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一个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制造强国,无论是“日本制造”还是“德国制造”,其强大莫不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真正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谦虚进取、克己奉公、忍耐执着、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曾有过诸多精微的阐释,如《诗经》所描述的工匠在制作玉器、象牙、骨器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仔细、认真与执着;墨家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如《考工记》所倡导的“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臻达极致”的技术追求;等等。然而,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技术甚至发展为压制、支配与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部力量,等等。虽然不能说工匠精神消失了,但在机器化和标准化社会生产条件下,它确实被削弱和忽略了。
工匠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倡导,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社会的急功近利思想,使能静下来精心研发、打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重道轻器”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体力劳动仍然存在着被贬抑的现象,劳动者缺乏发言权、缺乏工作尊严……在如此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要让工匠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全社会应形成一种“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劳动者摒弃功利主义意识。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国家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
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做人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
进一步讲,重视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职业技能,更是为了使劳动者成为具有真正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体。因而,工匠精神指向一种自觉能动、自由自主、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为此,我们不仅应打破那种将人作为手段的“异化”工作模式,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享受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正是创造活动,使劳动者在劳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感觉到个人的乐趣。”追求独立人格、尊严和个体价值,在当今工匠精神的塑造中,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诉求。
(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精神不仅可以让国家的制造业变得强大,也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
B.我国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工匠精神,有很多文献资料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且精微的阐释。
C.我国当下正倡导工匠精神,但面临的一些挑战,这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仅仅依靠一些个体坚守工匠精神是不够的。
D.工匠精神包含了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人们通过一切劳动都可享受到生活的愉悦与满足,感受到乐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的中心论点。
B.文章在论证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的过程中提及了当下教育界的不良现状,有现实指向性。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围绕历史上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工匠精神当下面临的挑战和重塑等方面展开。
D.文中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其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论证了创造活动对劳动者的作用,增强了说理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大工业时代,和西方国家没有受到影响不一样,我国传统工匠受到了巨大冲击,工匠精神也被削弱和忽略。
B.全社会形成对“职业无贵贱”的认同和共识以及塑造出尊重劳动、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有益于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C.国民素质是否提高和国民教育有无改善对塑造工匠精神关系重大,但民众素质的提高则完全取决于高水平的教育。
D.有了宣传教育、市场引导,国家再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就一定能塑造出工匠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著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1967年初,确定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这颗卫星被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太空,发射成功。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习近平指出,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自2016年起,国家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近日,孙家栋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摘编自《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材料三: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于2016年8月启动,共收到工程名称35912个,工程图形标识7439个。经专家评审筛选,“天问”排名第一,得票31.7万余张。据悉,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宇宙自然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这个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
火星探测的图形标识同样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标识呈“揽星九天”图形,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了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着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此次标识设计以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统一命名并设计标识。根据不同行星探测任务,标识下方的“Mars”(火星)标志以行星英文名称进行替代。
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专家表示,这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火星探索的起步,代表了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抗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天问一号”离火星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20年4月25日)
4.下列对“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这很快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们的支持。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比其他各国的卫星都要先进一步,主要表现是发射了一个连续信号。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于4月24日,后来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参与任务的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已成功发射了遥感卫星、静止通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等一系列各型卫星,这表明中国已走出一条独特的卫星发展之路。
B.火星探测的图形标识呈“揽星九天”图形,此次标识设计以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统一命名并设计标识。
C.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火星探测图形标识“揽星九天”都通过征集和网络投票而命名,它们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2020年将实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里程碑工程,但也只是我国规划中的行星探测重大工程整体中的一部分。
6.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开展火星探测具备哪些有利条件。(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后父的老
刘亮程
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老。
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可是,我们没有让马车把他接回村里。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后父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17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回老家时看到叔叔和其父到年老时都白了头,一脸皱纹,像“兄弟”一样,这样的父子关系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父子关系。
B.很多人家在老人健在时就备好寿材,而直到后父去世时,我也没有给他备寿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渲染了后父去世时的凄凉。
C.村里人将提前备好的“老房”摆在院子里,老人也会试躺,可见村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比较重视“老”,对于谈“老”并不排斥。
D.文章写奶奶、父母、后父的“老”,以及老家备老房的习俗,意在告诉读者“老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应该提前准备并欣然接受”。
8.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后父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 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的“愚”意思不相同。
C.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D.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D.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二十四)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③ !
【注】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③跖:春秋时期率盗匪数千人的大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亭午时分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B.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C.“鼻息干虹霓”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D.前四句写的是宦官,其中前两句属正面描写;五至七句从服饰和神态两个方面写斗鸡者,属侧面描写。
15.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或者朝见天子,他说“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告诉秦伯:“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4)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灭原因的句子是“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5)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抒发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 。
(6)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 的话题。还有媒体日前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这些信息的确令人 。
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木已成舟,所以有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后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还要保持心情愉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据近期一项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
改为:
。
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后来 ——起来了。他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一一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地铁以在地下运行为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 ① 。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 准点率高,票价实惠,既 ② ,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 ③ 。
21.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地铁以在地下运行为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高2022级5月考参考答案:
1.选D “任何类型的劳动”曲解文意,应为“创造性地劳动”。 (3分)
2.选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应是“总分”结构,文章结尾并未总结。(3分)
3.选B 【解析】A.“和西方国家没有受到影响不一样”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自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中国传统分散化的手工生产方式迅速衰落,传统工匠日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成为机器的附庸……”,并未说到“西方国家”的情况。C.“但民众素质的提高则完全取决于高水平的教育”表述绝对化﹐原文只是说“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 D.“就一定能”说法太绝对,可改成“就有可能”。(3分)
4.选B 【解析】“比其他各国的卫星都要先进一些”应为“比其他各国的第一颗卫星都要先进一些”。(3分)
5.选C “它们都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错误,由原文“‘天问’这个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可知,只是提到“天问”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未提及“揽星九天”。 (3分)
6.①政策规划上,有党和国家的科学规划,特别是一代代领导人的坚定支持。②工程技术上,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世界水平,具备进行深空探索的坚实技术基础。③文化传统上,对宇宙自然的探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被一代代继承、发扬。④科技人才上,50多年航天历程中,我国培养了一代代胸怀建设航天强国梦想的航天科技人才。⑤群众基础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图形标识征集活动得到广泛支持,彰显了中国人民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热情。(任答三点即可,6分)
7.选C 【解析】A项,“理想中的父子关系”属于无中生有,结合前一节中“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可知,作者引用他的叔叔与其父亲的事情,是想表达“老”不容易;B项,“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前后不构成对比,并且“后父死时凄凉”无中生有。D项,“意在告诉读者‘老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应该提前准备欣然接受'”错误,文章开头写奶奶、父母、后父的“老”意在告诉读者“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3分)
8.①感激之情。后父让我感觉到有庇护,将我们兄弟几个抚养成人。②愧疚之情。未能及时给后父准备好寿材,让他安心变老,也没有为他送终。③怀念之情。回忆与后父生活的过往,表达对后父的追忆和思念。 (6分)
9.主旨句: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2分)
10.选D 句意:如今我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现在如果我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我。
【解析】“国人未知”,“国人”是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 AB;“君岂怨之乎”为主谓结构,“君”是主语,“君”后不能断开,排除 C。 (3分)
11.选C 【解析】 A. “孤”,都指死去父亲的孩子。句意: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自幼就是孤儿。B. “愚”,前者表示自称的谦辞。句意:因此我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心意。//后者指“愚蠢的人”“愚蠢”。C. “卒”,最终,终究。句意: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终究没有增减。 D.求取//通“邀”,邀请。句意:仁德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求得好名声。//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3分)
12.选C【解析】C.“诚心向他承认错误”错误。从燕王喜怪罪乐间没有帮他掩盖错误,认为他不是仁厚之人可以看出,燕王喜并不是诚心向乐间认错。 (3分)
13.(1)(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 (5分)
(2)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 (5分)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乐间)对曰”,省略句;“赵,四达之国也”,判断句;“习”,善于,熟悉;“兵”,作战;“不可与(之)战”,省略句。(省略句1分,判断句1分,习1分、兵1分。大意1分。)
(2)“修功”,建立功业;“揣”,掌握;“唯”,希望;“图”,考虑。(每个词1分,大意1分。)
14.选D【解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说反了。 (3分)
15.①表达对社会上不辨善恶贤愚、小人当道、无德无能之徒飞黄腾达的黑暗现实的痛恨。②表达对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贪图玩乐的批判。③表明自己不苟流俗、不慕富贵、清峻高拔的节操。(6分)
16.(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越国以鄙远; (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弊在赂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 (12分)
17. 参考答案:谈虎色变 唏嘘不已 对症下药 (4分)
18.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
19.选B 【解析】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话题转换;B项,表示解释说明;C项,表示插说;D项,表示总结。 (3分)
20.答案:①可以节省地面空间;②(既)快捷又经济;③地铁是最佳交通工具(或地铁出行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意思对即可,每空两分。 (6分)
21.选A.【解析】A. 比喻; B. 对偶;C.借代,用“帆”代指船;D.拟人。 (3分)
22.写作。(60分)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人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乘机进攻赵国。”燕王喜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贤卿以为乘机进攻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它的百姓都善于(熟悉)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喜说:“我用两倍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又说:“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喜很生气。身边的大臣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燕王喜)很快就发兵六十万攻赵,派栗腹率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率二十万军队攻打代郡。赵国派廉颇率八万军队在部邑迎去栗腹,派乐乘率五万军队在代郡迎击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向乐间谢罪,说:“我无才,没有依从您的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那么我的无能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我希望贤卿继续回来效命,但您却不肯听从,因此我派使者向您陈述一下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同先王的关系是世人所知的。我希望如果我有过错时,您能帮助掩盖,不料您却张扬我的罪过;我希望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料您却明着抛弃燕国。况且我的罪过,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天下没有没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我有罪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心吧。俗话说:‘忠厚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让自己获益,仁德的人不靠伤害别人来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过失的,是忠厚者的行为;挽救别人过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上有人能掩饰我的过错,纠正我的错误,这不是您心里所希望的吗?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在故国被罢黜。’柳下惠不因多次被罢黜而自己束缚自己,所以人们不会忘怀他以前的功绩;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都没有非议他的。如今我的罪过,国人并不知晓,而议论我的人却遍及天下。现在如果我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我。我考虑您的想法是,暗藏报复的心理,以促成我的过失,不顾及先王的恩德,张扬我的丑事,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一切)全在您的掌握之中,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我的愚见,恭敬地以书信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喜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