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一化学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来标记,发现的一种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来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AIDS)。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的同素异形体
D.与互为同位素
2.三种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表示质子, 表示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是同种原子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3.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是
A.、、、Ar B.、、、
C.、、、Ar D.、、、
4.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芯片的硅元素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
A.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B.原子个数是14
C.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 D.质量数是28.09
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是S B.属于短周期元素
C.氧化性比氯的强 D.最高正化合价是+6价
6.下列事实一定能说明X、Y两种元素属于同一主族的是
A.电子层数:X<Y B.均有+3价
C.最外层电子数均为5 D.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
7.下列关于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周期表包含元素最多的族是第VIII族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IA族元素与VIA族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不只一种
D.用中文“镆”命名的第11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第14列
8.如图为某国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八角形元素周期表,八角形的每个顶角对应一种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虚线八角形所标元素属于我们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B.图中虚线箭头所经过的元素按箭头,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
C.图中①代表的元素单质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不发生化学反应
D.此八角形元素周期表中所表示的所有元素中没有副族元素
9.科学家以钙离子撞击锎(Cf)靶,产生了一种超重元素—(Og),其反应可表示为: Cf+Ca→Og+3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a与Ca互为同素异形体 B.n与H互为同位素
C.Ca的结构示意图为 D.Cf原子核内有249个中子
10.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错误的是
A.Cl-的结构示意图:
B.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S2-的结构示意图:
D.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11.38Sr(锶)的87Sr、86Sr稳定同位素在同一地域土壤中87Sr/86Sr值不变。土壤生物中87Sr/86Sr值与土壤中87Sr/86Sr值有效相关。测定土壤生物中87Sr/86Sr值可进行产地溯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87Sr和86Sr互为同位素
B.87Sr和86Sr含有的中子数分别为49和48
C.同一地域产出的同种土壤生物中87Sr/86Sr值相同
D.87Sr和86Sr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12.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
A.与 B.与 C.与 D.金刚石与石墨
13.最近,我国某物理研究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研制出由18O所构成的单质气体。18O是一种稳定的同位素,称为重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的物质的量是
B.0.1molH218O中所含的中子数约为
C.的体积约为
D.18O2的摩尔质量为
二、多选题
14.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和都含有83个中子
B.和属于同一种元素
C.和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和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
15.德国科学家实现了铷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将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带来重大突破。已知铷是37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85,关于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
B.单质具有很强氧化性
C.Rb2O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D.RbOH的碱性比同浓度的NaOH弱
三、实验题
16.一位同学设计了一套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固体制取少量氯气并能比较氯气与碘单质氧化性强弱的微型装置,如图所示。
(1)下列溶液中,能吸收氯气的是______。
A.饱和食盐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OH溶液 D.浓硫酸
(2)能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3)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原因:__________。
17.为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实验1对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选填a、b、c、d中一种,下同);实验3对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2)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_______。
18.某同学为验证同主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进行如下实验:
Ⅰ.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充分反应后,加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Ⅱ.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充分反应后,加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Ⅲ.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滴加几滴溴水。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的现象_______。
(2)根据Ⅰ、Ⅱ、Ⅲ的实验现象可得实验结论为_______,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其原因:_______。
(3)实验Ⅰ、Ⅱ得到的层中含有卤素单质,可用浓溶液反萃取分离回收。以下是反萃取回收的操作过程:
①向装有的溶液的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入少量浓溶液;
②振荡至溶液的_______色消失,振荡过程中仪器内压强会增大,需要打开_______(填“上口玻璃塞”或“下口活塞”)放气;
③静置、分层,先将层从仪器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的碱溶液从仪器的_______(填“上”、“下”)口倒入烧杯中;
④边搅拌边加入几滴45%的溶液,溶液立即转为棕黄色,并析出碘晶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四、原理综合题
19.回答下列问题:
(1)以Fe、CuO、H2SO4三种物质为原料,用两种方法制取铜(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方法一: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
(2)请从不同角度对硝酸进行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NH4NO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4)请写出与O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5)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有___________ (填字母)。
A.氢氧化铁胶体 B.水 C.蔗糖溶液 D.氯化铁溶液 E.云、雾
(6)现有下列物质,请回答问题
①NaOH溶液②铝③液态氯化氢④大理石⑤二氧化碳 ⑥酒精 ⑦氢氧化铜 ⑧硫酸氢钠 ⑨氨气⑩熔融的KNO3;
A.以上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B.以上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C.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五、工业流程题
20.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7mg L-1,从海水中提取溴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1)步骤Ⅰ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步骤Ⅱ又将之转化为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___。
(2)步骤Ⅱ中通入热空气吹出Br2,利用了Br2的___(填序号)。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挥发性 D.腐蚀性
(3)步骤Ⅱ中涉及的离子反应如下,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___Br2+___CO32-——___BrO3-+___Br-+___CO2。
(4)上述流程中吹出的溴蒸汽也可先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吸收,再用氯气氧化,最后蒸馏,写出Br2与SO2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14C与为同种元素的原子,两者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A项错误;
B.14C的中子数为14 6=8,14N的中子数为14 7=7,二者不同,B项错误;
C.14C是原子,不是单质,与C60单质不是同素异形体,C项错误;
D.14C与12C的质子数均为6,中子数分别为8、6不同,互为同位素,D项正确;
答案选D。
2.A
【分析】由图可知:①为,②为,③为,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
【详解】A.氢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A正确;
B.、、是氢元素的3种核素,三种原子,B错误;
C.同位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错误;
D.、、的质量数分别为1、2和3,质量数不同,D错误;
故选A。
3.C
【详解】A.镁离子、铝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比氯离子和氩原子少一个电子层,A错误;
B.钠离子、氟离子和氖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比硫离子少一个电子层,B错误;
C.钾离子、钙离子、硫离子和氩核外都是18个电子,所以电子层结构相同,C正确;
D.钠离子和镁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氯离子和钾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但钠离子和镁离子比氯离子和钾离子少一个电子层,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由题干图中可知,原子序数是14,每个硅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A错误;
B.图中14是指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等,而不是原子个数,B错误;
C.由图可知,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C正确;
D.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故是28,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知,该元素为硫元素。
【详解】A.硫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A正确;
B.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属于短周期元素,B正确;
C.根据反应Cl2+2H2S=2HCl+2S↓可知氧化性硫比氯的弱,C错误;
D.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主族序数相等,硫元素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硫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是+6价,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X、Y两种元素为同一主族,则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且价层电子数相等;
【详解】A.电子层数的大小不能说明是否为同一主族,如Li有二个电子层、Al有三个电子层,不在同一主族,A错误;
B.N、Al均有+3价,但不是同主族元素,B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均为5,说明都是VA族元素,C正确;
D.Mg、He最外层均有2个电子,不是同主族元素,D错误;
故合理选项为C。
7.C
【详解】A.周期表包含元素最多的族是第IIIB族,包含镧系和锕系,共32种元素,A项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和Ne,都含10个质子,却不是同种元素,B项错误;
C.ⅠA族元素如H、Na与ⅥA族元素如O,可形成、、、,C项正确;
D.用中文“镆”命名的第115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第15列,D项错误;
答案选C。
8.C
【详解】A.由图可知,虚线八角形所标元素由K到Kr,属于我们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正确;
B.由图可知,虚线箭头所经过的元素是同主族元素,C到Sn,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正确;
C.图中①代表的元素是Al,铝单质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是由于Al和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Al进一步腐蚀,发生了化学反应,错误;
D.八角形元素周期表是按同主族元素序数增大来排列的,所表示的所有元素只有主族和0族,没有副族元素,正确;
故选C。
9.C
【详解】A.与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两者互为同位素,A错误;
B. 和两者质子数不相同,因此两者不互为同位素,B错误;
C.Ca为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结构示意图为,C正确;
D.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49 98=151,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Cl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Cl-,核外有18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A项正确;
B.Na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核外有10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B项正确;
C.S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S2-,核外有18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C项正确;
D.Mg原子核电荷数为12,失去两个电子形成Mg2+,核外有10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为,D项错误;
答案选D。
11.D
【详解】A.87Sr和86Sr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
B.87Sr和86Sr含有的中子数分别为87-38=49和86-38=48,故B正确;
C.87Sr、86Sr是38Sr的稳定同位素,同一地域产出的同种土壤生物中87Sr/86Sr值相同,故C正确;
D.87Sr和86S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D错误;
选D。
12.C
【分析】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不同种原子之间的关系。
【详解】A. 与是具有相同质量数的两种元素的两种原子,故不互为同位素,选项A不合题意;
B.与都是水,是化合物,为同一物质,选项B不合题意;
C.与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故互为同位素,选项C符合题意;
D.金刚石与石墨是由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D不合题意;
答案选C。
13.C
【详解】A. 的物质的量是=,故A正确;
B. 0.1molH218O中所含的中子数约为0.1mol×(0×2+18-8)×mol-1=,故B正确;
C. 没有明确气体是否是标准状况,的体积不一定为,故C错误;
D. 18O2的摩尔质量为,故D正确;
故选C。
14.AD
【详解】A.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09-83=126;的中子数为210-83=127,故A错误;
B.和均为Bi元素,且为Bi元素的不同原子,也是Bi元素的不同核素,故B正确;
C.和的核外电子数均为83,故C正确;
D.和质子数均为83,故D错误;
故选AD。
15.AC
【分析】根据铷的原子序数可知,铷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同主族从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据此分析。
【详解】A.铷和钠同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与水反应越激烈,因此铷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A正确;
B.铷是金属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因此单质具有很强还原性,B错误;
C.Rb2O是碱性氧化物,在空气中易吸收水生成氢氧化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铷,C正确;
D.铷和钠同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逐渐增强,因此RbOH的碱性比同浓度的NaOH强,D错误;
故答案选AC。
16.(1)BC
(2)氯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
(3)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表明性质相似,但碘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比氯原子多2层,则碘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氯弱,非金属性碘比氯弱,所以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分析】浓盐酸滴入高锰酸钾固体中,发生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生成的Cl2将KI氧化为I2,I2与淀粉作用;剩余氯气被吸收剂吸收。
【详解】(1)A.氯气难溶于水,不能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气,A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Na2SO3+Cl2+H2O=Na2SO4+2HCl可知,饱和Na2SO3溶液能吸收氯气,B符合题意;
C.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可知,饱和NaOH溶液能吸收氯气,C符合题意;
D.浓硫酸与氯气不反应,可用于干燥氯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答案为:BC;
(2)氯气与碘化钾发生反应:2KI+Cl2=2KCl+I2,生成的I2使淀粉变蓝色,则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实验现象是:试纸变蓝色。答案为:氯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
(3)氯与碘为同主族元素,碘在氯的下方,非金属性氯比碘强,则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原因: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表明性质相似,但碘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比氯原子多2层,则碘原子半径大,碘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氯弱,非金属性碘比氯弱,所以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答案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二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表明性质相似,但碘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比氯原子多2层,则碘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比氯弱,非金属性碘比氯弱,所以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点睛】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17.(1) b a
(2)
(3)Na>Mg>Al
(4)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分析】金属与水、酸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活泼性越强,结合实验和实验现象可知,实验1对应的现象为b,实验2对应的现象为d,实验3对应的现象是a,实验4对应的实验现象是c,根据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性:Na>Mg>Al。
【详解】(1)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由于钠的金属性很活泼,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钠的密度比水小,且熔点低,则其实验现象为: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故选b;实验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镁与盐酸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故选a,故答案为:b;a;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沸水反应,而Al与盐酸反应不如Mg与盐酸反应剧烈,从而可知金属性:Na>Mg>Al,故答案为:Na>Mg>Al;
(4)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18. 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 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 氯、溴、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主族,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核外电子层数的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加,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 分液漏斗 紫红 下口活塞 上
【分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氯气能氧化溴离子生成溴单质,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溴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据此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详解】(1) 根据分析,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充分反应后,加1mL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溴单质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则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故答案为:溶液分层,下层呈橙色;
(2) Ⅰ中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Br2,Ⅱ中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I2,Ⅲ中氧化剂是Br2,氧化产物是I2,所以氧化性强弱顺序是Cl2> Br2> I2,则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为:氯、溴、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主族,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核外电子层数的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加,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故答案为: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氯、溴、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主族,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核外电子层数的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加,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
(3)①用浓溶液反萃取后再加稀酸,可以分离和,向装有的溶液的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浓溶液进行反萃取,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②碘单质溶于四氯化碳时呈紫红色,加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振荡,碘单质与氢氧化钠反应,至溶液的紫红色消失。萃取时振荡过程中分液漏斗内压强会增大,要将分液漏斗倒置让漏斗颈向上,慢慢打开下口活塞放气,故答案为:紫红;下口活塞;
③充分反应后NaI、NaIO3溶于水,密度小于四氯化碳,分层后水溶液位于上层,因此含碘的碱溶液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故答案为:上;
④由题给信息可知,NaI、NaI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19.(1)
(2) 强酸 含氧酸 一元酸、挥发性酸
(3)
(4)O3
(5)B、C、D
(6) ③⑧⑩ ⑦ ⑤⑥⑨
【分析】(1)
方法一:Fe、H2SO4反应制取氢气,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金属铜,反应方程式是 ;
方法二: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反应方程式是 ;
(2)
硝酸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所以硝酸属于强酸;硝酸中含有氧元素,所以硝酸属于含氧酸;硝酸易挥发,硝酸属于挥发性酸;1个硝酸分子能电离出1个氢离子,所以硝酸属于一元酸;
(3)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
(4)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与O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化学式为O3;
(5)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A.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水不是分散系,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蔗糖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E.云、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选B、C、D。
(6)
A.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且是物质本身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均为强电解质,故以上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③⑧⑩,故答案为:③⑧⑩;
B.弱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等属于弱电解质,故以上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⑦,故答案为:⑦;
C.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NH3和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够导电,但由于不是其本身发生电离,酒精的水溶液和液体是均不能导电,故属于非电解质,故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⑤⑥⑨,故答案为:⑤⑥⑨;
20. 富集(或浓缩)溴元素 C 3 3 1 5 3 SO2+Br2+2H2O=2HBr+H2SO4
【分析】根据流程分析可知:海水晒盐后得到氯化钠和卤水,卤水中通入氯气,可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得到低浓度的溴溶液,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Br2,利用的是溴单质的易挥发性,利用纯碱溶液吸收溴单质,再用硫酸酸化,使溴酸根离子和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溴单质,据此解答。
【详解】(1)由于海水中Br-的含量低,步骤Ⅰ获得游离态的溴后,步骤Ⅱ又将其转化为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富集(或浓缩)溴元素,故答案为:富集(或浓缩)溴元素;
(2)步骤Ⅱ用热空气吹出Br2,主要利用了Br2的挥发性,故答案为:C;
(3)该反应中Br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 1价、+5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该离子程式为:3Br2+3CO32 ═ BrO3 +5Br +3CO2↑,故答案为:3;3;1;5;3;
(4)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和溴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SO2+Br2+2H2O=2HBr+H2SO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