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
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
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
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说观。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
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
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正的评价。
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要任务。
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关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
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
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
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
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他的外孙杨恽匍着进来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说。
“你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他的宣传工具,司马迁便被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任少卿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说:“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
少卿连忙摇着头说:“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注】啦!”
“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如今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司马迁说着在稿卷堆中取了一卷出来展开。
“你看,一共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
“是。”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这《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是我最近的快心之作。”司马迁说,“假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哼,我就是专意为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这是我心坎中最深处的话,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才敢告诉你。”
任少卿唯唯诺诺地听着,又像在点头,又像在摇头。听到说朋友中没有一两个朱家郭解,觉得自己的脸皮微微地烘热了一下;但最后又听到司马迁仍称他为“朋友”,这才略略地放了心,他于是乎也就加意地呈出了一番“朋友”样的面孔。
“子长,有一件事情你是应该提防的,便是秦始皇焚书。”
“多谢关心,”司马迁回答他,“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我的正稿都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
“是,”任少卿又连连地点起头来,“你很周到。我改天也很想来抄一部副本带到益州去。益州虽然偏僻,大有贵本家司马相如的遗风。”
“你在益州是很幸福的,益州的风物是天下之冠啦。”
少卿说:“总不过是穷乡僻境。其实照我自己的兴趣说来,与其在益州做皇帝,我宁在首都做宦官啦……”
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
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来了逐客令来。
“少卿,假如你另外没有什么要紧话,我要请你原谅,我现在是要赶着做文章啦。”
“是,”少卿连忙回答着,“现刻我也还要去拜望贰师将军。”
两人走出房门,不一会司马迁回到书房,把刚才写的原稿的末尾几句念了一遍。
……七年,而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念到这儿,他赶快把笔提了起来,趁着自己的愤慨的余势,写出了下面的几句: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到这里,他把左手伸到嘴上向下抹了一抹。这是他往年有胡子时的习惯,文章做到得意处,总不知不觉地要理理胡子。然而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
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
1936年4月26日
(有删改)
【注】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作为君子不要认为是话就可以随便说,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一下子将读者拉入遥远的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特色,激发了读者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B.小说以对话贯穿全篇,随着对话的展开人物形象形显色现,一个充满正义不为权势所屈的司马迁形象呼之欲出。
C.小说注重神态刻画,对话中多次写任少卿的“点头”“摇头”动作,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
D.小说借司马迁的遭遇影射现实,渗透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
7.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任少卿看来,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就是享受皇上的知遇之恩。
B.任少卿的言语吞吞吐吐,言辞中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
C.少卿的心理和下文司马迁的“笑”形成反差,凸显司马迁的光明磊落。
D.引出下文司马迁关于《史记》写作的话题,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8.文章题为“司马迁发愤”,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司马迁“愤”的缘由。(6分)
9.有人说,这篇历史小说在讴歌脊梁式的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隐秘之处写出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荣本齐桓公后。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桓荣勤学,讲论不息。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支庶,指宗法制度中嫡子以外的旁支或宗亲的旁支,《红楼梦》中的贾赦就属于支庶。
B.引,文中指举荐,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被,意为“穿”,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字意思不相同。
D.东面,指面向东,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桓荣为齐桓公后人,后拜为议郎,侍奉太子;皇上想任用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认为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同门彭闳和皋弘。
B.博士们在太学辩论诘难,桓荣谦恭有礼地讲明经义,不强词夺理,他虽不善言辞,却是各位儒生难以企及的,皇帝为此奖赏他。
C.显宗在桓荣官署聚集百官和桓荣的学生,并亲手拿着经书听讲,事后将太官供具赏赐给桓荣家,皇上就是如此敬重礼待桓荣。
D.桓荣担任五更后,皇帝下诏书褒扬桓荣,诏书引用《诗经》语句肯定桓荣辅助天子不断进步、养成美好德行的功劳,并予以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2)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14.桓荣的成功得益于学习。请结合文本对其学习之道加以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七哀诗
曹植①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②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①曹植,曹丕同母弟。此诗作于黄初年间,曾丕为巩固政权,打击兄弟。②宕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借月起兴,描写月照高楼、月光流动的景象,营造凄清氛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B.诗人用白描手法点出抒情主人公,以问答的方式道出主人公的身份,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C.“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采用借代和夸张手法,表达思妇心志,为感情升华的重要语句。
D.全诗处处从思妇哀怨着笔,大篇幅独白抒怀,感情波澜层层迭起,音韵和谐晓畅,笔致深婉。
16.中国古代诗歌常有“男子作闺音”的文学现象。在本诗中,诗人想借抒情主人公表达哪些情感,试作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开篇写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其中提到自己早年丧父的两句是“ , ”。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自己家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的两句是:“ , ”。(3)《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 , ”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4)《归去来兮辞》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 , ”。
(5)《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 , 。
(四)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题共5小题,10分)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9.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逮奉圣朝 逮:及,到 B.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有效果 D.比去,以手阖门 比:比较
20.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室仅方丈
C.悦亲戚之情话 D.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1.下列加点的词,与“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泽下注 B.垣墙周庭 C.乐琴书以消忧 D.凡在故老
2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尝居于此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舞剧《赵氏孤儿》改编自同名元杂剧,讲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诛族之祸,唯一的骨血被托付给门客程婴。危急关头,程婴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全城婴儿的性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从此,程婴独自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忠义路。
厚重的题材、复杂的人物、深刻的内涵、 ① 的故事,跨越千年的时空,舞剧《赵氏孤儿》从人性视角舞尽一个小人物的 ② 。剧中程婴的饰演者胡阳,有古典舞翘楚的美誉,凭借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将其所饰演的角色刻画得 ③ 。从孔子到李白,从杜甫到范仲淹,再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胡阳身上的古风气质深入人心颇受舞迷喜爱。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主创团队的独特创意,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凝练写意的极简风格,只用简单却浓郁的灯光和色彩,将沉痛压抑的氛围渲染得十分到位。许多巧思令人称道,比如,在屠岸贾从程婴手里夺走婴儿、残忍地把孩子摔死在冰冷的地面上时,红色的襁褓落地绽开为一团鲜艳的红绸,恰似婴儿迸溅的鲜血,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后,这团红绸被程婴和妻子分别抱于怀中,随着妻子的渐行渐远,它像是留下了一抹无法弥补的血痕,也像是两人命运的红线就此断裂。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比喻句的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律,是对各种欲望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征服自己就要学会自律。自律源于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上的自我控制。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智慧、才能就会变得更加完善、出类拔萃。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自律”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1.C 2.B 3.A
4.材料一先提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存在“非文学化”倾向的观点,然后按历史时代顺序,从东汉、唐宋、明清到晚清等时间阶段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探究产生这一倾向的根源。 5.①纠正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②搜集、关注更多的中国古代小说。③开拓研究领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④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将其置于子部”错,于文无据。材料一第四段“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可看出并未提及“将其置于子部”。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错。材料一第二段“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据此看出,并非所有的文人都这样。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
A. 张籍认为《毛颖传》能让人“以为欢”,有碍于韩愈美好的名声,认为这篇文章只能让人欢愉。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小说批评“非文学化”倾向。
B. 胡应麟评论《水浒传》“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不加修饰,委婉巧妙地刻画人的心思,说明承认文学性。
C.“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是说虚实各半,才是得写作真谛的笔法,而不必问这情景实际上有没有,说明承认文学性。
D. 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意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离不开分析性思维,并非针对中国古代小说所言。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
6.C 7.B
8.①遭受宫刑,统治者刻薄寡恩;②人性卑鄙,亲朋故旧趋炎附势;③内心苍凉,落难之时无人援手。
9.①司马迁是坚强的,为了完成《史记》,甘受宫刑,但是在坚强中有懦弱的一面,渴望有朱家郭解式人物的帮助;
②司马迁是自信的,相信《史记》会流芳百世,但是在自信中有自卑的一面,脆弱的神经经不住“宦官”一词的打击;
③司马迁是达观的,为了使命,不惧生死,但是面对胡须的脱落,蔑视中不无怨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错在“暗示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错误,“点头”“摇头”动作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表明任少卿对司马迁的言行不完全赞同。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
B.“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错误,应是“流露出任少卿担心‘隔墙有耳’的恐惧心理”。“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意指君子不要轻易听信小人之言,隔墙有耳在偷听。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相关情节的能力。
结合“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的正月受了宫刑”可概括出,遭受宫刑,统治者刻薄寡恩;
结合“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可概括出,人性卑鄙,亲朋故旧趋炎附势;
结合“假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可概括出,内心苍凉,落难之时无人援手。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我就是专意为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可以忍受的”,司马迁是坚强的,为了完成《史记》,甘受宫刑,“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在坚强中有懦弱的一面,渴望有朱家郭解式人物的帮助;
结合“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本。我的正稿都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可知,《司马迁是自信的,相信《史记》会流芳百世;“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来了逐客令来”,可知司马迁在自信中有自卑的一面,脆弱的神经经不住“宦官”一词的打击;
“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司马迁是达观的,为了使命,不惧生死;“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了一个空。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但是面对胡须的脱落,蔑视中不无怨恨。
(一)文言文阅读
10.D J N 11.A 12.B
13.(1)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座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宗特地给予赏赐。
13.(2)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受到的恩典和礼遇就是这样的。
14.①尊师重师,从师学习; ②贫贱不移,专心治学; ③利用空闲,勤学不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
“贫窭”和“无资”都是指桓荣生活贫穷,中间不能断开;“贫窭无资”作省略的主语“桓荣”的谓语,“贫窭无资”后应断开,因此选D;
“以”为目的连词,连接“常客佣”和“自给”,中间不断开,应在“自给”后边断开,故选J;
“精力不倦”中“精力”是主语,“不倦”是谓语,句子完整,应在“不倦”后边断开,故选N。
故选D J N。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的能力。
A.“贾赦就属于支庶”错。贾赦是荣国公贾源的嫡孙,贾代善和贾母的长子,邢夫人的丈夫,贾琏和贾迎春的父亲。可看出不属于支庶。
B. 正确。引:举荐/拿来。句意:举荐彭闳为议郎/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
C. 正确。被,穿/同“披”,披散。句意:桓荣穿着儒服 /(屈原)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
D. 正确。东面,面向东/东向,向东。句意:让桓荣面东而坐 /项王、项伯向东坐着。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虽不善言辞”表述不准确,文中“不以辞长人”,意思是不凭借言辞盛气凌人,不是不善于言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厌”,通“餍”,满足;“长”,欺凌;“莫之及”,宾语前置句,即“莫及之”,没有人赶得上他;
(2)“即”,就;“悉”,全部;“以”,把;“恩礼”,恩典和礼遇。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原文“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意思是桓荣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据此可知桓荣尊师重师,从师学习;
(2)原文“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士五年不窥家”,意思是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据此可知桓荣贫贱不移,专心治学;
(3)原文“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意思是当初,桓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桓元卿同处困顿,桓荣有机会就会诵读《诗经》。据此可知桓荣利用空闲,勤学不辍。
参考译文:
桓荣,字春卿,是沛郡龙亢人。桓荣原本是齐桓公的后裔。齐桓公做了诸侯之长,宗族旁支用他的谥号来为自己家族命名姓氏。桓荣少年时在长安求学,学习《欧阳尚书》,拜博士朱普为师。桓荣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常靠给别人做佣工养活自己,他读书专心竭力,不知疲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桓荣刻苦学习,讲论经书不知懈怠。桓荣被授予议郎一职,得以入朝侍奉太子,每次朝会,皇帝总让桓荣在公卿面前陈奏经书,皇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教授《欧阳尚书》的博士职务空缺,皇上想要任用桓荣,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经学研究的浅薄,比不上同师授业官居郎中一职的彭闳和官居扬州从事一职的皋弘。”皇帝说:“好,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好这一官职。”于是授予桓荣博士官职,举荐彭闳为议郎。皇帝亲临太学,碰巧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通晓经书的要义,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满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座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宗特地给予赏赐。建武二十八年,让桓荣担任少傅一职,赏赐给他有帷盖的车和四匹驾车的马,桓荣召集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日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不能不努力啊!”当初,桓荣在动乱中遭受困苦危难,曾经和同族人桓元卿同处困顿,桓荣有机会就会诵读《诗经》。元卿对桓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罢了,在什么时候再能用得上这些经书呢?”桓荣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后来,桓荣做了太常,元卿来拜访桓荣,桓荣的各位弟子和桓荣说:“他以前笑话你白费力气,现在又该如何呢?”元卿说:“我是一个农民,怎么能预先知晓呢?”显宗即位以后,用对老师的礼节来尊崇桓荣。皇帝曾经亲临太常府,让桓荣面东而坐,设置座几和手杖。让百官自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桓荣的数百位门生会集,天子亲自持书诵习,当时掌管经学的博士离位起立开始辩论,皇上谦虚地说:“太师在这里呢。”就停止了,把太官衙门拿来的陈设酒食的器具全部赏赐给了太常家,他受到的恩典和礼遇就是这样的。汉明帝永平二年,太学辟雍建成,授予桓荣五更的荣誉称号。每当祭祀选人的礼节和恭敬老者的礼节完毕,皇帝就请桓荣和他的弟子们来到堂上,拿着经书为自己讲解。明帝下诏说:“沛郡人五更桓荣,用《尚书》辅佐我十多年了,《诗》里有言‘不断积累,就会不断进步,让我德行显著。’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让他食邑五千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
16.①“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表面写思妇孤独在家十余年;实则写诗人被政治边缘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②“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比喻手法,表面写男子高高在上,对妻子不屑一顾,女子卑微在下,不能攀附;实则道出诗人与兄长曹丕政治地位悬殊,难以相容的悲哀。
③“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表面写妻子想要投入丈夫的怀抱,然而男子胸怀早已不向女子打开,思妇被冷遇、无可依靠的哀怨之情;实则表达了曹植希望能得到君王的赏识但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怨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借代”错,“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没有借代手法,意思是,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对夫君的忠诚和忠贞。故选C。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5)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四)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本题共5小题,10分)
18.D 19.D 20.D
2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句意:以亲戚朋友谈心为愉悦。
“下”,名词作状语; B.“垣墙”,名作动;
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弹琴读书为乐而消除我的忧愁。
D.“故老”,形作名。 故选C。
2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尝于此居”。
B.宾语前置句,“胡为”是“为胡”的倒装,“何之”是“之何”的倒装。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农人以春及告余”。
D.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是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
ACD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②忠肝义胆(赤胆忠心 赤血衷心) ③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24.构成:把“散开的红色襁褓”比喻为迸溅的“鲜血”。效果:能引发读者联想,表达孩子被摔死的强烈悲情。
四、写作(60分)
25.例文:
你的自律,决定着你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随着年龄渐长,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约束也越来越小。我们在不断长大,如果想在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一番价值,我们只能选择自我约束。自律,是成功的第一步。自律是一种克制,一种反省,同样是一份风度,懂得自律的人,一定会进步。
人生是茶,自律是沸水,茶用沸水冲泡,方能芳香四溢,凸显人格的高洁。《简·爱》作者夏洛蒂的弟弟布朗威尔曾经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而一度荒废学业。我认为,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做到自律。从这方面来说,自律更是一种对欲望的控制,对诱惑的拒绝。自律是一种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多一些这种思考,便会使自己更明确目标,让自己展现出全部的价值,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能更快进步。
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周恩来自制纸镜子,让自己每日记住行必端,言必正,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对我们而言,自律同样如这一面镜子,时刻让自己清醒,时刻让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要求我们配合改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自律就如土壤一般,滋养我们自己,使人生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使我们迅速进步,直奔成功的终点。
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才能驶向实现人生价值的彼岸。富兰克林一直用他的小黑本记录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他每日不忘反省,随时也不忘自律,将缺点视为敌人并去积极克服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这种做法是否礼貌。于是,他便很能克制和约束自己了。并且在自律的同时,他还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总会顾及后果不会盲目。所以,我认为自律使他成熟,自律也使他自己更加完善。自律如一个茧,让他在里面慢慢修炼,最后羽化成蝶;自律使他稳重,大方,行为得体;自律是一列强劲的列车,使他受人敬佩,让他极速进步,直达成功。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这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法国著名文学家大仲马对自律的描述。正如这两位名人所说,自律,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品质,也是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毫不夸张的说,你的自律,就决定着你的一生。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现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律,然后引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说明自律的途径,然后直接点明自律的表现和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自律”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和立意。
写作时要抓住“自律”这个关键词,可从“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律的人”和“怎样做一个自律的人”这两方面展开。围绕“为什么”阐述自己对于“自律”意义的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出三个层次,写成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可这样思考: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多取决于能否自律;②人往往是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成功;③自律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而对于“怎么做”的角度,可从个人意志培养和个人行为实践这两方面去展开。
立意:
1.越自律,越成功。
2.自律是成熟的标志。
3.自律的人生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