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把盐放到水中》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把盐放到水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四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 “物质科学领域” 的中年段要求,了解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能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本课的活动由“盐和沙子哪个比较怕水?”导入,通过实验观察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情况逐步建立起“溶解”这一科学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并测定出100毫升水中的盐和糖最大溶解量。最后结合上节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让学生学会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喝汤、饮料等也使学生对“溶解”概念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口头语中“融化”“化了”等词汇也包含了对溶解现象的描述,只是没有建立起“溶解”这一科学概念。三年级也初步具备了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在探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能初步了解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之前学过的《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能够尝试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将水中的不溶物与溶解物进行分离。
三、说教学目标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2.通过实验,知道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初步学习对比试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固体。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盐和糖哪儿去了》谁还记得当时我们的实验是怎么做的?
2、学生回答。
(预设回答:把盐和糖倒进水杯中搅拌,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3、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盐放到水里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把盐放到水里)
4、师:现在我们就把同样多的盐放入同样多的(100毫升)冷水中时,你发现了什么?溶解了,但是并没有全部溶解?谁能想想办法让它溶解呢?(边解说边动手进行演示实验)
(预设学生回答:用搅拌棒搅拌,盐不见了、盐溶解了)
5、师:静置一会,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前面两个烧杯里面的溶液,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学生回答:一个烧杯中的盐都溶解了,一个烧杯中的盐还没有全部溶解。)
6、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把盐放在水里后,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意图解析:目的是引出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探究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本课有两个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去操作,通过回顾之前的实验,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回忆出之前实验步骤,进而能够掌握下面实验的方法。这是领着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为了之后实验的科学性,学生需要都会实验的操作,规范实验的过程,因此设计为演示实验)
(二)探究实验一: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师:谁来说一说,你认为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设学生回答:与温度、搅拌有关、与盐颗粒的大小有关等等)
2、师:大家刚刚说了很多自己的猜想,这节课我们先来验证其中的一个因素。验证一下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果我们研究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呢?
(意图解析: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遵循课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讨论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3、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加之启发。
4、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设计?学生分享。老师请其他小组对他们的设计进行补充。
(预设学生回答:拿两个烧杯,一个杯子中加入冷水,一个加入热水,再向里面加入盐,进行搅拌,看哪一个溶解的快)
5、师:那么两个烧杯中的水体积不同可以吗?放入两个烧杯中的盐呢?一个多一点,一个少一点可以吗?
(意图解析:提示学生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6、师:在实验时,我们可以准备两个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盐,通过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更快。我们之所以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因为,在刚刚的猜想中,我们提出了水的多少,盐的多少都可能会影响溶解的程度。那么为了能够确定温度对溶解程度的影响,我们就要保证其他任何因素都是相同的,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改变了温度一个变量,如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烧杯中盐溶解的程度不一样,才能够说明是温度这个因素影响的,而不是其他因素影响的。那么在实验中,温度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因素,我们叫可变因素,其他像水的体积,盐的质量都是不可以改变的变量,我们叫它不可变因素;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组组成的,通过对比来得出结论的实验我们叫做对比实验。(板书:对比实验))(实验过程边说边演示,请学生来复述)在实验之前,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注意事项?
(意图解析:通过边说边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领着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步骤,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掌握实验方法。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能够清晰明确实验步骤,对后面设计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盐的实验进行铺垫。)
7、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用课件展示。
(1、提醒学生用热水时注意安全,避免烫到。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每个烧杯中的水量都是100毫升。
(意图解析:选择100毫升的水,是为了之后进行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做铺垫。教学中每个实验都是层层递进的,必须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因此在设计时,都是用相同体积的水。)
(2、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每一包盐都是相同的,要同时往两个烧杯中放盐。
(3、在实验中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记录好实验记录单。
8、进行实验。教师到各组进行辅导。
9、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以及结论。(板书结论)
(三)探究实验二: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1、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越快。那么100毫升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克盐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克盐,这个实验应该怎样设计?
(意图解析:呈接上一个实验,开展本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各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化。这个实验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去实践。这个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实验,本着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过程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实验。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往100毫升水中不断的加盐,直到盐不能溶解为止。)
3、师:你是怎么知道你一共加了多少盐?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包盐,每包盐的质量都是相同的。在实验时我们可以每次加入一包盐进行搅拌,直到盐完全溶解,再加入下一包,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就停止加盐。这时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加入了几包盐。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不可以计算在内。
(意图解析:三年级的学生,计算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明确盐的数量,所以只让学生计算出一共加入了几包盐。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过程的效率)4、师:现在实验方法我们已经明确。那么这个方法除了能够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的盐之外,能不能测量出其他物质的溶解量呢?能不能测量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呢?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左边的小组研究100毫升水中溶解多少克盐,右边的小组研究100毫升水中溶解多少克糖,开始实验吧。
5、学生进行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00毫升水中能溶解35克的盐,100毫升水中能溶解208克糖?这个结果说明盐和糖的溶解量一样吗?
8、师: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板书)
9、师:请大家观察我们烧杯中沉在杯底的盐,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10、学生进行思考、动手尝试一下,分享结果。
(意图解析:本内容是新教材中新增的,这个问题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拓展研究,让学生对溶解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认识。根据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
(四)总结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意图解析:回顾全课,总结升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对整个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够掌握本课的知识。)
2、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我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我知道了盐的溶解量......)
3、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中能够溶解35克的盐,但是融入水中的盐,怎样才能够把它分离出来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意图解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节课的内容。体现科学学习中课程的连贯性。)
七、说板书设计
11、 把盐放到水里
对比实验
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限度。
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八、说教学反思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把盐放到水里",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徽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来
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l、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 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2、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实验操作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