也说明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措施:废除封建领地,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影响:土地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地税改革,使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稳定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10.(2013·沈阳高二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
(2)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
【解析】 本题以日本节日改革为切入点,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这一侧面,命题角度很好。本题要注意从日本节日改革中认识其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 (1)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
(2)特点:以天皇及皇室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原因:神化天皇权威,加强统治的需要;顺应“文明开化”的政策。
(3)积极: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落后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日本的近代化。局限: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神权色彩。

一、选择题
1.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不失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期西方经济实行自由主义政策,而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日本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
B.日本发展工业的重点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C.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
D.日本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
【解析】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以政府力量为核心。
【答案】 C
3.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为(  )
A.国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D.国家元首是军队总司令
【解析】 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同。日本天皇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
【答案】 B
4.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解析】 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统治权,是典型的封建性质;B、D两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C项是天皇对军权的控制,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5.日本确立了近代天皇政治体制,但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其实际表现是(  )
A.天皇的权力受议会制约
B.军部掌握着行政大权
C.天皇独立专权
D.藩阀以天皇名义继续行使特权
【解析】 在近代天皇政治体制下,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答案】 C
6.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这从根本上说是(  )
A.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外向型经济形态的需要
C.由于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D.建立皇军的必然结果
【解析】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日本缺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市场等因素,再加上改革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答案】 A
7.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日本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C.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实现民族振兴的经验
D.彻底铲除了日本封建残余势力
【解析】 1889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日本教育改革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军队对天皇负责,追求武士道精神,也宣布效忠天皇。
【答案】 D
8.观察下列两幅图画,它们所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图一 北洋舰队在威海 图二 日俄战争遗址
  卫向日军投降  
A.日本已成为东亚唯一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B.明治维新使日本的军事实力增强
C.日本取代欧美国家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
D.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近代化国家
【解析】 图中的信息只反映出日本军事实力的增强,这是明治维新的成果。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款:……朝鲜政府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准日本人民往来通商,随意在该地租借地皮,修盖房屋,并租朝鲜人民之房屋。……
第十款:日本人民在朝鲜指定之口岸侨寓犯罪,而与朝鲜人民有关时,应归日本国官员审断,若朝鲜人民犯罪而与日本人民有关时,须归朝鲜国官吏查办……
——《江华条约》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中期,曾被明治维新运动的改革派武士奉为师表的吉田松荫说过:“方今急修武备,一旦军舰大炮大体充实,即可……责成朝鲜纳币进贡……北则据满洲之地,南则占有台湾、吕宋诸岛……”
——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日本从朝鲜获得了什么权益?
(2)《江华条约》的签订对朝鲜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日本为“割满洲之地”又进行了什么战争?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两次战争给朝鲜和中国带来了什么灾难?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通商口岸”、“房屋”、“审判”等信息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也属基础知识考查。
【答案】 (1)日本攫取了在朝鲜经商、居住和领事裁判权。
(2)朝鲜的门户从此被打开,贸易主权和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3)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同时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奠定了基础。
10.(2013·南昌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 “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五条誓文》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椐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不得照搬材料)
【解析】 第(1)问根据题干中“广兴会议” “破例来之陋习” “求知识于世界”说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中明治维新的内容结合材料中“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的表现回答对西方文明的学习;结合史实和根据“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一句回答说明其实行对外侵略政策。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回答,“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等回答。
【答案】 (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3)他主张发展经济要与儒家重知识、重集体、重道德、讲奉献、提倡和谐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仁”与“富”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