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故乡(打包3套)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 故乡(打包3套)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1 18:21:18

文档简介

第5课 故乡(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二、【重点难点】
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有关小说知识: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二)基础知识预习
1、认识作者 :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萧索( )愕( )然 鄙( )夷 嗤( )笑
瑟索(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3、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悲凉: 辗转:
恣睢: 茫远:
萧索: 鄙夷:
四、【合作探究】
1、感知课文: 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1)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请思考: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快速浏览课文, 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开端为第1—5段,
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
五、【达标巩固】
1、给生字词注音并积累下来。
愕( )然 阴晦( ) 瓦楞( ) 秕( )谷 嗤( )笑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惘( )然 黛( )色
2.请你把你认为重点词的及解释写下来。(写4到5个)




3、 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课题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3.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教学难点: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 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 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 、“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
课题 故乡(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3、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品味“变化”——“人”变:
1、闰土
(1) 请学生尽量用原文填空,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了解闰土的变化。
闰 土
少 年
中 年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小银圈,
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
语言
滔滔不绝地说新鲜事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只不怕我”,送贝壳和鸟毛,告诉
许多新奇的事
恭恭敬敬,称呼“我”“老爷”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
寄希望在神灵上
(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 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