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3章 第2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3章 第2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8-01 07:51:16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课标解读
1.了解遥感的概念、类型和工作流程。
2.理解遥感影像的组成、分辨和类型划分。
3.掌握遥感影像的判读方法。
4.识记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优势。演示结束 遥感 技术设备 系统 电磁波 测量 近地面 航空 航天 用户应用 像元 地面实际尺寸 高 强 灰度 灰白色 较深 实际地物 红色 蓝色 蓝灰色 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 农作物的估产 资源状况 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光谱特征 保护规划 监测范围广 移动 遥感 【问题导思】 
1.如何理解遥感概念中的“远距离的感知”?
【提示】 “远距离”,即不直接接触地物;“感知”,即要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获得地物的信息。
2.遥感技术工作的原理基础是什么?
【提示】 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3)B图中遥感相对于A图中遥感来说不正确的是(  )
A.获取资料速度快   
B.探测范围大
C.资料获取周期长
D.地物分辨率低
(4)B图中传感器的遥感平台不可能是(  )
A.卫星 B.宇宙飞船
C.航天飞机 D.气球
【思路点拨】 根据遥感的分类以及遥感探测与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作答。【解析】 按照遥感平台的不同,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面遥感三类。其区别与联系如下:遥感的应用 【问题导思】 
1.遥感技术在植被监测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提示】 监测森林及草原面积、范围、变化趋势;监测森林火灾、病虫害;监测森林及草场资源的利用状况;监测气候、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估产等。
2.遥感技术利用什么工作原理监控土地荒漠化?
【提示】 荒漠化土地与耕地、草地等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不同,故可根据传感器收集、整理的地物辐射和反射的信息,分析判断出荒漠化的发展速度与趋势。遥感技术由于具有监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快、瞬间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①判读水体污染 ②判读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 读图并结合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作答。【解析】 第(1)题,读图可得,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在0.6~0.8微米,属红外线和可见光范围。第(2)题,图中反映的原理是根据植物的反射光谱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故可以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由生长状况不难估算粮食作物的产量。具体划分植物类型仅靠反射光谱的判读不能直接完成。土壤在卫星图像上没有直接形态特征,其类型只能靠逻辑推理,不能直接判读。第(3)题,依据题干提示,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污染严重大气和污染较轻大气的反射率不同,故均可用遥感技术判断。
【答案】 (1)D (2)B (3)B[图表展示]
教材P82图3-2-3 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比较[解图精要]
由图可知,随着从左到右的影像分辨率的减小,三幅图的清晰度逐渐增加;像元数值越小,分辨率就越高,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能力就越强。[图表应用]
读图可知,分辨率、像元、影像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像元越多,分辨率越高,影像越清晰
B.像元越少,分辨率越高,影像越清晰
C.像元越多,分辨率越高,影像越模糊
D.像元越少,分辨率越高,影像越模糊
【解析】 相同图幅中,像元数目越多,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实际尺寸越小,分辨率就越高,影像就越清晰。
【答案】 A教材P89思考
【点拨】 遥感除用于预测自然灾害外,还可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土壤干旱、盐碱化、沙化调查及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森林、草场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和地质矿产调查等。例如,上海市从1988年起每5年开展一次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其航空摄影图覆盖了上海市的陆域、水域及其相邻区域。为上海市的发展规划、环境监测城市绿化、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状况等提供了依据。1.下列属于航天遥感传感器的装载平台的是(  )
A.直升机        B.探空气球
C.人造卫星 D.无人驾驶飞机
【解析】 航天遥感的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直升机、探空气球和无人驾驶飞机都属于航空遥感的装载传感器的平台。
【答案】 C2.一般情况下,在假彩色影像图上,下列影像颜色与实际地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庄稼覆盖的农田—深绿色
B.城市—蓝灰色
C.水体—红色
D.草地、森林—灰白色
【解析】 在假彩色影像图上的颜色与实际地物颜色不一致,这是由于采用的遥感波段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在假彩色卫星影像图上,草地、森林、庄稼覆盖地区为红色,水体为灰色和蓝色,城市是蓝灰色的。
【答案】 B3.下列可应用遥感技术的领域是(  )
A.人口普查
B.汽车导航
C.抗震救灾
D.确定考察地点高程
【解析】 汽车导航、确定高程体现的是GIS的应用,人口普查需要实地调查。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可以有效用于抗震救灾中的人员搜救、灾情监测、堰塞湖监控等技术。
【答案】 C4.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和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解析】 遥感技术尽管可以用于灾害监测和预警,但不能预测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只能及时探知火灾发生的地点和范围,分析蔓延方向并制定灭火方案。
【答案】 D5.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融水增加 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 D.湖面蒸发增加
【解析】 青藏高原湖泊水的补给主要是冰川融水补给,湖面扩大的原因是水量增加,故A正确。冻土面积扩大的原因是气候变冷,不能使湖水增加;青藏高原抬升会造成湖水减少;湖面蒸发增加将导致湖面下降。
【答案】 A(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是在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__与其他地物区分开;利用0.5~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与__________区分开。
(3)由此图可以看出遥感技术中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知识是____________。
(4)说出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地物的判读。解答本题一定要理解地物判读的原理和依据。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地物判读方法。可见光的波段范围要求记住,为0.4~0.76微米。地物的判读,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的原理判断。
【答案】 (1)0.4~0.76
(2)雪地 小麦 湿地
(3)不同物体反射的电磁波是不同的
(4)遥感技术可以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课时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地物的光谱特征是遥感图像的重要判读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地物对同一波段的电磁波反射率相同
B.相同物体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相同
C.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电磁波反射光谱不同
D.相同类型的土壤即使含水量不同,电磁波反射光谱也是相同的
【解析】 不同地物对同一波段的电磁波反射不同,相同地物对不同波段的反射也不同,土壤含水量不同,反射光谱也不同。
【答案】 C
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殊标志——波谱特征。下图显示了松林、草地、红砂岩和泥浆的反射波谱曲线。读图,回答2~3题。
2.红砂岩具有高反射率的波段是(  )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3.在红外线波段反射率变化最大的是(  )
A.泥浆 B.草地
C.红砂岩 D.松林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认真读图,对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2.C 3.B
4.传感器记录地物信息的方式为(  )
①电磁波 ②光谱 ③数据磁带 ④影像胶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电磁波或光谱是来自地物的信息,传感器接收后以数据磁带或影像胶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答案】 B
5.下列遥感影像最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的是(  )
A.黑白影像 B.真彩色影像
C.假彩色影像 D.红外线遥感影像
【解析】 真彩色影像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征,最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答案】 B
读图及材料,回答6~7题。
在卫星图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干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干流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积岩地区。
6.关于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成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加以判别
7.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
A.海岛    B.火山
C.孤山    D.平原
【解析】 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理信息可推断其他相关地物,这属于间接解译标志。河流在洪水期流量可能增加而导致水系形态变化。河流和道路可以通过形状及其变化等直接解译标志区分。水系呈放射状,说明中部高四周低,海岛、火山、孤山都有可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出现的机会较少。这也是一个利用间接解译标志的例子。
【答案】 6.B 7.D
对比分析法是卫星遥感图像判读的重要方法,具体就是对不同时间的卫星图像色调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把不同的地面物体区分。如右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两种电磁波的强度特征。读图,完成8~9题。
8.如果这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谱是某卫星图像中最主要波段,则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
A.松嫩平原 B.江汉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9.要区分该地区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要参考的最佳遥感图像应该是拍自播种(  )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解析】 第8题,由题中的叙述可知,该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因此最可能是东北的松嫩平原。第9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在播种30、75、100、140天后,这两种农作物的电磁波的反射强度特征都存在着差异,但播种30天后的这一差异最大,最利于区分这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答案】 8.A 9.A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据此完成10~11题。
10.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农林病虫害 ⑤“禽流感”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 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 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⑤人口数量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 遥感灾害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阔叶林、针叶林反射光谱不同;落叶树与常绿树可根据不同季节的遥感图区分;植物遭受病害,反射光谱将发生变化;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其反射光谱也发生变化。人口数量无法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得。
【答案】 10.C 11.B
12.下列哪种地理现象不可以利用遥感卫星进行监测(  )
A.崇明岛面积扩大情况
B.大亚湾核电站热水排放范围
C.汶川震后堰塞湖的发展变化
D.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重区域
【解析】 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重区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与周围地区并无明显差异,无法用遥感技术分析,需要对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才能得知。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李强同学在判读某地区卫星图像后,用透明纸蒙在上面绘出了主要道路、城市、村庄、河流的位置和范围,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卫星影像图上,李强同学区分河流与道路使用的直接解译标志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根据直接解译标志判断B处为道路还是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那么城市为_______状,道路、河流为______________状。
(3)A处为一道路,C处为一河流,在原卫星影像图上间接解译标志是_____。
(4)在2012年3月和2012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上,D处的色调是否一致?______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性强,是运用反向思维设计的一个新题目。在卫星影像图上,直接解译标志有色调、形状、大小等。道路、河流、城市色调不同,形状也不一样,道路宽度不变,比较平直;河流弯曲而且宽度有变化。间接解译标志指能够间接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各种特征,题中A处和C处同是线状,但A与城市相连,C直接与一河流相连,故推断A处为一道路,C处为一条河流。影像解译标志因地、因时、因波段而不同。
【答案】 (1)色调 道路宽度往往不发生变化,河流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 道路比较顺直,河流弯曲多变 河流。
(2)面 线
(3)A与城市相连,C直接与河流相连
(4)否 D处为一河流,季节不同时水深不同,河流含沙量不同,表现在卫星影像图上的色调就不一样
14.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双选)
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作为“石油城”,东营人意识到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1)图示区域中济南为省会城市,等级最高,滨州市和东营市之间因为是行政区有明确的区域界线。(2)卫星影像资料主要是通过遥感获得;其面积的变化从影像资料可以明显观察得出结论;而三角洲面积的变化与泥沙供应量和海水的侵蚀、河流的冲积作用有关。(3)由“石油城”转型,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改善交通,大力治理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答案】 (1)BC
(2)RS 先扩大、后缩小 流水沉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地壳升降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任答3点)
(3)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任答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