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海洋》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海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的中年段要求,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本课的活动围绕"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和"海洋资源"两个主题展开,通过蒸发和淡化两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海水又苦又涩的原因。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第一层∶展开关于海洋和海水的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由描述)。第二层∶做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发现海水中含有大量杂质(建立模型)。第三层∶阅读图片和文字,初步了解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阅读资料,提取信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孰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对海洋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对它进行更多的了解和探索。但孩子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仅局限于海洋是广阔无垠、波涛汹涌等层面,对于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了解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海洋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海洋示意图了解海洋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海洋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海洋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海洋的来源和使用途径。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完成科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建立水井模型。海洋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海洋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星球,他被称为“蓝色的水球”,大家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水球吗?(因为地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其实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海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14课——海洋,了解海洋和海水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14、海洋
环节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交流对海洋和海水的认识
出示世界海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这份示意图中蓝色的部分就是海洋。
教师引导: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海洋的认识。
预设:
海面很宽广,很辽阔,海面上有巨大的波浪;海边,有一种很腥味;海洋里有很多动植物;海水是咸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95米。
上一课我们提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然海水这么多,人类为何不直接饮用海水?
全班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海水是咸的,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微生物,细菌,有机物等等,这些成分大多数对人体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海水中究竟含有哪些东西。
活动二:做海水蒸发实验,比较海水与淡水蒸发后的残留物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所取的淡水和海水的量要一样多,一般为一毫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汤勺中的水烧干之后留下的东西。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
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
过渡:虽然海水不可直接饮用,但是,海水经过淡化之后,就可以饮用了。
活动三: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实验
引导: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该怎样去做呢?又如何进行海水淡化呢?
出示课本上的淡化海水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海水淡化?
全班交流活动所需材料:一个深色的盆子,一块小石头,盐水,保鲜膜,碗等等。
交流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点,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关键是加热,所以要选用深色的盆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同学们需耐心等待,注意观察水在保鲜膜内部凝结的过程。
学生按步骤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教师巡视,相机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完成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并且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
特别说明:因为这个过程有点长,因此只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海水淡化装置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继续回到教室上课,把下面的内容讲完,再回头去看一看,海水淡化的情况。
活动四:认识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离不开海洋,人们把海洋称之为“人类的资源宝库”,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课本上的海洋剖面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说明文字,并根据这段文字说一说,海洋为什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有哪些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哪些生活在浅海?哪些生活在海岸边?又有哪些生活在深海?
教师补充介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教师小结:
同学们,海洋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核动力资源,因此,海洋确实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练习拓展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大概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现在大家知道海洋和湖泊之间的区别了吗?
出示题目:至少写出三条海洋不同于湖泊的地方。
学生练习答题,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海水是咸的,湖泊大多是淡水。
海洋面积很大,湖泊相对较小。
海洋资源相对于湖泊来讲更加丰富。
海洋比湖泊要深的多。
海洋里的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海洋的风浪比湖泊的风浪更大。
海洋有潮涨潮落……
活动五:检查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
引导学生去将外面放置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搬到教室里来,各小组仔细观察,看一看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将海水中的淡水淡化出来。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淡化出来的水。
教师小结,讲一讲淡化海水使用的原理。
环节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学会了淡化海水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搜集海洋动植物信息,从海岸边、海洋里各选出一种,了解它的生存本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第2题。
七、说板书设计
14、海洋
海水与淡水的不同之处: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八、说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学习在脑中建构“海洋面积巨大并含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的知识后,特别加入“还有很多人缺乏饮用水”的新闻报道,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反差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质疑、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会缺水”。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海水”,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之后的学习和探究变成了学生心里自发的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与能力
在本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环节,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数格子法”“涂色法”等来比较。这样的设计存在对学生操作要求高、误差大、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而改进后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爱玩的“拼图游戏”,学生在拼拼剪剪中轻松愉快地建构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的知识。
又如在“蒸发海水和淡水”的实验中,我特别增加了在金属勺上罩玻璃烧杯和品尝烧杯中水的环节,这样的改变,使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与下一环节的“设计海水淡化装置”内容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设计搭建了思维的支架。
改进和创新后的实验设计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在教学本课前,我特地整理了部分海洋资源的资料,制作出了一份图文结合、充满趣味的“海洋资源资料单”供学生在课上阅读,并设计了让学生扮演讲解员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介绍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了海洋资源的丰富多彩;通过当讲解员,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提炼信息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落实立德树人,实践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本课之前,教师搜集了由于人类的行为导致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物生命安全被威胁的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谈感受和想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树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