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9 10: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rónɡ) 洛阳(nuò yánɡ) 乾坤(kūn)
B.战役(yì) 晕倒( yùn) 拘束(jū)
C.汹涌(xiōnɡ) 蕴含(yùn) 摧毁(cuī)
D.机械(jiè) 敞开(chǎnɡ) 主宰(zǎi)
2.在大猩猩、西弥猩猩、长臂猿、山般子中,最特别的是( )
A.大猩猩 B.西弥猩猩 C.长臂猿 D.山般子
3.一片冰心在玉壶。给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
A.坚硬的心 B.冰做的心 C.纯洁的心 D.冰冷的心
4.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距地面不远的地方,平均每深35米湿度增加1℃。
B.各种动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是偶然的。
C.据数十百年来地质学家的观察,我们现在视为千古不变的山川岩石,无一时一刻不在变更。
D.矿产对于一个民族的前途有着重大的关系。
5.三叶虫最大的可达( )厘米。
A.60 B.65 C.70
6.淮阳山脉是一个什么形状的构造? ( )
A.弧形 B.凹形 C.八字形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B.《墨梅》这首诗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C.“不怨天,不尤人”一句出自《论语》,意思是“不埋怨天,不责备人”。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句出自《孔子》一书,这句话是讲忧患能磨炼人,安乐使人丧志怠惰。
二、填空题
8.多音字组词。
挑 tiāo( ) tiǎo( ) 扁 piān( ) biǎn( )
担 dān( ) dàn( ) 累 lěi( ) lèi( )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邮船 ( )的绳索 ( )的灵魂
( )的人员 ( )的众人 ( )的雕像
10.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隐约可( ) 惊恐万( ) 势不可( )
猝然而( ) 失魂落( ) ( )然有序
( )丝不动 相提并( ) 舍( )救人
(1)地震突然发生,地面剧烈晃动,让人们___________。
(2)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___________。
(3)大雾来袭,街上的车辆只能,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冒出来一个行人,司机一定会被吓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天行健,________________”和“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____”都告诉我们做人要奋发向上,自立自强。
(2)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3)《塞下曲》中诗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以雪的寒冷衬托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4)《芙蓉楼送辛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廉洁正直,坚守气节的品格。
(5)《墨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诗人淡泊名利。
1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一片冰心在玉壶( )
A.人名,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B.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C.冰冷的心。
(2)平明送客楚山孤( )
A.天刚亮。 B.公平严明。 C.地名,平明镇,驻地在江苏省东海县。
(3)只留清气满乾坤( )
A.国家、江山、天下。 B.天地间。 C.日月。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13.选文的作者是____国的维克多·_________。
14.“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穿通,通过;②极度;③显露;④达到饱满的,充分
的程度。选文中“透过”一词的“透”应选择第( )种解释。
15.划线的句子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______________的品格。
16.选文中把“哈尔威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最主要的原因是( )(填序号)
A.他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 B.他像雕像一样坚定无畏
C.他在雾气中像雕像的颜色 D.他像雕像一样沉重无比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练习。
矢志寻蒿人
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 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②20世纪60年代,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有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服而下。提取物的剂量从 0.35 克开始,依次递增至0.5克、1克、2克、3克、4克、5 克。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面对赞誉,她总是淡淡一笑:“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⑤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
17.文中画“——”的句子,第一句是对人物______的描写,第二句是对人物____的描写。从第____句中我能读出屠呦呦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18.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研发出青蒿素,都做了哪些努力?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出两个小标题。
(1)_________(2)_________
19.关于短文的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专心研究青蒿素”,与短文最后一段相呼应。
B.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表述不够明确。
C.题目富有文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通过题目,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精神品质的赞颂。
20.读完短文,屠呦呦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打动你?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在文中标画出相关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1.学写作文。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人,其中,有令我们骄傲的人,有令我们敬佩的人,也有让我们瞧不起的……请从你身边的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下来。题目自拟,字迹工整,4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音节的识记,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时不断地积累和练习。
A.洛阳(nuò yánɡ——luò yáng)
B.晕倒(yùn——yūn)
D.机械(jiè——xiè)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积累,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拓展。
根据所学知识及课外资料搜集可知,在大猩猩、西弥猩猩、长臂猿、山般子中,最特别的是长臂猿,长臂猿是灵长目一科动物的通称,因臂特别长而得名。它结合了很多生物的特点,胳膊很长,可以很好的爬行。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犬齿。臀部有胼胝,无尾和颊囊。喉部有音囊,善鸣叫。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句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句诗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其中“冰心”指的是纯洁的心。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题出自《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一文,仔细阅读课文可知B“各种动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是偶然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动植物在世界上分布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分布不是偶然的,B说法错误。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
根据资料搜集可知,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常见的三叶虫一般长度都在3到10厘米,宽度在1到3厘米。超过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但是发现于葡萄牙奥陶纪地层中的三叶虫长达70厘米。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淮阳山脉是弧形构造体系,展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前弧弧顶位于湖北东南的广济、黄梅附近;东翼伸展于安庆、铜陵、无为及和县等地。
故选A。
7.D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的掌握。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下》而不是《孔子》。意思是处于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于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这句话是讲忧患能磨炼人,安乐使人丧志怠惰。
故选D。
8. 挑子 挑战 扁舟 扁担 担心 扁担 积累 劳累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组词。
挑tiāo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挑土。挑夫;tiǎo拨弄,引动:挑拨。挑动。挑头。
扁biǎn 物体平而薄:扁豆。扁担。扁圆。piān扁舟。
担dān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当。担待。dàn 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 一挑东西:担子。勇挑重担。
累lěi连续,重叠,堆积:累计。累日。累积。累累。lèi 疲乏,过劳:劳累。累乏。 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累着。
9. 舒适 牢固 有趣 重要 团结 黑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如:宽敞的轮船、长长的绳索、高尚的灵魂、充足的人员、勇敢的众人、屹立的雕像。
10. 见 分 当 至 魄 井 纹 论 己 惊恐万分 势不可挡 失魂落魄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与选词填空。
隐约可见:模模糊糊地看见一点点。
惊恐万分: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势不可当: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猝然而至:形容事情突然、出乎意料地来到。
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
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动作没有丝毫改变。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
舍己救人:指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1)地震突然发生,地面剧烈晃动,人们会感到非常害怕,应填入“惊恐万分”。
(2)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应填入“势不可挡”。
(3)指如果突然冒出来一个行人,司机一定会被吓得不行,应填入“失魂落魄”。
11. 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胜者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名言古诗词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就是说人也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上进,刚毅坚强,发愤图强,不可懒惰成性。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意思是:胜过别人是有力量的,胜过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是告诫我们要坚持里行,努力不懈,自强自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会使人或国家灭亡。也就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所以孟子认为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出来的。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出自卢纶的《塞下曲》中的诗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刀。这两句诗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骑兵,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故这两句诗中以雪的寒冷衬托将士们杀敌的热情。
(4)《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原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两句自比冰壶,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自己诗人廉洁正直,坚守气节的品格。
(5)《墨梅》是南宋诗人朱熹作品。原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前两句先赞美画中墨梅幽香四溢、凌霜傲雪的品格;后两句言当今世道黑白不分,墨梅保持高洁操守也是无用的,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12. B A B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是一块冰,比喻清正廉洁。这首诗是《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简单来讲是描述王昌龄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所作的送别诗: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平明”的意思是:天亮的时候。出处:该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该句的意思是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乾坤”意思是天地,这句诗完整的诗句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要将清香留在整个天地中。
故选B。
13. 法 雨果 14.① 15.职守 16.B
【解析】13.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需要对作家作品不断的积累与记忆。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雨果,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字词的理解,需要认真的理解其字词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做出合理的解释。
根据阅读原文“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的意思是人们通过阴惨惨的雾气,可知其中“透过”的“透”是通过的意思。选①。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并理解句子中人物的形象。
根据阅读语段原句“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可知哈尔威船长他随着这艘轮船一起沉入,表现了他的恪尽职守、视死如归和临危不惧的品格。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的理解语段并理解其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话把“哈尔威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形象地描写出船长当时像雕像一样坚定无畏,写出船长誓死与船同在的决心,赞扬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选B。
17. 动作 神态、语言 ② 淡泊名利 18. 反复试验 以身试药 19.B 20.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身上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最打动我。
【解析】17.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服而下”中“吞服”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呦呦以身试药的行为,体现了屠呦呦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甘于奉献的品质。
“淡淡一笑”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屠呦呦面对名利非常的谦虚,体现了屠呦呦谦虚诚恳、淡泊名利的品质。
18.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文章第②段写了屠呦呦反复试验,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可概括小标题为“反复试验”。第③段写了屠呦呦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概括小标题为“以身试药”。
19.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文章题目为“矢志寻蒿人”,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素的人物,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专心研究青蒿素”,与“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相呼应。“矢志寻蒿人”富有文采,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矢志”的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以表决心,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矢志不渝精神品质的赞颂。故ACD正确。
B.有误。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并不是表达不够准确,而是用人物的精神品质来作为标题,更能表现出对“寻蒿人”——屠呦呦的称赞。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屠呦呦矢志不渝的品质。“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中“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反复”“数百次”等词语都体现了屠呦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体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的品质。
21.例文:
令我敬佩的人
在我的心里,铭刻着许多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像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保守秘密的刘胡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然而,最让我敬佩的一个人,却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女清洁工。提起清洁工,你也许会说:“一个扫马路的,有什么可敬佩的 ”朋友,你这就想错了,让我来慢慢告诉你。
每天我背着书包,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在学校外面的公路旁,总能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清洁工。她身穿黄色洁净的工作服,脸上戴着洁白的口罩,双手拿着扫把,低头认真地打扫着每个角落。她的胸前背着一个“小蜜蜂”,“小蜜蜂”里播放着流行歌曲。当她把垃圾扫进粪斗,抬起头,准备倒进身边的小垃圾车时,我看到的脸上满是笑容,嘴里还轻轻地哼着歌儿。不一会儿,宽敞的马路被她扫得干干净净。 她善于教育我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有个同学在她刚刚扫干净的路上随手扔下一个果皮,她立即走到这个同学身边,我以为她会训斥他,然而她却说:“小朋友,你看这个果皮躺在这里是不是会影响环境啊,说不好还会滑倒老人呢。阿姨再扫一遍没有关系,可是你却不该丢掉一个好习惯,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共同爱护公共卫生呀?”这位同学立刻羞得红了脸,赶紧拣起果皮放进垃圾车上,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阿姨,我以后一定不乱扔垃圾了。”阿姨的脸上笑开了花,大声地说:“乖孩子,会该就好。”瞧,阿姨三言两语就让一个小学生改掉了一个坏毛病。
还有一次,放学时,刚下过一场大雨,我们急匆匆地往回赶,街上的水到处都是。在一个下水道旁,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那里使劲的捅下水道,是她——清洁工!她的身上、手上全是泥水,可她一点不在乎,捅啊,捅啊,终于雨水哗哗地往里流了……她抬起胳膊擦脸时,我发现不戴口罩的她原来眉清目秀,很美。
我不知道她叫什么,但我却由衷地敬佩她。因为清洁工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用自己的脏和辛苦换来了城市的干净。清洁工阿姨,你是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详解】本题为话题作文,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他(她)的特点。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他(她)有什么特点,选择你最想介绍的去写。写作时要注意结合选择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作时要做到内容具体,过程详实,突出重点。
写作思路:
开头: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人物,可使用抛砖引玉式的开头,写出×××的人。
中间:交代清楚为什么她(他)是我敬佩的人,详细的介绍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如此敬佩,详细的书写在特定时间、地点中出现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增添内容的饱满性。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并写出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