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1 18: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飞红滴翠记黄山(1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价等第:
一、【学习目标】
1、能抓住景物特点,根据写作角度的变化,有序介绍黄山的景色。
2、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
3、根据介绍,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二、【重点难点】
1、根据文章有关介绍,归纳黄山之美形成的独特原因。 ?
2、根据介绍,展开想像,为黄山奇石命名并从中体会人类的审美力。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 ﹚ 殷勤﹙ ﹚ 鳌鱼 ﹙ ﹚ 仙山琼阁 ﹙ ﹚ 瑰宝﹙ ﹚
阴huì﹙ ﹚ 万hè( ) jué( )起 苍qióng( ) xù( )日
2、认真阅读课文,查阅有关游记散文的知识介绍,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关于黄山
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
到了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地下的黄山胚胎。
距今五六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状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
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自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剔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花岗岩岩体刚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
根据阅读,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黄山的形成吗?
2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你能通过研读课文分析出来并作具体的解说吗?
3、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默读全文,请标出写作角度转换的句子。
4、读16——17节,回答问题。
a: 给17节拟个小标题;
b: 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讲述日出的全过程;
c: 结合文章简析人们对日出感兴趣的原因。
5质疑。
五、【达标巩固】
1.下列各句是分别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它(天都峰)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
②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③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
④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
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A.神态 形态 色彩 观感 B.观感 形态 色彩 神态
C.形态 观感 神态 色彩 D.色彩 神态 形态 观感
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常,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写出了人们 的心情。
3.“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请你分析“兴奋”和“节制”的原因。

4.文段在描写日出时把天与人交织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