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二年级5月联考
语文(部编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
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
情”、《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
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
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
“怒”即表达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
,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而裴
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
这一点。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
“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
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
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
写物,最为详切”。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
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
守,《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涧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而稍
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这样,从文体类属的诗者“吟咏情性”和诗体类属的五言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两个层
面,钟嵘为我们寻找到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此即为五言诗创作和批评之根本“准的”。
(摘编自林英德《钟嵘〈诗品〉体论探析》)
材料二:
钟嵘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诗学批评家,他因不满当时诗歌创作和评论的混乱局面,为
确立诗歌评论的合理标准而撰《诗品》,因此《诗品》中对刘宋各诗人五言诗创作的品评体现
了他独特的诗学思想。
“雕而无露”的自然思想。作为中国诗学理论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自然”,历来受到人
们的重视。钟嵘的《诗品》便是以“自然”为理论核心,并且赋予自然“雕而无露”的内涵。
一方面,这种自然观认为诗歌创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
高二5月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2023 年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二 5 月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5 6 9 10 11 14 18 20
答案 C A A B D A D B A D C
1.【答案】C
【解析】A.“钟嵘的诗学思想源于陆机和孔子的诗学思想”说法错误,原文“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毛诗
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钟嵘继承以上观点,但并未提及这是其诗学思想的源头;“他
们认为诗歌的本质属性是抒发情感”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钟嵘“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
发情感”。B.原文指出“‘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
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B 选项强加因果。D.“陶潜
的拟古诗和咏史诗……符合钟嵘的‘情性思想’,因而被置于中品”错,陶潜诗歌被置于中品是因为“他的诗‘文体省
静’‘世叹其质直’,多朴素自然的‘田家语’”,D 选项张冠李戴。
2.【答案】A
【解析】A.“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比较而言,
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意思是刘勰的观点与钟嵘的观点相比显得保
守,萧子显的观点与钟嵘的观点一致,但并不能说“萧子显与刘勰保守的观点相反”;且原文中并未提及萧子显
“更抓住了五言诗的本质属性”,无中生有。
3.【答案】A
【解析】A.“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没有化用典故。根据文中“反对‘用典’之风,在艺术表现上追求
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的表述可知,只有 A 项最符合钟嵘“雕而无露”的观点。B.“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用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明显用的是冯唐典故,不符
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警告主战权臣
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明显用的是刘义隆典故,不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用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明显用的是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典
故,不符合钟嵘“雕而无露”观点。
4.【答案】①这首诗歌从思妇夜织之景入手,描绘了“东陌”“夜月”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清幽深远的氛围,以“自
然”为境,体现了钟嵘“雕而无露”的思想(2 分)。②结尾两句“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写出了思妇无尽的思
念、无穷的遐想,这些情感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哀而不伤,体现了钟嵘“情兼雅怨”的情性思想(2
分)。(每点 2 分,答满 2 点得 4 分。)
5.【答案】B
【解析】和悦洲的人不是因为渔娘老了,说话不灵验而不相信,是因为她的话过于离奇,不符合常理。在
人们的印象里,鱼是不会为了江鲜美食节特意赶来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因为渔娘老了且说话不灵验而不愿
意相信她的话。
6.【答案】D
【解析】皱纹里藏着“秘密”不是比喻,而是比拟的手法。
7.【答案】①小说中的阿莲具有狂人觉醒者的特质(1 分):阿莲在和渔娘的一问一答中,渐渐明白了鱼们是
要回洲产卵的自然规律,也明白了鱼们回来面对的是美食节的屠戮的残酷现实(2 分);②阿莲也具有狂人真
理讲述者的特质(1 分):她向期盼着江鲜美食节的和悦洲人们说“那是一队参加葬礼的鱼”的“疯话”,其中隐含
着人与自然相处的矛盾。(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 【答案】①人类商业至上的功利:洲人利用江鱼洄游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2 分);②对自然的尊重:鱼的
洄游是生物链条的一环,需要我们更多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2 分);③对生死的思考:渔娘对生命
的迎接和面对亲人的逝去,以及鱼洄游的执着和牺牲,都既是对生的礼赞,也是对死的觉悟(2 分)。(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 案 第 1 页 , 共 4 页
9.【答案】A
【解析】句意: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
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
国。“谲诈怀王”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BC;“卒”是“最终”的意思,修饰“客死于秦”,句中作状
语,表示最终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D。故选 A。
10.【答案】D
【解析】D.“文中的意思是‘升官’”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故选 D。
11.【答案】B
【解析】B.“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着作者对屈原的复
杂情感,抒彩较强。
12.【答案】(1)读了《服鸟赋》,将生和死同等看待,认为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
然若有所失了。(“同”,把……同等看待;“轻”,认为……不重要;“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爽然”,茫然;
各 1 分。句意 1 分。)
(2)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凡百”,所有;“嘉”,赞赏;“文彩”,文才;“愍”,同情;各 1 分。句意 1 分。)
13.【答案】①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②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答出一点得 2 分,
答出两点得 3 分。)
【解析】根据选文(二)最后一段段意可知:(《离骚》)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
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
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
14.【答案】A
【解析】“诗人延续了咏雨的一般写法,从正面着力细致地描写雨势,而不是集中抒情”错。诗人舍弃了咏雨
的惯用写法,并未从正面对雨势做一个十分细致地描绘,只以开头一联提及雨的到来,而后由景入情,着重
抒发内心之情。
15.【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到来的欢喜之情。陈诗欣喜秋雨送走了夏天的炎热,文诗欣
喜于雨后的美景。(2 分)
不同点:①陈诗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已逝时光的怀恋以及闲居京城的失落;(2 分)②文
诗借北斋雨后鸟雀蝴蝶飞舞之景抒发了自己闲适自得的心情,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恋。(2 分)(每点 2
分,答满 3 点得 6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相同点:两首诗都以“雨”为意象,抒写了雨后之景、雨后之情。结合陈诗的首联,可知连续十天的
雨带走了让人烦闷的炎热,可见作者的欣喜之情;结合文诗的尾联,可见雨后之景是其“野兴”之一,可见诗人
对雨后之景的喜爱。
不同点:①陈诗中的“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可以理解成“燕子梦经年,梧桐非昨暮”,或“燕子梧桐梦经年,
燕子梧桐非昨暮”。燕子,春天自南北归,秋则南归,一年(经年,概数)恍若一梦;梧桐,春天抽芽展叶,
秋则叶黄凋零,特别是经雨后的梧桐,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燕子、梧桐,二者同时出现,作者所要刻画的,
是一种时序交替下的恍然如梦的失落之感。
②文诗写雨后鸟雀,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
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诗人通过对
室外雨后清新景色的描写,抒发了闲适的心情以及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怀恋。
【诗句翻译】
《雨》: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回首过去的一年恍
若一梦。梧桐经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但是家徒四壁
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
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北斋雨后》:庭院小小,园圃却极清幽雅致,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雨后成双成对
的鸟雀在竹枝上对鸣、跳跃,深秋时节,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唤人打扫墙壁灰尘把吴道子的画挂
起,与好友在窗边一边品着香茗,一边细细赏鉴这画。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就如同过去的山
答 案 第 2 页 , 共 4 页
居生活一样闲适。
16.【答案】(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朝闻道,夕死可矣。
17.【答案】①生生不息(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等);②经久不衰;③潜移默化;④脚踏实地;(如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①原文需填写能够充当“中华文明”修饰语的成语,可用“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博大精
深”等形容中华文明特点的成语。另外,“薪火相传”和前面的“传承”语意重复,不可给分。
②“经久不衰”是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也指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
外表。语境主要是强调“经典的典范性和权威性”,重在其保持不变的特质上,可用“经久不衰”,或意思与之相
近的其他成语。
③“潜移默化 ”是指人的思想、性格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强调不知不觉。原文“在无形之
中对读者产生影响”是说明阅读对人不知不觉地产生影响,因此用“潜移默化 ”。
④“脚踏实地”意思是指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从后文“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做实”这一句可
知,前面应填写与“踏实”相关的成语。
18.【答案】D
【解析】A 项中的冒号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B 项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C 项中的冒号用
于需要解说的话语之后,表示下文是解说;D项中的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与原文作用相同。
19.【答案】答案 1:2022 年 4 月 23 日,以“ 阅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为主题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召开,引起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答案 2:2022 年 4 月 23 日,围绕“ 阅读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这一主题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召开,引起(受到)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解析】原句语病有二:一是句式杂糅,正确句式应为“ 以……为主题 ”或“ 围绕……主题” ; 二是搭配不当,将“形成 ”
改为“ 引起 ”或“受到 ”。
20.【答案】C
【解析】原文中的“不过 ”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只是。A 选项中的“不过”是不能通过的意思。B 选项中的“不过”
为副词,仅仅。D 选项中的“不过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最高,到了极点。C选 项中的“不过 ”作连词,
表转折关系,只是。
21.【答案】 ①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
②365 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
③补齐阴历与阳历所差天数
22.作文
一、材料解读
材料叙述的杨振宁先生对弟子“巧”与“拙”的指导,强调做人做事都不能离开“巧”与“拙”两种态度。
材料第一种态度强调“巧”,是从“讲究方法”的角度指出我们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
此处的“巧”偏向于褒义,指的是讲究办法、灵活变通、巧妙行事;
“拙”一般指的是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但材料第二种态度强调的“拙”是从“人生态度”
的角度出发,提出“不投机取巧”的观点,意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
最后,将原材料杨振宁的话“做人做事都离不开两种态度”与题目要求“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结合来看,
题目已明确要辩证思考、综合立意: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巧妙行事,不违背
规律地蛮干。
写作时,考生应综合两种态度,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巧与拙是对立统
一的,过分追求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而外在拙朴,内在奇巧,则可以达到炉火纯青、大巧若拙的高境界。
二、参考立意
1.亦巧亦拙,因时因事而异
2.实干加巧干,诸事可成
3.巧拙皆有度
答 案 第 3 页 , 共 4 页
4.拙行不懈,巧思破局
5.巧拙结合,久久为功
【参考译文】
(一)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
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
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
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
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
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
所招致的灾祸。
……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
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
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将生和死同等看待,认为离官去职或
在朝任职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二)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
王族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
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
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
才能,与别人一起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
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
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
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
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
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
南。
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
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
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
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
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答 案 第 4 页 ,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