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肆(sì) 推荐(jiàn) 计策(chè)
B.拳头(quán) 帽子(mào) 龇着牙(zhǐ)
C.桅杆(wěi) 家务(wú) 扭动(niǔ)
D.撕坏(sī) 荣誉(yù) 海鸥(ō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吓唬 赏识 哭笑不得 龇牙列嘴
B.航行 脚力 自相予盾 出谋划策
C.引荐 瞄准 摩拳擦掌 风平浪静
D.船舱 放律 心惊胆战 胸有诚竹
3.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排比)
B.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比喻)
C.而对那些把你当作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比喻、对比)
D.人生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比喻、拟人)
4.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吾矛之利(好处)
C.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5.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的作品。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公权
D.虞世南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
B.《杨氏之子》中孔君平问得巧是因为他能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
C.《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答得妙是因为他能以牙还牙。
D.《童年的发现》中作者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十分风趣。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爷爷已到( ),刚刚退休的他却做起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
(2)叔叔三十多了。他说:”我已过( ),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得过且过了。”
(3)我很佩服上初中的姐姐,( )就已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A.古稀之年 而立之年 弱冠之年 B.花甲之年 不感之年 豆蔻年华
C.花甲之年 而立之年 豆蔻年华 D.不感之年 而立之年 弱冠之年
二、填空题
8.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斯夫( ) 应该( )
夫妻( ) 应答( )
9.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放肆——( ) 模仿——( ) 吓唬——( )
反义词:灵巧——( ) 勇敢——( ) 故意——( )
10.文言文默写。
自相矛盾
楚人____________,誉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_______,________,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_____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11.阅读《跳水》,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图。
结合上面的图示,我知道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三、语言表达
12.小练笔。
读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之后,你知道“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吗?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请举一个例子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下面一段话。(两个错别字,两个病句,两个用错的标点符号)
我非常喜欢酷爱书法,无论是刚劲有力的大字,还是清秀玲珑的小楷。我对它们都有特殊的感情。炼笔挥毫已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在这方面有所发挥。我绝不辜服他们的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选择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写一写,突出时间过得慢。
例: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来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4.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5.用“ ”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16.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船长为什么要他的孩子往海里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陵之战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举兵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前往救援韩国,他们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太子申、大将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后,率军撤 离韩国赶回魏国。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了。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素以剽悍著称,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十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 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了一半,他又振作精神,命令士兵加速追 赶。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地丢 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的一棵,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领部队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 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棵剥了皮的大树上写 有几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认为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成全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于是,他手持佩剑,自刎而死。魏军失去大将,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主帅太子申。
18.马陵之战的敌对双方分别是( )
A.孙膑、庞涓;太子申、田忌
B.田忌、孙膑;太子申、庞涓
C.庞涓、孙膑;齐威王、田忌
19.关于孙膑的思维过程,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减灶示弱→利用弱点→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B.利用弱点→诱敌追赶→减灶示弱→伺机伏击
C.利用弱点→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20.庞涓在追赶齐军时心里惴惴不安的原因是( )
A.认为对方兵强马壮 B.认为对方粮草充足 C.认为对方势单力薄
21.根据短文内容推测,孙膑最有可能与下列典故有关的一项是( )
A.围魏救赵 B.赤壁之战 C.四面楚歌
22.你认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短文内容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3.习作与表达。
你喜欢探险吗?你都和谁一同探险过?请写出你们探险的几个场景,注意把探险的独特感受写具体,写生动。
参考答案:
1.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计策(chè)——cè;
B.龇着牙(zhǐ)——zī;
C.桅杆(wěi)——wéi;家务(wú)——wù
D.正确。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所选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
A.有误,呲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故“龇牙列嘴”的“列”错误。
B.有误,自相矛盾: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故“自相予盾”的“予”错误。
C.选项正确。
D.有误,旋律: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故“放律”的“放”错误。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故“胸有诚竹”的“诚”错误。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
A项,句子出现了四个“一种……的积累”形式相似的短语,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B项,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在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由此可知,作者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看作门后的世界,把求知和经历看作打开门的方法。而阅读文学,则是其中一种推开门的方法。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把“你”看作是“追名逐利的敲门砖”,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该句尚未有体现。
D项,作者把人生、生活看作“舞台”,把不同的人生比作这个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拉开”是一个拟人化的表现,用在“人生”上,则把“人生”当作人来看,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4.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
根据平日所积累的字词的意思,结合文言文的语境进行作答。吾矛之利”出自韩非子著作《矛与盾》,利:锋利。
5.B
【详解】《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撰立的,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已年71岁。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x90x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堪称颜楷代表作。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对单元课文的理解。
选项A、B、 D都准确地概括了本单元课文的语言特点。选项C“以牙还牙”这个词运用得不恰当。“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虽然杨氏之子的回答。是用对方的方法反驳对方的话,但他并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委婉作答,礼貌应对。
7.C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花甲之年:人到了六十岁了,也可称耳顺之年。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弱冠之年: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①由“刚退休”可知,“爷爷已到花甲之年”。②由“叔叔三十多了”可知,他已过“而立之年”。③由“上初中的姐姐”可知,应填“豆蔻年华”。
8. fú yīng fū yìng
【解析】略
9. 放任 仿照 威胁 笨拙 怯懦 无意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放肆一词意思是指任意作为,不加拘束。近义词为放任。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近义词为仿照。
吓唬意思是威胁人,使害怕,吓唬,近义词为威胁。
反义词: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
灵巧指聪慧灵敏的才思。反义词是笨拙。
勇敢意思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反义词为怯懦。
故意意思是存心,有意识地,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这样做,反义词为无意。
10. 有鬻盾与矛者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 于物莫不陷也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本题出自课文《自相矛盾》,原文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11.故事情节: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将孩子帽子摘下来,爬上了桅杆;孩子气极了,去追猴子;孩子爬上桅杆,最后放开桅杆走上了横木;船长要求孩子立即跳水,孩子往下一纵身扎进海里。
水手反应:被猴子逗得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已经跳进海里。
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经过:孩子生气又难堪,追着猴子,一不小心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结果:小孩跳进海里,被水手们救了上来。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跳水》主要内容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起因是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所以摘下了孩子的帽子,爬到了桅杆上。结果孩子也跟着爬上了桅杆,最后走上了横木,将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这时水手们都吓呆了,结果船长要求孩子立即跳水,孩子往下一纵身,扎进了海里,水手们将孩子救了上来。
1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说话前后矛盾。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前天,思思作业没完成,跟老师说作业没带来,于是老师就在书包里找了一下,发现作业带来了。老师知道思思在撒谎,就严厉地批评了她。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自相矛盾》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自相矛盾”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楚国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说话前后矛盾。将生活中,某人说话前后矛盾的事例说出来即可。
13. 我非常酷爱书法。无论是刚劲有力的大字,还是清秀玲珑的小楷,我对它们都有特殊的感情。练笔挥毫已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绝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一分钟,两分钟……时钟滴答滴答,仿佛怎么也走不完,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呢?
【详解】考查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非常喜欢酷爱书法”中“非常喜欢”和“酷爱”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其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还是清秀玲珑的小楷”其后应为句中停顿,使用逗号。“炼笔挥毫”应为练笔挥毫,“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在这方面有所发挥。”用词不当,将“发挥”改为“发展”,“辜服”改为辜负。
(2)考查仿写句子,突出时间过得很慢。
奶奶在手术室里,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14.即使 也 15.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6.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7.因为跳到海里才有可能活命。可以看出船长是个镇静机智的人。
【解析】1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本题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表示前面“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已经提出的某种已存事实,后面“难以回转身来”转而述说相反结论。
15.本题考查查找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句话描写了孩子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如果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此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
16.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分析。
作者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也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7.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由上文可以知道,孩子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如果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当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他只有跳入海里才有可能活命。
船长作为一名父亲,在孩子如此危险的时刻,没有做出紧张的举动,反而非常冷静的叫孩子跳入海里,为孩子寻得一线生机,表明他是一个镇静机智的人。
18.B 19.C 20.A 21.A 22.示例:我认为孙膑是一个智谋过人、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的人。从“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可以看出孙膑心思缜密;从“减灶示弱,诱敌追赶”可以看出孙膑智谋过人、深谋远虑。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1自然段“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前往救援韩国”和“魏军主帅太子申、大将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后,率军撤 离韩国赶回魏国。”可知马陵之战的敌对双方是田忌、孙膑与太子申、庞涓。
故选B。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3段:他对田忌说:“魏军素以剽悍著称,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可知孙膑作战的思维过程是:利用弱点→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敌人。
故选C。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3自然段“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做饭用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可知庞涓认为对方队伍庞大。
故选A。
21.本题考查历史典故的积累。
从“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可知孙膑与“围魏救赵”有关。
故选A。
22.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中有关孙膑的做法分析孙膑的人物形象即可。
示例:从孙膑在马陵这里设下了埋伏,利用庞涓的弱点,用‘减灶示弱’的计谋诱其追赶,伺机伏击。可知孙膑是一个善用兵法、料事如神的人。
23.例文:
穿过热带丛林
我十分喜爱冒险,总想看看广阔的世界。今天我踏上了丛林的探险之旅,同行的有见多识广的王叔叔和我那虽胆小却心细的妹妹。
我清点了一下装备:帐篷、手电筒、钩锁、急救包、斧头、丛林帽、手套,样样齐全。
踏进丛林,到处是从未见过的奇异巨树,威武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鸟鸣声、水流声回荡在我耳旁。还有许多昆虫飞来飞去,在树叶间穿梭。我不禁连连惊叹道:“哇!”王叔叔拍拍我的肩膀说:“更神奇的还在后头呢!”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马不停蹄地向前走。
我们走着走着,就听到了动物的叫声,妹妹吓出一身冷汗,挽着王叔叔说:“要不我们回去吧!在这肯定会出危险。”王叔叔摸摸妹妹的头安慰道:“别怕!有我呢。”妹妹壮了壮胆便继续往前走。
走到中途,我们水壶里的水已喝得差不多了,正好不远处有条小溪,我们决定去那盛水喝。可刚坐下来准备休息一会儿,只听旁边草丛传来“飒飒”声,叶子纷纷飘落于地。“嘶”这个叫声引起了我们的警惕。王叔叔搀扶着我俩往后退,小心叮嘱道:“可能是蛇。”话音刚落,一条毒蛇穿出草丛,朝我袭来。它张开大嘴,吐出长长的信子,像极了一条长鞭向我劈来。我被吓了一跳,转身就往后跑。而蛇却像支离弦的箭,快得我手足无措。王叔叔见状大叫一声:“保持冷静!别动!”可此时的我哪听得进去,只顾玩命地跑。
千钧一发之际,王叔叔跑了过来,举着斧头,奋力一砍。“砰!”随着斧头落地的声音,蛇断成了两截,无法动弹。妹妹和我都长舒一口气,夸赞着叔叔的英勇。
我们趟过河,穿过树林,一路上,王叔叔都在给我们科普昆虫和蛇的知识,我们听的入神。渐渐黄昏降临,我们不知不觉居然走到了沼泽面前。沼泽坑坑洼洼的,呈黑褐色,那“狰狞”的样子,一看就不好惹。可是只有这条路能走出丛林,怎么办呢?妹妹向后退了几步问:“怎么办?过吗?”她向王叔叔投去求救的眼光。王叔叔手托着下巴,不紧不慢地说:“这片沼泽不宽,只有六米的样子,可以铺木板。景文,你和我去削几片树皮来。”我马上照办,用斧子用力砍下几片树皮。
叔叔接过树皮,小心翼翼地弯着身子铺了第一片树皮,用脚踩了踩,发现还坚实,然后过桥一样地铺好了第二片、第三片。他稳稳地走到沼泽那一头,并喊着我和妹妹快点过去。我十分激动,这树皮搭桥的方法我是第一次见,好神奇啊!我张开双臂,小心谨慎地走了过去。
可是妹妹担心地望着我们,我拍着手鼓励着她:“没事,过来啊!”“加油!”妹妹深吸一口气,举起双手摇摆着身子踏过第一片木板。她冷汗直出,双手紧紧握拳,摇晃晃地又走上第三块木板,最后纵身一跃,安全地通过沼泽。我握着妹妹的手,夸赞着:“好样的!”
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王叔叔这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下,顺利地走出了热带雨林。我们用勇气和智慧战胜了自我,我们都是好样的!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习作。
习作要求写自己和同伴探险的情景,写的时候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重点介绍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以及心情的变化。
开头:交代背景。即:交代清楚探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中间:写出自己探险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怎么解决的。
结尾:总结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