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5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50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23: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血色浪漫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一)、统一的背景
一、客观原因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各族人民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4、政治基础:长期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
二、主观原因
1、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4、正确的军事战略——远交近攻的战略和各个击破的策略
归纳:秦统一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的过程
军事层面的统一
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并越族地区
制度层面的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文化的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颁布秦律、修驰道、直道等
秦统一的进程
1、军事上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的过程
秦统一的进程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同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拓展疆域
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秦的统一
秦的大一统:军事层面的统一
秦通过兼并六国,并向北反击匈奴,向南征服越族地区,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史料阅读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的过程
2、制度上的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理由
(1)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2) 政治根源:新兴地主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3) 社会根源:吸取分封制的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4)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政权组织形式),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皇帝制度
特征
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权力不可转移
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特征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维系万世;
皇帝独尊: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
材料二:法令出一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一:“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②特点
b.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c.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郎中令
奉常
廷尉
典客
宗正
少府
太仆
治粟内史
管理军事(虚权)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
大夫


皇帝


行政
军事(虚设)
监察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宫廷警卫
宫门卫戍
宫廷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农赋财政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三公九卿制
御史
大夫


皇帝


行政
军事(虚设)
监察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宫廷警卫
宫门卫戍
宫廷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农赋财政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御史
大夫


皇帝


行政
军事(虚设)
监察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宫廷警卫
宫门卫戍
宫廷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农赋财政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三公九卿制
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③职、权、位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④臣议君决,减少失误。
(5)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1.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互相牵制,防止臣下专权,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上。
2.分工明确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
3.“家天下”
“九卿”中的诸多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特征
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朝建国初的国家治理问题,群臣展开了激烈辩论:
思考: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皇帝嬴政又是怎样的态度?
郡县制
地方制度:郡县制
参考思路:以丞相王绾等人支持实行分封制,理由是新征服的地区,如燕地、齐地、楚地较为偏远,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有效管辖;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理由是周朝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反而导致诸侯之间相互攻击,影响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而实行郡县制则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支持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于是,秦始皇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民众与治安。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1)郡——设郡守负责行政、郡尉负责军务,设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
(3)乡里——基层机构: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
皇帝
丞相
中央任免和考核


郡守
县令



乡长
里正
亭长
管理民众与治安
郡县制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1)郡——设郡守负责行政、郡尉负责军务,设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
(3)乡里——基层机构: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
郡县制
意义
①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③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其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不能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相同点:
(1)不同点:从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基础
传承制度
物质基础
职权
与中央关系
影响
相同点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授土、授民
俸禄
受封者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拥有政、经、军事大权
地方行政权
承认权威,承担义务;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的服从中央
巩固统治。但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维护统治方面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
地方
皇帝
丞相
一、秦的统一
(二)、统一的过程
3、经济、文化上的统一
秦朝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车轨、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车同轨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直道、驰道行万里
咸阳
咸阳
颁布秦律、
编制户籍
迁徙贵族
统一文字
车同轨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直道、驰道行万里
咸阳
咸阳
颁布秦律、
编制户籍
迁徙贵族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2)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习俗;
有利于社会有序管理,有利于政府对民众的管理(也利于确定征税依据)。
(3)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破坏和削弱六国原有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实力,防止其东山再起,巩固了统治。
(4)修建直道与驰道;统一两越,开通灵渠;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
有利于各地经济往来;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
实行这些具体措施的意义?
(1)积极
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生产活动,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
(2)消极
政治:君主个人品质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
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进步。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控制日趋严厉。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秦的灭亡
(一)、秦朝的暴政
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qíng]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暴政与灭亡|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花费巨资,求仙访药
3.兴师动众,巡游封禅 4.征发繁重,不堪言状
5.刑罚严苛,天下愁怨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7.昏庸残忍,严刑峻法
(一)秦朝暴政
(二)二世而亡
①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
②楚汉之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探究:秦朝为何短命而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陈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秦朝对于六国采取攻势,武力统一天下,巩固政权,这是对的;
统一全国后,形势变了,却不改变政策,不施仁义,残酷奴役人民,采取守势,困守关中,最后自取灭亡。”
不在乎人民的幸福,只追求国家的强大
——鲍鹏山:《〈商君书〉:秦王朝专制政治的黑暗心脏》,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秦速亡的原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赵高联合李斯矫诏助秦二世上位。秦二世残忍昏庸,继续实行严刑峻法,人民负担持续加重,
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持续激化。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不久之后即将爆发。
陈胜吴广起义及其之后的反秦战争
BC209,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虽然前后仅6个月,但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吴广以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项羽:巨鹿之战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世代为楚将,封于项,遂以项为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后起义,不断壮大实力,拥立熊心为楚怀王。
项羽战功赫赫,尤其在巨鹿之战中的表现最为人称道。在此战中,他以“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反秦大战的局势,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同时,项羽也凭借此战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在诸侯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刘邦:入关灭秦
刘邦,沛县丰邑人,相传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人。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逃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吴广起义后,聚众两三千人,攻占沛县,自称沛公。后刘邦投奔项梁,成为项梁手下一员大将,并同尊熊心为楚怀王。在项梁麾下,刘邦与秦军作战多次,大都获得胜利。之后,项梁战死,赵王被秦军围困。楚怀王派兵救援,分两路:宋义、项羽所率军队为北路军,救援赵王;刘邦为西路军,直攻关中。在之后的战争中,项羽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毅和强劲的实力牵制并击败秦军主力,而刘邦率领的西路军压力则相对减小。最终,在刘邦的得力指挥之下,秦军节节败退,最终向刘邦投降,统治中国15年的秦王朝至此灭亡。
楚汉战争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有很大的优势,在鸿门相遇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
甚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还假借楚怀王的命令对十八路诸侯进行了分封,占尽优势。但是,为什么最终楚汉战争的胜利者是刘邦呢?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请结合刘邦、项羽入咸阳后的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材料一:(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舆论方面: 项羽杀了当时的义帝怀王,使刘邦师出有名。
楚汉之争不再是之前的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控制权的战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
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
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新世,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