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课标解读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划分标准,知道区域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2.识记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理解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3.识记我国三大自然区位置,范围及特征;掌握分析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演示结束 区域和区域差异 地理空间 地理位置 可度量 过渡 相对一致 等级 自然 经济 社会 比较 自然 社会经济 区域社会发展 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 区域产业结构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 气候 土壤 植被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丘陵 低 外流 水 雨 季风 雨热同期 森林和森林草原 森林 气温 内蒙古 新疆 水热组合 太阳辐射强 风力大 育成熟 发 高寒荒漠 冰川 外流区和内流区 区域内涵 【问题导思】
1.如何界定一个区域?
【提示】 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它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许多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2.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是。东部季风区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域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所以东部季风区是一个区域。
1.区域是地表空间单位,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划分出来的,其界线有的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有的具有过渡性特征(如语言文化区等)。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不同级别之间存在着级别的差异,形成一个区域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4)分析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的“个性”。
(5)边界形状:了解边界形状特征,利于迅速准确地判断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类型的区域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明确的界线,如语言区。【思路点拨】 根据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逐项进行分析对照。
【解析】 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划分既可以按自然要素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例如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
【答案】 D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问题导思】
1.分析中国某自然区的地理特征时,主要选取哪些指标?
【提示】 地形和气候。
2.东部季风区的范围与季风气候区分布的范围有何差异?
【提示】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与青藏高寒区大致以3 000米等高线为界。因此,我国季风区的范围大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影响因素如下表(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地形、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解析】 由于我国区域面积庞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由于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比较复杂。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分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
【答案】 (1)C (2)D[图表展示]
读教材P5图1-1-1 中国三大自然区[解图精要]
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1)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其他两区分界。(3)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4)东部季风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等;青藏高寒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1)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土壤与植被 B.水文与植被
C.地貌与气候 D.地貌与水文
(2)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区少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的界线【解析】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Ⅱ区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海拔低,故热量较多;Ⅲ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光照强。3 000米等高线大致是Ⅲ区与Ⅰ区的分界线。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的界线。
【答案】 (1)C (2)D教材P15活动
【点拨】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对区域的分析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答案】 1.下列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不存在大小之分
B.区域是不可度量的
C.区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但各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D.区域是可度量的实体,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它由各种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答案】 D2.下列区域中,描述区域特点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 )
A.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浦东新区
【解析】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浦东新区的空间尺度最小,因而所描述的区域特点就最具体、最详细。
【答案】 D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显著特征是( )
A.地势低平,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B.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C.天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多原始植被
D.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解析】 我国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答案】 B【解析】 第4题,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降低,地势逐渐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渐减少,人类活动逐渐减弱,故选D项。第5题,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故瓜果特别甜。
【答案】 4.D 5.C(1)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B区的主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分布于________区(填字母)。
(4)荒漠化最严重的是________区(填字母)。
(5)A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
(6)A区与C区的界线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解析】 图中的A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严重,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本区气候干旱,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B区是青藏高寒区,本区高寒、缺氧,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C区是东部季风区,与A区的界线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与森林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相吻合。
【答案】 (1)阿尔金山 祁连山
(2)高原和山地 (3)A (4)A (5)水
(6)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与森林带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课时作业(一)课件7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课标解读
1.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并识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范围及差异。
4.初步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演示结束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农业区 牧场 绿洲 盐碱化 畜牧业 林业 种植业 气温低 资源 自然环境 开发历史 交通 信息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秦岭—淮河 温带 结冰 热带 亚热带 不结冰 平原 高原 低山 丘陵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旱地 水田 外在形态 河流 内河运输 煤炭 天然气 重工业 轻工业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 东 西 扩大 东 中、西 海运 开放 东移 东部沿海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问题导思】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 该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2.我国三大自然区内种植业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提示】 不同自然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种植业的分布有不同的特点。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较多、地势较低,农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种植业分布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沙漠中的绿洲。青藏高寒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温度较高、降水较多的河谷地区。(1)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影响该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思路点拨】 依据图示山脉、河流、沙漠等信息确定该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是回答问题的关键。【解析】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风力作用强烈,人口、聚落和生产活动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山前地带。
【答案】 (1)B (2)B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问题导思】
1.东部季风区内北方与南方的气候与地形分别以什么类型为主?
【提示】 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南方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地形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2.东部季风区四个自然地区的熟制及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提示】 ①华南热带湿润地区:一年三熟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②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一年两熟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③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玉米。④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一年一熟为主,主是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玉米。1.东部季风区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植被:大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北)的分界线。
(7)土地利用:大致是水田(南)与旱田(北)的分界线。
(8)粮食作物:大致是水稻(南)与小麦(北)集中分布地区的分界线。
(9)水果:大致是柑橘(南)与苹果(北)的分界线。
(10)气候类型:大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北)的分界线。
(11)区域划分:大致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12)河流流域:大致是长江流域(南)与黄河流域(北)的分界线。
(13)地形区
秦岭:从大地形区来看,大致是四川盆地(南)与黄土高原(北)的分界线。
从小地形区来看,大致是汉中谷地(南)与渭河谷地(北)的分界线。
淮河:大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南)与华北平原(北)的分界线。【思路点拨】 不同的自然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提供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或者为了克服自然条件中的某些不利因素,不同区域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特点等就会产生差异。比较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解析】 甲图中A代表了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B代表鄱阳湖平原;甲图区域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图中C代表松嫩平原,D代表三江平原,乙图区域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中的中温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作物的生长。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就是热量条件的差异。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特别是春秋季的低温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可采取的措施有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还可以做好农业灾害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寒防冻的准备工作,如灌水保温、放烟防冻等。【答案】 (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等。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问题导思】
1.东部经济地带省区全部属于沿海地区吗?
【提示】 东部经济地带大部分省区属于沿海地区,但北京不是沿海地区。
2.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提示】 主要体现在资源方面,如矿产资源、水能、草场等资源丰富。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三个地带GDP的人均差异比总量差异要__________(大、小)一些。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带GDP所占比重只有__________在逐年增加,而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__________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下列反映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GDP
B.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GDP
C.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GDP
D.GDP、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要综合分析表中指标及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和GDP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则通过三个经济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出来。
【解析】 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速度代表了发展潜力。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 (3)小 东部 中部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 (4)A[图表展示]
教材P13图1-1-14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解图精要]
由该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东、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在不断上升。
(2)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3)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4)进入21世纪后,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逐步赶超中部地区。[图表应用]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最高,西部最低
B.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增加的
C.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D.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带
【解析】 读图可知东部与中、西部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扩大,说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答案】 C教材P12思考
【点拨】 回答思考中提出的问题前,首先要通过读图了解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区及其各经济地带中省区的共同性,由此来归纳总结,得出其划分依据。
【答案】 略。1.下列关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广泛而深刻,也是人口最集中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但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并不严重
C.青藏高寒区以畜牧业为主
D.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和文化滞后【解析】 东部季风区由于气候适宜,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成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青藏高寒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所以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阻碍了其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答案】 B2.下列关于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盛产亚热带水果
B.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是中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
C.北方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南方较小
D.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婉转;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直率【解析】 北方地区处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棉花,盛产温带水果;南方热量、水分较丰富,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屋顶坡度小;南方由于降水较多,屋顶坡度较大。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
【答案】 B【解析】 第3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弱,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较低。第4题,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好,主要种植水稻、油莱、棉花等作物;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答案】 3.D 4.A5.下列有关三大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经济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B.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
D.经济增长:东部为正增长,中、西部为负增长
【解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速度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较慢,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最低的梯度排列方式,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答案】 D(3)下列三省与其所对应的经济带,连线正确的是
( )
A.山西省——A图
B.山东省——B图
C.云南省——C图【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三类产业划分的有关知识: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服务性行业和饮食业等。各个地带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有关。我国东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5%和49%,远大于第一产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答案】 (1)东部 第二、三产业比值分别为35%和49%,远大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最优 (2)二 (3)C课时作业(二)
一、选择题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有界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某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
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
【解析】 第1题,三大区域间的面积、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不同,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与区域划分的指标。第2题,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答案】 1.B 2.C
3.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搭配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炎热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解析】 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冰川纵横。
【答案】 B
若将我国按照地貌、气候的差异分为三大自然区,其分布如右面简图所示。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区内部从西向东的差异主要是由热量引起的
B.丙区内部从南向北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甲区比丙区北部距海远,降水少,两区界线大致为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有关丙自然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较平坦,海拔均在200 米以下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400 毫米以上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D.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解析】 甲、乙、丙分别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甲区内部东西方向的变化是由水分差异引起的;丙区内部南北的差异是热量差异所致。东部季风区部分地区海拔在200 米以下。
【答案】 4.D 5.A
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完成6~8题。
6.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7.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8.下列关于区域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D.区域是人们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划分区域的目的虽然不同,但所用的指标和方法都一样
D.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解析】 根据“水稻、甘蔗”等关键词,可以判断田晓的家乡位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空间,是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划分指标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答案】 6.C 7.C 8.C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9~10题。
甲 乙
9.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的界线的是( )
A.200 mm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 ℃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10.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解析】 不同的自然区域有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牧业景观。第9题,考查我国牧业和种植业的界线。第10题,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区位因素是气候。
【答案】 9.D 10.B
(2012·济宁高二检测)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地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2.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解析】 第11题,两地由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明显差异。第12题,太湖平原多旱涝、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
【答案】 11.D 12.D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三大自然区的名称:
Ⅰ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
(2)三大自然区之间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3)下列不属于Ⅰ区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4)下列关于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 ②地表植被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 ③水系特征是流程短,水量少,多为内流河 ④农业多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Ⅲ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气温低是其主要自然特征
B.全部位于非季风区
C.区内尚无铁路,陆上交通依靠公路
D.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发源地
【解析】 该题以我国自然区划分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最高一级的区域自然差异。解决该题的关键是抓住影响我国区域自然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气候和地形。第(1)题,依据地形、气候两大要素,我国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第(2)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第(3)题,东部季风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内蒙古高原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4)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农业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多内流河;自东向西随降水量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第(5)题,青藏高寒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地势高、气温低;东南部为长江、黄河等大河发源地,属于季风区;建有青藏铁路。
【答案】 (1)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为界。
(3)C (4)B (5)A
14.读我国甲、乙两地形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如表相应空格内。
①外流河 ②内流河 ③放射状水系 ④辐合状水系 ⑤冰川融水补给 ⑥雨水补给
地形区
甲
乙
地理特征
(2)两地区差异显著,国土整治的重点也不同。目前,甲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____________;乙地山地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
(3)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地区分别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不同区域的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等。从图中经纬度和图形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第(1)题,塔里木盆地位居我国内陆地区,其中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地形影响,呈现辐合状水系;海南岛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呈现放射状水系。第(2)题,塔里木盆地受干旱气候影响,荒漠化问题严重;海南岛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水土保持任务艰巨。第(3)题,可从光、热、水、土壤等方面分析长绒棉和天然橡胶的生长条件。
【答案】 (1)甲—②④⑤ 乙—①③⑥
(2)荒漠化的防治 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保持水土
(3)甲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层深厚,利于长绒棉生长;乙地区夏长冬暖,降水丰富,土壤发育,适宜橡胶生长。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山西省老四合院示意图”,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面倾斜,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反映出( )
A.山西人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少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勤俭持家
C.山西人认为这样的结构坚固、美观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
【解析】 山西省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因此居民对水十分珍惜。
【答案】 B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之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2~3题。
2.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3.我国北方农业以旱作为主,是由于(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地势较高 D.土壤肥沃
【解析】 第2题,海拔高、气温低是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特征,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影响农业发展,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成为青藏高寒区主要的农业区。第3题,北方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以下,并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是我国半湿润区,故农业以旱作为主。
【答案】 2.B 3.B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存在很大差别。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 B.平原广大,适于机耕
C.土壤比较肥沃 D.冬季风不能到达
5.秦岭—淮河是我国( )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产区的界线
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布的界线
C.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解析】 第4题,作物熟制取决于气候条件,尤其是热量条件。第5题,冬、春小麦产区以长城为界,农、牧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棉花在暖温带以至热带都有分布。
【答案】 4.A 5.D
6.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明显,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解析】 造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气候、自然景观等出现差异。
【答案】 C
7.下列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黑土
B.江南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土
C.内蒙古东部—干旱区—温带草原
D.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热量足
【解析】 江南丘陵属红壤发育,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地势高,热量不足。
【答案】 A
8.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不包括( )
A.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B.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
C.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承东启西
D.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雄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解析】 东部经济地带发展快、水平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C
读中国西部经济地带图,完成9~11题。
9.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 )
A.地形和河流
B.植被和土壤
C.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历史背景与改革开放顺序
10.下列关于西部经济地带发展的有利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容量大
B.具沿边优势,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C.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交通便利
D.能源、矿产、水资源丰富
11.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 )
①交通 ②水资源 ③地形 ④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是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西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但具有沿边优势,利于发展边境贸易。交通条件及水资源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9.C 10.B 11.A
12.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大致上具有“南重北轻,西重东轻”的基本特征
B.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广阔,水力资源丰富的特征
C.从对外开放程度看,我国南方开放程度较高,北方开放程度较低
D.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
【解析】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因此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南方则以轻工业为主;北方平原广阔,河流落差小,因此水力资源相对较少;从经济发展速度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慢、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首先在南方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南方的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答案】 C
二、综合题
13.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等牲畜。
我国畜牧业分布图
(1)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的分界线,大致位于__________—阴山—__________高原东缘。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______。
(3)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是东部农区还是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________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___________因素影响。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第(2)题,看图可知在牧区①,自东向西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畜种变得耐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牧区②地处新疆内陆,气候干旱。牧区③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第(3)题,分析我国东部农区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时,要注意秦岭南、北两侧在降水方面的差异。第(4)题,考查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为主要产品的饲养业。
【答案】 (1)大兴安岭 青藏
(2)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3)饲料丰富 南方山区草坡众多;河网稠密
(4)肉、乳、蛋 经济地理位置(或消费市场)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界线。
(2)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A、B、C三图表示的经济地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部沿海地带具有哪些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解析】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及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经济地带最高,西部经济地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越小,而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由此可知图A为东部经济地带,图C为西部经济地带。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区位优势明显,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联系便捷;东部经济地带农业基础好,科技水平高等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及原材料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导致污染问题严重。
【答案】 (1)略
(2)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3)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4)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基地,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科技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江大河夏汛期防洪问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