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课标解读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理解水土流失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识记并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掌握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演示结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社会 环境 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 湿地减少 水力、重力、风力 水土资源 山地 高原 黄土高原 不稳定 侵蚀 集中 暴雨 稀少 森林 草原 抗侵蚀性 过度开垦 窑洞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 土壤肥力 工矿交通设施 生态环境 江河湖库 水资源 植树种草 兴修小型水库 水平梯田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问题导思】
1.教材P35图2-1-4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反映了黄土高原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图示反映了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易引起侵蚀和崩塌,导致水土流失。
(2)植被覆盖稀少,土壤缺少植被保护,易引起水土流失。2.据教材P36图2-1-5延安降水量柱状,分析黄土高原降水有何特点?该特点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提示】 黄土高原降水偏少,且集中在7、8、9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F.“地上河”的形成
G.黄土土质疏松
H.降水集中,多暴雨
(3)造成乙地区最突出生态问题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思路点拨】 依据经纬度及地形的变化判断甲为华北平原,乙为黄土高原,然后依据两地区的相关知识作答。【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2)题,利用因果关系推断,左三框为水土流失的原因,右框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第(3)题,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答案】 (1)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
(2)左三框为C、G、H(可互换),中间一框为E,最右框为F
(3)过度放牧和樵采、过度开垦、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 【问题导思】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农业有何影响?
【提示】 水土流失导致腐殖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示】 水土流失会引发泥石流,使干旱灾害频发,黄河中下游河床抬高,易引起洪涝灾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在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防治水土流失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1)防治水土流失要从成因上,即源头上考虑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2)水土流失不仅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差,而且环境提供给人们的物质条件也很差;人的生活能力差,导致贫困,迫使当地居民无可选择地以牺牲长远利益来争取短期的生存,尽可能地开发现有的资源。因此,任何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2)在a、b、c、d四处宜采取不同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下列治理措施与这四处相适应的分别是(填字母):打坝建库________;种草护坡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修筑梯田________。
(3)甲、乙、丙三地,哪地最适宜建窑洞?为什么?
【思路点拨】 由图中可获取的信息有黄土高原东、南两侧为山脉;黄土高原的地形多种多样,有中间平坦、四周陡峭的地形,也有陡坡、缓坡及沟谷等。解答本题可先明确图中数字和字母分别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再结合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及地理问题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解析】 第(1)题,根据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和中国主要地形区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第(2)题,图中a、b、c、d四处分别为塬面、陡坡、缓坡、沟谷,结合黄土高原治理中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可知应在塬面上平整土地,沟谷中打坝建库,缓坡上修筑梯田,陡坡上植树种草。第(3)题,建窑洞时应考虑采光、通风、排水和防寒等多方面因素,以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为根本。
【答案】 (1)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2)d b a c (3)丙地。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防寒较好。[图表展示]
教材P35图2-1-4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解图精要]
由图中可获得以下信息:(1)黄土塬表面平坦开阔,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塬面上是主要的农业区。(2)黄土墚类似于山墚,与沟壑相间分布,水土流失严重。(3)黄土峁类似于山丘地貌,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4)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图表应用]
黄土地貌形态多姿,有沟坡塬峁墚等,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结合黄土峁形态图,判断黄土峁是指( )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解析】 由图可知,黄土峁是一种黄土沟间地貌,为孤立的黄土丘,C为黄土墚,D为黄土塬。
【答案】 B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风力强盛
C.土质疏松 D.高原地貌3.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故只能是自然因素;人类历史时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第2题,水土流失是塑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第3题,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人类也可以根治水土流失。
【答案】 1.A 2.A 3.C【解析】 水土流失使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多发;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答案】 C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轮荒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B.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植树造林是重要的工程措施
D.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解析】 轮荒耕作会加剧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其功能在于拦截坡面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答案】 B【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导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坏有关。就不同地形区的利用和治理来说,A处大面积地形较为平坦,可种植谷子等粮食作物;B处为缓坡,发展农业生产时要修建梯田,以利于保持水土;C位于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中,植树造林利于保持水土;D位于沟口,只有打坝淤地才能真正实现土不下坡。
【答案】 (1)水土流失 黄土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人多地少,毁林(草)开荒 (2)耕地 谷子 (3)修建梯田 植树造林 打坝淤地 小流域综合治理课时作业(五)
一、选择题
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垦殖历史较早,这里人口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入20世纪,伴随着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增加了土地的压力,为了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大量开垦土地,使这里本已严重的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 D
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黄土高原是我国地势最为平坦的高原
C.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东,乌鞘岭以西,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D.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
3.下列关于黄土特性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黄土一般呈灰黄色,以粉砂颗粒为主
B.垂直节理发育
C.土质疏松,有层理
D.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解析】 第2题,黄土高原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地势最平坦的高原;黄土高原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第3题,黄土没有层理,有垂直节理。
【答案】 2.D 3.C
水土流失与土地的坡度关系密切。读图,完成4~5题。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4.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5.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解析】 读图可知,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侵蚀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坡度在0°~40°,随坡度增加,坡面水流速度加快,坡面侵蚀强度增强;坡度在40°~90°,随坡度增加,坡面受雨面积减小,坡面水量小,侵蚀强度减弱。
【答案】 4.C 5.D
读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完成6~7题。
6.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7.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 读图分析,在河流汛期输沙量比较大,说明该区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泥沙在下游沉积,会抬高河床,导致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威胁加剧;泥沙在水库淤积,将使水库库容减少,水库对河水的调蓄功能减弱。
【答案】 6.B 7.C
8.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 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由于露天开采,大面积开挖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可以避免由于开矿而引起的大规模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提高粮食产量应靠提高单产而非扩大耕地面积,故D项做法错误。
【答案】 D
9.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轮荒耕作制易造成地表结构的破坏,加重水土流失。
【答案】 C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水平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见下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1.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 根据坡地水流方向与等高线垂直判断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答案】 10.B 11.A
12.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平整土地”可以减小( )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
C.下渗量 D.蒸发量
【解析】 平整土地可使坡面变缓,水流减慢,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小。
【答案】 B
二、综合题
13.读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A________,B________;省会名称:C________,D________。
(2)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是形成这一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____________,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治理中要采用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解析】 第(1)题,考查区域定位能力。第(2)题,考查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水土流失的危害及人为原因。第(3)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答案】 (1)太行山 秦岭 兰州 银川
(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利用土地
(3)保持水土 工程 生物 农业技术
14.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区)。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1)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故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区。
(2)读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 °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
(3)读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读材料三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合理化建议主要考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答案】 (1)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设: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