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①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B②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B③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理解作者借常春藤所抒发的情感。
②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铮铮傲骨,坚贞不屈的炽热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我山河的气节。
【教学重点】:
①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②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①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②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研读课文
第一块:与陆蠡相识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第二块:走近那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块:评论那抹绿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第四块:拓展“那抹绿”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 凯勒、保尔 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 凯勒、保尔 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块:抒写“那抹绿”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分层效果检测题】
[必做题 A] .语言积累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涸辙gù 淅沥xi 揠苗助长yà
b攀缘fān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è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蕈xùn菌 囚系jì 永不屈服yǒng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b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c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d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3.语意连贯恰当的一组是( )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它是生命,它是希望,这是慰安,它是快乐。
3,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a1243 b1234
c3412 d4312
4.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 选做题B] 1)本文的“文眼”是:
2)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上的好处的揣摩,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踞”,用比拟的手法将亭子写活了,突出了亭子的高居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
b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浮”与“苍鹰展着翼翅”搭配,不及“飞翔”好。
c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拥”字是以拟人的手法写三面有山,形象生动。
d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一词是拟人写法,将“我”急于要领略梅雨潭的绿的急切心情形象的表达出来了。
3)对下列语段中的几个句子加以分析,说一说它们的修辞效果。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1)“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3)“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4)“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谈了。我又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你认为上面一段话,在上下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提高题C] 春之怀谷
张晓谷
春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便从云端到山麓,从山麓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一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手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觉到的水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来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起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的春天。
1.简答
a) 第一自然段中“一首澌澌然”指的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中“一株柳的分号“指的是什么?
2.根据文章的主旨,理解文句的意义及技巧。
1)第三自然段“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3.理解下列两处写法的表达作用。
1)第四自然段连用三个“在……之前”,这样写在表达上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文章前后反复写到“春天曾经是这样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 )( )
a 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b 本文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春景写得美不胜收,映衬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c 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对春天深深的怀念”。
d 本文是对美丽宜人、生机勃勃的春景形象细腻的写实。
e 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像和怀念、向往,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f 本文辩证地写出了春的美丽生机和春的娇气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