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地下水》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地下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
1.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3.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下水的来源和使用途径。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完成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建立水井模型。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
板书课题:13、地下水
环节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
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泉水、井水)
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预设:
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
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
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
预设:下雨累积形成的;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雨水、湖水等地方流过来的……
过渡:那么井水和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井水的来源。
活动二: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
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
本次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实验现象: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
实验结论: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
活动三:认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教师指导: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
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
可渗透层一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
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
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储存水分,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
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迁移练习: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认识了地下水的成因,大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了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在下图括号里。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介绍一下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活动四、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
预设:
方法一:透水路面
出示透水路面,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认识透水路面的样子。
大家知道透水路面的材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了解透水路面的作用:透水路面能够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
方法二:雨水回灌地下
出示雨水回灌地下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雨水回灌地下的方法。
交流雨水回灌地下的作用:雨水回灌技术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还可以避免暴雨时洪涝灾害的发生。
拓展补充: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补充地下水的方法呢?
预设:
植树造林,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淡化海水,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损失。
教师小结: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100年以上,所以,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活动五:情境练习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正在开展保护地下水的活动,请你来设计铺设一条步行道的方案,要求既方便雨天路人行走,又能够让雨水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大家想想,这条人行道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预设:
方案1:路面可以铺设可渗水的小瓷砖,中间有小孔,方便雨水的渗透到地下。
方案2:在铺路的时候,道路中间可以稍微高一些,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从两侧渗透到地下。
方案3:铺设新型透水路面材料。
方案4:在人行道两边种上花草树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教师小结:大家的设计方案都很棒,都符合这条道路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环节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七、说板书设计
13、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态
地下水的成因
八、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紧 扣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和记录。具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自制视频助教学。"井水探秘"任务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板块化、系统化,不再是零碎的教学片段,而是整体逐步深入。教师提前拍摄了操作视频以辅助学生顺利制作水井模型,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模拟人工降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水的渗透是一个很快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来不及观察,于是教师自制视频,提醒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
二是记录单现思维。观察"井水"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转换的载体,让学生将所看、所想呈现在图纸上。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井水的形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指导梳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三是总结归纳适拓展。经过模拟活动之后,学生意识到井水是降雨落到地面又渗透到地底下,一旦有较大的缺口水就会从地下漫上来形成井水。学生对于"孔隙""裂隙""渗透"这些较专业的科学词汇还不了解,他们只能用"空隙""缝隙"来描述。因为地下水既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拓展一下,这样会比简单地说地下水就储存在缝隙中要更加科学、规范一些。我们不强化概念,只是以一种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词汇来表达科学课堂上的收获。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