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 第2章 第5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 第2章 第5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学课件+课时作业(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8-01 08:03:26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
2.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的原因。
3.运用案例,对比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区域造成危害的差异及成因。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范围、主要灾害。演示结束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105°E 华北 中下游平原 华北 华南 东海 二 过渡 自然灾害活动强度 时空分布 东部 中部 西部 资源 环境 1.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
【提示】 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危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自然灾害分区 种类组合 时空分布 海洋灾害区 东部灾害区 西北灾害区 2.西部地区自然灾害为什么具有更大的风险?
【提示】 (1)从孕灾环境看:西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从受灾体看:西部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靠天养畜,载畜量小。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差。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问题导思】 
1.华北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提示】 华北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地震、虫害等。
2.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从东部向西部损失由大到小。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却最为显著,为什么?
【提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及原因2.我国灾情的东、西部差异(1)图中东部数值比西部高,是因为(  )
A.东部自然灾害种类比西部多
B.东部人口比西部多
C.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D.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灾害数量比西部多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春季常有旱灾
B.乙地夏季常有涝灾
C.丙地秋季常有台风
D.丁地冬季常有寒潮【思路点拨】 根据影响我国东西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分析第(1)题,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危害程度除了受自然灾害活动强度影响外,还与受灾财产的类型、价值及时空分布有关;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等知识分析第(2)题。【解析】 第(1)题,从图中自然灾害的年均损失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高,这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地区高,因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第(2)题,甲地为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春季常有旱灾;乙地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常发生涝灾;丙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夏秋季节常有台风;丁地处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冬季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 (1)C (2)D自然灾害分区 【问题导思】 
1.我国东部灾害区的主要灾害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 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地震。因为本区平原最集中,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农业发达,东北地区又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华北地区位于我国地震带上。
2.我国哪个自然灾害区中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其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 中部灾害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质不稳定。3.青藏高原区的主要灾种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以暴风雪、地震、冻寒为主。主要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位于板块交界处。将下列自然灾害的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4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自然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
【思路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种类组合以及孕灾环境等相关知识。根据自然灾害区分区中灾害种类进行分析。【解析】 第(1)题,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洪涝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4中可以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区,因此在两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台风都多有发生。地区Ⅱ是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由于地壳运动活跃、降水集中等因素,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多发生于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多发生于水圈中。
【答案】 (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图表展示]
教材P51图2-5-3 中国自然灾害分区[解图精要]
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灾害区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不仅与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一致,还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一致。
2.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存在着南北差异(如东部灾害区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这与地形和地质状况有关。
3.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区。[图表应用]
结合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区的依据是________;其中Ⅲ是________灾害区,Ⅴ是________灾害区。
2.在Ⅳ灾害区中,灾害类型多样,危害后果比较严重。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灾害区中,比较突出的灾害有:内蒙古的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答案: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 西北
2.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地表物质最不稳定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雪灾 暴雨洪水 干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教材第49页探索
【答案】 中国受灾人口密度的地区分布特点: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受灾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密度小,受灾人口少。受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区。
教材第50页思考
【答案】 中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地域分布特点:东部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材料第53页思考
【答案】 1.21世纪初,中国重大灾害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大江大河中下游和河口地区;其次分布在内陆、平原和大型盆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城市、人口、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是我国经济活动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2.有利于我们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对加强防御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1.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
A.寒潮—霜冻—干旱—火灾
B.台风—暴雨洪涝—干热风
C.地震—滑坡、泥石流—疫病流行
D.暴雨—海啸—火灾【解析】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震易使山区山体断裂、地层破裂,从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各方面的条件跟不上,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易导致疫病流行,而A、B、D中的干旱与霜冻、干热风与暴雨洪涝、火灾与海啸等毫无关系。
【答案】 C2.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 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
【答案】 A【解析】 首先根据此区域轮廓的特征判断此区域基本上是黄土高原地区,然后明确该区域的自然灾害。通过读图明确不同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然后结合我国的位置分析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答案】 (1)黄土高原 暴雨洪水、干旱、寒潮、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中部灾害区。
(2)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过度放牧等。
(3)暴风雪、地震、雪崩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4.读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
(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南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原因。
【解析】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正因为有如此的地势分布,造成了自然灾害在不同的阶梯上显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灾种和灾情,所以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各阶梯上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一作答。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灾种的南北差异主要与地形和气候差异有关。【答案】 (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 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
(3)此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区、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所以自然环境最为复杂。课时作业(十)
一、选择题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①旱涝 ②盐渍化 ③暴雨 ④地震 ⑤滑坡 ⑥干旱 ⑦风沙 ⑧泥石流 ⑨低温冷害 ⑩冰雪灾害,据此完成1~3题。
1.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东部季风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⑧
2.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西北干旱区以哪种灾害组合为主(  )
A.④⑥⑦ B.⑥⑨⑩
C.⑤⑧⑨ D.⑧⑨⑩
3.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青藏高寒区以哪种自然灾害组合为主
(  )
A.②⑥⑦ B.②⑤⑧
C.⑥⑦⑩ D.④⑨⑩
【解析】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灾种以暴雨、洪涝、干旱、病虫害、地震等为主;西北灾害带的灾种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等;青藏高寒区的灾种有暴风雪、地震、冷冻等。
【答案】 1.B 2.A 3.D
(2013·高新一中高二测试)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4~5题。
4.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5.下列不属于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指标的是(  )
A.受灾人口 B.受灾面积
C.经济损失 D.海拔高度
【解析】 第4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的强度、受灾体的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减灾防灾投入越大,则抗灾能力越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的相对损失。第5题,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指标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和损毁数量、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
【答案】 4.D 5.D
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自然灾害每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因素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是(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带,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7.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④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⑧ D.②④⑤⑥⑦
【解析】 第6题,我国地质灾害多发与地形、地质构造、气候要素有关,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多大关系。第7题,结合我国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海域面积广等特点分析得出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地质灾害中的地震及气象灾害中的干旱、洪涝、台风及风暴潮。
【答案】 6.C 7.B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8~10题。
   年代
项目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年均受灾人
口(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年均受灾农田
(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8.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洪涝、台风
B.海啸、风暴潮、干旱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台风、洪涝、暴雨
9.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
A.寒潮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D.季风环流改变
10.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解析】 第8题,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每年春夏的强对流天气带来暴雨、洪涝灾害,7~9月的台风灾害是广东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干旱也常有发生。第9题,广东属于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迁入较多,虽防灾抗灾能力有所加强,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在加大。第10题,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每年的进退早晚不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是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答案】 8.D 9.B 10.B
二、综合题
11.(2012·广东深圳高二联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情况看,虽然年际间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加重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 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
图B 中国农作物年均受灾、成灾面积图
(1)从图A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选)(  )
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缓解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灾情及相关措施。第(1)、(2)题,可从图A直接看出。由于抗洪工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洪水灾害的影响减弱。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而成灾面积波动上升,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不断扩大,从长时间段看,我国灾害发生频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农业灾害的灾情。第(4)题,我国人口众多,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是不行的,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宜在中上游地区。
【答案】 (1)旱灾 霜冻灾
(2)水灾 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作用 三峡大坝的建成可以预防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不断扩大,波动上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
(4)BD
12.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
建国以来,气象、地质(地震、滑坡、泥石流)
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人口死亡比例图
(1)影响上图中I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什么?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何突出特点?
(2)上图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哪一种?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国家之一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的人为原因。
【解析】 第(1)题,Ⅰ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涝灾害频繁。Ⅳ地区多地质灾害,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第(2)题,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第(3)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海岸线漫长并处于两大地震带交会处,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第(4)题,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不当是近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旱涝。关联性。
(2)地质灾害(地震灾害)。
(3)①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②国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③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震多发;④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