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九戊戌变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课时作业专题九戊戌变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1 22:20:13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九)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110多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解析】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的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答案】 B
2.“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实业救国 D.辛亥革命
【解析】 通过材料分析得知,材料认为需要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这样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维新变法的思想和材料的思想一致。
【答案】 B
3.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解析】 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以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答案】 A
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解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答案】 D
5.(2013·启东高二检测)如果看到下面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  )
人头猴身的达尔文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康有为 D.严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由达尔文可知是宣传的进化论思想,由此可知是严复。
【答案】 D
6.“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
【答案】 B
7.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主张“皇上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8.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解析】 A项不能表明态度,只能说明是方法或手段问题,B、C两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从材料中“勿去”“唯增”“勿黜”等关键词可判断出维新派的软弱性。
【答案】 D
9.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史料分析可知: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教材知识和题干材料之意,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 A
10.(2013·西安高二检测)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解析】 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8分,第12题22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从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12.(2013·黄冈高二检测)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6分)
(3)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6分)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解析】 第(1)问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分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变法者主观局限性;整体社会环境。第(2)问根据所学任选一例说明三则材料。第(3)问分析材料四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根据所学,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第(4)问根据上述内容,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的成功需要有利的社会条件。
【答案】 (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
(3)角度: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地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选择题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大国”可排除A、B、D三项。从材料中的“东方小国”可判断出C项正确。1894年,刚刚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答案】 C
2.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解析】 19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张謇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答案】 A
3.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解析】 A项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社会改革;C项错误,康有为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思想;D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项正确。
【答案】 B
4.(2013·北京西城区高二检测)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派宣传变法活动遇到阻力的原因的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触犯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清政府查封。
【答案】 B
5.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解析】 中国近代统治者宣扬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批判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革的腐朽思想,这是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最大影响。
【答案】 B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解析】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洋务派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力地说明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 A
7.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答案】 C
8.(2013·烟台高二检测)“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逐渐废除皇权 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 “公车上书”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①②④均为正确选项。③项说法不准确,君主立宪制并非废除皇权,而是加以限制。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四 
图一 《孔子改制考》封面 图二 《时务报》 图三 北京强学会旧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四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先王”。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三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第(3)问应从材料及所学知识来归纳。
【答案】 (1)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方式:①著书立说,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②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③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④上书,如“公车上书”。⑤办学堂,如创办时务学堂。⑥讲学,如康有为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影响: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0.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马关条约》 图二 公车上书 图三 《时局图》
请完成:
(1)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图一有什么关系?
(2)有人为图三题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3)以上图片说明了维新运动首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解析】 第(1)问,注意两幅图的直接因果关系,《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公车上书。第(2)问,根据“瓜分豆剖”的形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3)问,在图一、图三所显示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才出现图二的公车上书,所以维新运动首先是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具有爱国性。
【答案】 (1)《马关条约》签订,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公车上书。
(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湖南省娄底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word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