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单元检测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一化学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已知在一定温度下,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Cl2 +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100mL浓度为10.00mol/L的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全反应,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n(Na+):n(Cl﹣)可能为9:7
B.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5mol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则0.5<n<2/3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1:2
2.VmL溶液中含有mg,取V/4 mL该溶液用水稀释至4VmL,则物质的量浓度为
A.mol/L B.mol/L C.mol/L D.mol/L
3.在氯水中存在许多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的实验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
C.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的存在
D.加入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溶液中有分子的存在
4.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A.鉴别纯碱与小苏打 B.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D.探究钠与Cl2反应
5.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Na投入到溶液中
②过量溶液和溶液混合
③少量投入过量溶液中
④向溶液中通入过量
⑤少量固体加入到溶液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6.关于0.1 mol·L-1 HNO3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1 L该溶液中含有HNO3的质量为6.3 g
B.0.5 L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C.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D.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L后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7.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且可行的是
A.Na的金属性强,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B.、溶液显碱性,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
C.中含有氧分子,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D.NaOH具有强碱性,可用作干燥剂
8.利用图中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甲所示装置检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B.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C.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取漂白粉
D.用图丁所示装置检验氨气的水溶性
9.二氧化氯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可用氯酸钠和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制备:(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转移1mol电子,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
B.是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
C.是还原产物
D.产物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10.已知KMnO4与浓HCl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若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试验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不考虑①单元装置)
A.只有④处 B.只有②处 C.只有②和③处 D.②③④处
11.已知:将通入适量KOH溶液,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且产物的成分与温度高低有关。当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
B.改变温度,产物中的最大理论产量为
C.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的范围是
D.某温度下,反应后,则溶液中
12.侯氏制碱法制取的原理为。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少量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乙的试剂为饱和溶液,可除去中的少量HCl
C.丙中用冷水浴冷却有利于析出固体
D.进一步制取的操作是:取丙中的沉淀在蒸发皿中灼烧
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③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④氢原子的摩尔质量是1 g;
⑤HCl的摩尔质量等于1 mol HCl分子的质量;
⑥1 mol CO2中含有1 mol碳和2 mol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全部
14.向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中的恰好完全沉淀,再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使氨气完全逸出,收集到,则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
A. B. C. D.
15.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0.1mol氧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
B.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3
C.0.1molFeCl3加入沸水中完全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为0.1
D.常温常压下,22g由N2O与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
二、实验题
16.某小组同学利用一定浓度的HCl溶液和MnO2制备Cl2,并进行有关实验。
Ⅰ.为了防止制备的Cl2逸散,该小组同学设计装置Ⅰ、Ⅱ、Ⅲ。
试回答:
(1)发生装置选择_______(填“图甲”、“图乙”或“图丙”)。
(2)①若用所选的发生装置和装置Ⅰ制取氯气,b瓶加入的液体一般为_______。反应开始后,关闭活塞K时,发现c中液面上升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检查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
②装置Ⅰ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_______。
③欲用装置Ⅱ(或装置Ⅲ)代替装置Ⅰ中的b~c部分(试剂相同),装置Ⅱ_______(填“是”或“否”)可行,理由是_______。装置Ⅲ_______(填“是”或“否”)可行,理由是_______。
Ⅱ.在实验室里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酸钾、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的试管里盛有15 mL 30% KOH溶液,置于水浴中;②的试管里盛有15 mL 8% NaOH溶液,置于冰水浴中;③的试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试液;④为尾气吸收装置。
(3)比较制取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条件,二者的差异是①_______;②_______。
(4)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①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图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填写编号字母);从①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填写操作名称)。
(5)根据③的试管里试液的颜色变化可否证明氯气的强氧化性_______。为什么?_______。
17.化学活动课上,三组学生分别用图示甲、乙两装置,探究“NaHCO3和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按表中的试剂用量,在相同条件下,将两个气球中的固体粉末同时倒入试管中(装置的气密性已检查)。
请回答:
(1)各组反应开始时,________装置中的气球体积先变大,该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试管中不再有气体生成时,三组实验出现不同现象,填写下表的空格。
试剂用量 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第①组 042g NaHCO3 053g Na2CO3 10mL 4mol/L盐酸 甲中气球与乙中气球的体积相等 甲、乙盐酸均过量 n(NaHCO3)=n(Na2CO3) V甲(CO2)=V乙(CO2)
第②组 03g NaHCO3 03g Na2CO3 10mL 4mol/L盐酸 甲中气球比乙中气球的体积大 _______
第③组 1.0g NaHCO3 1.0g Na2CO3 10mL 1mol/L盐酸 甲中气球比乙中气球的体积大 _______
片刻后,乙中气球又缩小,甲中气球的体积基本不变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
18.高锰酸钾溶液常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与定量分析。
(1)实验室里欲用KMnO4固体来配制250.00 mL 0.1000 mol L-1的KMnO4酸性溶液。
①需用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_____。
②下列关于“容量瓶及其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_____(填序号)。
A.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B.能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C.可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D.能用作溶解固体、稀释浓溶液的容器
③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偏高的是______(填序号)。
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未洗涤溶解后的烧杯和玻璃棒
C.颠倒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没有加水补到刻度线
(2)用上述酸性KMnO4溶液来测定FeSO4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原理如下:FeSO4 + KMnO4 + H2SO4 — K2SO4 + MnSO4 + Fe2(SO4)3 + H2O (未配平),实验时应测定的数据有:量取FeSO4溶液的体积和_____。
(3)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根据这一原理,常用高锰酸钾测定蔬菜或水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上述实验原理体现了维生素C具有_____(填氧化性、还原性)。
三、工业流程题
19.钠及其化合物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Ⅰ.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生产金属钠:。已知物质A、B、C、D、E、F、G有如图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已省略):
(1)写出上述转化关系中对应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E_______。
(2)写出物质A、B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②的实验现象:_______。
(3)写出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⑦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若把物质A投入到D的水溶液中,该过程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若为分步反应则分步写离子方程式)_______
Ⅱ.部分碳酸盐是家庭常用食品膨松剂,例如蒸馒头过程中,面团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时产生气体,从而变得疏松,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机弱酸,这时需要加入纯碱调节酸性。
(5)下列关于纯碱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
A.受热易分解 B.水溶液显碱性 C.属于碱 D.可与酸反应
(6)探究用调节面团酸度,而不用的原因。取质量均为1g的与分别与足量酸反应生成时,消耗的量更多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7)如果面团发酵得不好,气孔少且略有酸味,可改用替代纯碱。此时的作用有(请用化学方程式结合文字表述)_______。
20.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对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制碱法的主要过程如图所示(部分物质已略去)
(1)①~③所涉及的操作方法中,包含过滤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根据上图,写出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煅烧固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可循环使用
b.副产物可用作肥料
c.溶液B中一定含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Cl2+2NaOH=NaCl+NaClO+ H2O,则n(Na+):n(Cl﹣)=2:1;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3Cl2+6NaOH5NaCl+ NaClO3+3H2O,则: n(Na+):n(Cl﹣)=6:5,9:7介于两者之间,所以n(Na+):n(Cl﹣)可能为 9:7,故A 正确;
B.NaCl、NaClO、NaClO3中 Na和 Cl的个数均相等,所以和 1mol NaOH 参加反应的氯气为 0.5mol,故B正确;
C.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Cl2+2NaOH=NaCl+NaClO+ H2O,1mol NaOH 参加反应,转移0.5mol电子 ;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3Cl2+6NaOH5NaC+NaClO3+3H2O,6molNaOH参加反应,转移 5mol 电子,则 1molNaOH 参加反应,转移 mol电子,所以 0.5D.若n(NaCl):n(NaClO):n(NaClO3)=11:1:2,假设NaCl为 11mol,则NaClO为 1mol,NaClO3为 2mol,NaCl、NaClO、NaClO3中的氯原子全部来自反应物Cl2,生成NaCl 11mol,得到11mol电子,生成NaClO 1mol,失去1mol电子,生成 NaClO32mol,失去10mol电子,得失电子数相等,符合电子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A
【详解】VmLAl2(SO4)3溶液中含有Al3+mg,则的物质的量为mol,取mL该溶液稀释至4VmL,则的物质的量为mo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mol÷(4V×10-3)L=,故答案选A。
3.B
【详解】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A错误;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溶液中有的存在,B正确;
C.应先加入硝酸酸化,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的存在,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C错误;
D.氯气为黄绿色,加入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只能说明溶液中有分子的存在,D错误;
故选B。
4.A
【详解】A.加热固体,为了防止生成的水倒流,试管应该倾斜向下,装置设置不合理,选项A错误;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棉花着火,说明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所以证明放出大量的热,选项B正确;
C.将NaOH溶液滴入瓶中,Cl2和NaOH溶液反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的体积会变大,装置设置合理,选项C正确;
D.加热装置并通入Cl2可以观察到N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和光亮的黄色火焰,装置可用于探究Na和Cl2的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5.C
【详解】①金属Na投入到溶液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等,NaOH再与FeCl3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②过量溶液和溶液混合,生成BaSO4白色沉淀,起初生成的Al(OH)3沉淀后来全部溶解;
③少量投入过量溶液中,生成CaCO3白色沉淀、碳酸钠等;
④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生成Al(OH)3白色沉淀和氯化铵;
⑤少量固体加入到溶液,Na2O2先与水反应生成O2等,O2将Na2S氧化生成淡黄色S沉淀等;
综合以上分析,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A.1L该HNO3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n=cV=0.1mol/L×1L=0.1mol,则其中含有溶质的质量m=0.1mol×63g/mol=6.3g,A项正确;
B.硝酸为一元强酸,则0.5 L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B项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的浓度与其取出的体积大小无关,所以从1L该溶液中取出100mL,则取出的溶液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1mol/L,C项错误;
D.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稀释后溶液的浓度c==0.01mol/L,D项正确;
答案选C。
7.B
【详解】A.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不能置换制取金属 铜,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的溶液均显碱性,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还可利用NaHCO3的弱碱性治疗胃酸过多,故B正确;
C.自身并不含有氧分子,过氧化钠能与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反应生成氧气,常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故C错误;
D.固体NaOH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D错误;
答案选B。
8.B
【详解】A.钠与水反应产生热量导致大试管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使U型管中液柱左端下降,A项正确;
B.NH3为碱性气体可以选择碱石灰干燥,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采用向下排空,B项错误;
C.漂白粉为CaCl2和Ca(ClO)2,选用浓度大的石灰乳制备,C项正确;
D.氨气溶于水后圆底烧瓶中气压降低气球膨胀,D项正确;
故选B。
9.A
【分析】由未配平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氯酸钠是反应的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二氧化氯是还原产物,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过氧化氢是反应的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气是氧化产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H2O2+H2SO4═2ClO2↑+O2↑+Na2SO4+2H2O,反应中生成1mol氧气转移2mol电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中生成1mol氧气转移2mol电子,则标准状况下,每转移1mol电子,生成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1mol××22.4L/mol=11.2L,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过氧化氢是反应的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二氧化氯是反应的还原产物,氧气是氧化产物,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H2O2+H2SO4═2ClO2↑+O2↑+Na2SO4+2H2O,反应中二氧化氯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A。
10.D
【分析】实验室可使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2KMnO4+16HCl(浓)=2KCl+5Cl2↑+2MnCl2+8H2O,生成的Cl2中含有HCl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可得到纯净的Cl2。
【详解】根据分析,①处可以制氯气,①正确;
②处氢氧化钠溶液会把氯气和氯化氢都吸收了,应使用饱和食盐水,②错误;
③处的导管应长进短出,③错误;
④处的试管是封闭的,通入气体因压强增大会导致爆炸,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④错误,故选D。
11.C
【分析】由钾原子个数守恒可知,氯化钾、次氯酸钾、氯酸钾的总物质的量为amol,由氯原子个数守恒可知,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5amol,若氧化产物只有次氯酸钾,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和原子个数守恒可知,氯化钾和次氯酸钾的物质的量都为0.5amol,若氧化产物只有氯酸钾,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和原子个数守恒可知,氯化钾和氯酸钾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5amol,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若氧化产物只有氯酸钾,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若氧化产物只有次氯酸钾,氯化钾的物质的量为0.5amol,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5amol,若氧化产物只有氯酸钾,氯化钾的物质的量为,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的范围是,故C错误;
D.设反应后次氯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amol、氯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bmol,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和反应后可得:6a=a+5b,解得a=b,则溶液中,故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盐酸与CaCO3反应产生CO2,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HCl杂质后通入装置丙,与吸收足量NH3的饱和食盐水发生反应,得到NaHCO3沉淀。
【详解】A.甲中CaCO3是难溶物,不拆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由于CO2与Na2CO3溶液能反应,乙的试剂为饱和溶液,目的是除去中的少量HCl,B错误;
C.丙体系中,NaH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减低大幅下降,用冷水浴冷却有利于析出固体,C正确;
D.进一步制取的操作是:过滤取得丙中的沉淀,在坩埚中灼烧,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①摩尔不是物理量,是物质的量的单位,错误;②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结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错误;③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mol-1,错误;④H的摩尔质量为1 g·mol-1,错误;⑤摩尔质量与质量单位不同,错误;⑥1 mol碳和2 mol氧均未指明粒子种类,错误。
故答案选D。
14.A
【详解】向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中的恰好完全沉淀,则原溶液中有bmol,再加入足量强碱并加热使氨气完全逸出,收集到,说明原溶液中有cmol,根据电荷守恒,的物质的量为(2b-c)mol,原溶液中则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故选A。
15.D
【详解】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氧元素的价态由-1价变为0价,一半降为-2价,故当生成0.1mol氧气时转移0.2mol电子即0.2个,选项A错误;
B.由于标准状况下H2O不是气态,且此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也不是22.4L/mol,故无法计算常温常压下22.4L水中所含的原子数目,选项B错误;
C.由于(胶体)+3H+水解为可逆反应,且生成的胶体粒子为很多粒子的集合体,故0.1molFeCl3加入沸水中完全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小于0.1,选项C错误;
D.已知N2O和CO2的摩尔质量均为44g/mol,故常温常压下,22g由N2O与CO2组成的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5mol,都是三原子分子,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6.(1)图丙
(2) 饱和食盐水 装需漏气 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 (涂肥皂水等合理方法均可) 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生成,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 是 装置Ⅱ的原理与装置Ⅰ相同 否 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易发生危险
(3) 制取温度不同 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4) M 过滤
(5) 不可 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2
【分析】利用一定浓度的HCl溶液和MnO2制备Cl2,需要加热,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需要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依据Cl2的性质和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1)
反应需要加热,图丙装置中恒压分液漏斗能使液体顺利滴下,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图丙。
(2)
①若用所选的发生装置和装置Ⅰ制取氯气,为了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b瓶加入的液体一般为饱和食盐水。反应开始后,关闭活塞K时,发现c中液面上升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装需漏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则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简单方法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
②由于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生成,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所以装置Ⅰ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
③由于装置Ⅱ的原理与装置Ⅰ相同,所以装置Ⅱ可行。由于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易发生危险,所以装置Ⅲ不可行。
(3)
根据反应装置可判断反应的温度和碱液的浓度不同,所以二者的差异是制取温度不同以及制取时碱的浓度也不同;
(4)
反应完毕经冷却后,①的试管中有大量晶体析出,这说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则图中符合该晶体溶解度曲线的是M;从①的试管中分离出该晶体的方法是过滤。
(5)
由于石蕊溶液褪色的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而不是Cl2的,所以根据③的试管里试液的颜色变化不能证明氯气的强氧化性。
17. 甲 +H+=H2O+CO2 甲、乙盐酸均过量;n(NaHCO3)>n(Na2CO3);V甲(CO2)>V乙(CO2) 甲、乙盐酸均不足;所需盐酸n(NaHCO3)V乙(CO2) +H2O+CO2=2
【详解】(1)Na2CO3和HCl的反应实际上分为两步,第一步是Na2CO3和HCl反应生成NaHCO3,第二步是NaHCO3和HCl反应,故NaHCO3和HCl反应的更快,即甲装置中的气球体积先变大,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第①组中,n(HCl)=0.01L4mol/L=0.04mol,n(NaHCO3)==0.005mol,n(Na2CO3)==0.005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计算可知:甲、乙盐酸均过量,由于n(NaHCO3)=n(Na2CO3)=0.005mol,所以n甲(CO2)=n乙(CO2),即V甲(CO2)=V乙(CO2);
对比第①组数据知:第②组中盐酸一定过量,且n(NaHCO3)==0.0036 mol,n(Na2CO3)==0.0028mol,则n(NaHCO3)>n(Na2CO3),故n甲(CO2)>n乙(CO2),即V甲(CO2)>V乙(CO2);
第③组中,n(NaHCO3)==0.012mol,n(Na2CO3)==0.0094mol,n(HCl)= 0.01L1mol/L=0.01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Na2CO3+2HCl=2NaCl+CO2↑+H2O计算可知:甲、乙的盐酸均不足,且消耗的n(Na2CO3)>n(NaHCO3),故n甲(CO2)>n乙(CO2),即V甲(CO2)>V乙(CO2);在乙装置中,反应后,溶液中有剩余的Na2CO3,则生成的CO2会和Na2CO3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8. 250ml容量瓶 AB A 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还原性
【详解】(1) ①根据配制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250m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
②A.容量瓶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故A正确;
B.容量瓶可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故B正确;
C.容量瓶不可用来长期贮存溶液,故C错误;
D.容量瓶不能用作溶解固体、稀释浓溶液的容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③A.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溶液体积偏小,故浓度偏高,故A符合题意;
B.未洗涤溶解后的烧杯和玻璃棒,溶质会损失一部分,浓度偏低,故B不符合题意;
C.颠倒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是正常的,没有加水补到刻度线是正确的,浓度物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 在反应中,Fe2+做还原剂,被氧化为+3价,1molFe2+失1mol电子;MnO4-做氧化剂,锰元素被还原为+2价,1molMnO4-得5mol电子,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来配平可有:10FeSO4+2KMnO4+8H2SO4=K2SO4+2 MnSO4+5Fe2(SO4)3+8H2O,根据反应可知,用上述0.10000mol/L的酸性KMnO4溶液来测定FeSO4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关系式为:c(Fe2+) v(Fe2+)=5c() v(),可知要想求出c(Fe2+),只需知道量取的FeSO4溶液的体积和测出消耗掉的KMnO4溶液的体积即可带入式子计算出c(Fe2+),故答案为:消耗掉的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3) 由题意知,高锰酸钾是氧化剂,维生素C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答案为:还原性。
19. FeCl3 NaHCO3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BD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面团疏松,和乳酸等有机酸反应,减少酸味
【分析】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生成钠和氯气,而B能与Fe反应生成D,A与水反应生成C,C与D由生成NaCl,则A为Na,B为Cl2,C为NaOH、D为FeCl3,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与G生成E,E加热分解生成F,而氢氧化钠与过量的G反应生成E、与少量的G反应生成F,可知饱和食盐水通入氨气、G的反应为侯德榜制碱法原理,故G为CO2,则E为NaHCO3、F为Na2CO3。
【详解】(1)根据分析D FeCl3,为E为NaHCO3、F为Na2CO3;
(2)物质Na、Cl2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②的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⑦的离子方程式为;
(4) 若把物质A投入到D的水溶液中,该过程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5)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A项错误;
B、碳酸钠为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水溶液显碱性,B项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C项错误;
D、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项正确;
选BD;
(6)根据、可知,质量均为1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消耗的氢离子分别为、,则消耗氢离子物质的量更多的是碳酸钠;
(7)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面团疏松,和乳酸等有机酸反应,减少酸味。
20. ① ③ a b c
【分析】根据图示过程分析可知,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CO2气体,发生反应:NaCl+NH3+CO2+H2O=NaHCO3↓+NH4Cl,将NaHCO3过滤出来,加热发生分解反应,得到纯碱Na2CO3,滤液中加入NaCl固体,会析出NH4Cl晶体;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①~③所涉及的操作方法中,包含过滤的是①和③;
(2)过程①为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再通入CO2气体,发生反应生成NaHCO3和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3)NaHCO3受热分解产生Na2CO3、H2O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开始通入二氧化碳反应,最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的CO2可循环使用,a正确;
b.副产物NH4Cl是氮肥,可用作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b正确;
c.溶液B中主要是氯化钠、氯化铵饱和溶液,一定含有Na+、、Cl-,c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b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