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措施。●课标解读
1.了解工业化、城市化的概念,识记并理解工业化的指标和城市化的内涵。
2.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3.了解江苏省的概况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状况,理解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了解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景。演示结束 工业化和城市化 占主导地位 农业 15% 20% 60% 国际通用的工业化 农业就业人数 城镇地区 增长 非农业人口 城市 城市地域 农村 主要推动力 反作用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淮河 人口密集 较快 中级 高 明显加快 低于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 环境问题 质量 统筹发展 城镇体系结构 稳步提高 现代化 调整行政区划 组团式 小城镇建设 体制 政策 社会资金 存量土地 工业化和城市化 【问题导思】
1.城市化发展有何标志?
【提示】 一般从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用地规模三方面指标衡量。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标志。
2.促进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提示】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思路点拨】 中国和日本分别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由两类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不同特点并结合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解析】 第(1)题,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达到70%以上,而工业快速发展后,其工业化率会有所降低;我国的城市化率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由此判断①是日本城市化率,②是中国工业化率,③是中国城市化率,④是日本工业化率。第(2)题,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日本工业生产仍然在增长之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工业发展不相协调;日本工业化早,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答案】 (1)B (2)D江苏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导思】
1.江苏省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江苏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势平坦,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处开放的前沿,加上江苏省南部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其带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除环境污染外,城市化还有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提示】 城市化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市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就业困难、治安混乱等问题。材料二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下表为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1)材料中“拉美陷阱”可能在江苏省出现,说明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2)为谨防“拉美陷阱”,江苏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限制大城市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B.建设发展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3)苏南地区设置门槛较高的目的何在?苏南地区迁走的产业具有哪些特点?(4)(双选)江苏省内部出现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B.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C.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D.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对“拉美陷阱”的解释,结合教材进行作答。第(2)题,结合教材对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的介绍进行分析。第(3)题,分析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进行作答。第(4)题,注意转移到苏北地区的产业特点,要求是分析对苏北地区的有利影响。【解析】 第(1)题,“拉美陷阱”实际上是由于环境治理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或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而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第(2)题,江苏省本身缺少大城市,小城市多,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保等门槛较高,有利于提高迁入企业的技术水平,减轻环境污染。第(4)题,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重污染企业的转入,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但环境质量会下降。【图表展示】
教材P67表2-5-1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表2-5-2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解图精要]
由两表可获取如下信息:
(1)第一、三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说明了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
(2)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说明了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3)重工业的比重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上升。
(4)江苏省的工业化处于中级阶段,其进程呈现明显加快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图表应用]
下列关于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省区
B.工业化进程快是该省城市化水平高的重要因素
C.江苏省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D.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已出现了明显减慢的特征【解析】 江苏省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区之一,但不是最高的。我国省级行政区中,直辖市的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较高。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快,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江苏省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呈明显加快的特征。
【答案】 B1.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C.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解析】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包括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和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的城市化进程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答案】 A2.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三个结构性指标是( )
A.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20%,城镇人口比重>60%
B.农业产值比重<20%,农业就业人口比重<20%,城镇人口比重>60%
C.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15%,城镇人口比重>60%
D.农业产值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比重<20%,城镇人口比重>50%【解析】 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就业人口、农业产值应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应该上升。
【答案】 A【解析】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答案】 D【解析】 江苏省由于缺少特大城市,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城市圈,增强了核心城市的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明显。苏锡常与南通、泰州间的联系,有利于跨江发展,从整体上提高苏南的发展水平,促进苏中的快速崛起,发挥苏北的后发优势。
【答案】 4.C 5.B(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过程,________数量逐渐增多,________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____________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________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____________。(3)对照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检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2002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__________,中国已基本实现了____________。但从更为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__________左右,2002年,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________,远高于__________以下的国际标准;2002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__________,也没有达到__________以上的国际标准。
(4)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你认为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解析】 第(1)题,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第(2)、(3)题,结合图中不同柱状图高度可获取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第(4)题,首先要了解阻碍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措施,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答案】 (1)城市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2)15% 20% 60%
(3)15.4% 工业化 一半 50% 20% 36.2% 60%
(4)积极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必然发展趋势,消除不利于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真正形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遵循工业化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现有乡镇企业向城镇的快速集中,促进城镇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城市化进程等。课时作业(九)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题。
1.③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大约为( )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4.5∶37.9
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知识。从统计图上可得出③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大约为37.6∶24.5∶37.9。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越小,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越大。
【答案】 1.D 2.A 3.D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5.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D.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在第Ⅰ、Ⅱ阶段,该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增长的,第Ⅲ阶段,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但工业化水平在下降,这最有可能是因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该国城市化水平高,属发达国家。第5题,该国经济、技术条件优越,劳动力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4.D 5.C
6.为了推进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合理、分散、有效的原则
B.调整后乡镇的数目有所减少,所以乡镇人口也会减少
C.区划调整的目的是加大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D.一些县纳入市区,扩大了市区范围,使建设特大城市成为可能
【解析】 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坚持合理、集中、有效的原则;调整后乡镇数目有所减少,但乡镇平均人口增加,区划调整的目的是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答案】 D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据此回答7~9题。
7.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地形平坦 ③处在季风气候区 ④海运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
③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区
②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7题,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季风气候显著,但三个都市圈并不都靠海,矿产资源贫乏。第8题,江苏省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省内城市化水平也不均衡,淮河穿越江苏省,并不是所有的都市圈都在南方地区,如徐州在北方地区。目前城市化正在加速,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9题,干线不能穿过市中心,应该从城市附近穿过;不提倡购买私人小轿车,以减轻环境压力。
【答案】 7.D 8.C 9.D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0~11题。
10.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11.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解析】 第10题,从Ⅲ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故水运便利。第11题,功能相同的城市群,不能有效地合作互补,易发生不良竞争,单一的重化工业,耗能多、污染严重,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可排除A、B两项。苏州当地缺乏矿产资源,不适合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D项不正确。加强原有重化工业和港口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案】 10.B 11.C
12.江苏省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以重工业为主,废水排放多
B.工业集中,废水排放集中
C.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
D.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污染点多,面积大
【解析】 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使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1)读图1中A点可知,在某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________%和________%。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________。
(2)图1、图2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________。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________,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________。
(3)从图3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变化的哪些地理信息?比较图4与图3,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发展贡献度的变化存在哪些不同特点?
(4)通过以上分析,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应该关注哪个产业的发展?说明其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3)题,读图分析可得出答案。第(4)题,综合两图分析第三产业是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进而分析第三产业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作用。
【答案】 (1)61 29 经济城市化水平
(2)经济城市化水平 英国 中国
(3)图中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度大致相当,此后,第三产业对人口城市化贡献度持续加大,而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开始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有扩大趋势。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第二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上升,而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总体下降,并且它们贡献度的差距持续加大。
(4)第三产业。
因为第三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时,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下图)。
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如图是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解题时,应认真提取图像中的信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带来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规划、功能、节水、绿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 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快慢)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3)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4)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