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1 22:13:34

文档简介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第1课时教案
课 题
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过程与方法
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 学 重、难 点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名人名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程
日本在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家长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这篇小说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二、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白桦派”已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字词积累
茶卤(chá lǔ) 呵斥(hē chì) 薪水(xīn shuǐ) 隐瞒(yǐn mán) 嘀咕(dí gu) 干涉(gānshè) 熠熠(yì) 热衷(zhōng) 名伶(líng) 橘子(jú)
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 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
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   郑重:严肃认真。 
四、整体感知
1、理清小说情节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
绘画了。
第二部分(从第2段到“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三部分(从“他对于旧的葫芦”到“清兵卫沉默了”):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第四部分(从“有一天”到“价钱是六百块”):中心事件。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第五部分(最后2个自然段)呼应开头,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2、小说开头采用什么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手法。留下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与小说
1、理清小说情节
的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讨论交流
1、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最传神?
课文第2--6段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他钟情葫芦店铺,总是呆呆地看葫芦,几乎看过所有葫芦,他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尤其是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2、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有一定的研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3、花一毛钱最后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你觉得小说这样处理是要告诉读者什么?
突出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比,也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是要批评“大人”粗暴扼杀孩子天性的行为。
2、小说开头采用什么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些地方写的最传神?
4、花一毛钱最后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你觉得小说这样处理是要告诉读者什么?




清 (结局)放弃葫芦,热衷绘画 倒叙设悬
兵 (开端)痴迷葫芦,随时关注 下文张本
卫 (发展)独立个性,性格执拗 独特审美 呼吁尊重
与 (高潮)父砸葫芦,价值六百 鲜明对比 少年个性
葫 (尾声)弃葫爱画,父又嘀咕 言尽意存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第2课时教案
课 题
第2课时




知识与技能
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 学 重、难 点
挖掘本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名人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课文
1、说说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清兵卫 教员 父亲
环境:日本的学校和家庭
情节:清兵卫本来痴迷的爱着葫芦,可是他却受到教员和父亲的扼杀,结果他自觉的放弃了这个爱好,喜欢上绘画。一个关于葫芦的天才从此消失。
二、问题探究
1、文中父亲的性格: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又何其少呢?
2、句段理解:
①“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②“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如何理解? 你认为他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
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了。他现在对绘画的爱好,也不会长久的,父亲的嘀咕就是对他的不满。估计是在家长的粗暴干涉下又一次放弃。
3、小说中主人公的爱好被无情剥夺,在压力之下,清兵卫自觉放弃爱好,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他的爱好被父亲和教员剥夺,让人悲哀,清兵卫放弃爱好,更让人叹息,是个悲剧。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量自己天才般的审美能力。
三、写作特色
1、说说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2、文中父亲的性格
3、你认为他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
1、倒叙手法的运用。
小说开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2、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小说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望中的惨淡心情,以致使“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
3、强烈的对比。
1毛 50元 600元
四、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五、课后练习
练习四:清兵卫的长辈对清兵卫的爱好采取了粗暴扼杀的态度,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被贬得一无是处。结果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而画家爷爷和清兵卫的父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不理解孙女的个性,但没有强迫孙女放弃自己的个性,也正因为这样,孙女的画才能凭借非凡的想像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国际画展中获奖。
六、拓展延伸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清兵卫,面对父亲的粗暴扼杀,你怎样去面对?
4、小说中主人公的爱好被无情剥夺,在压力之下,清兵卫自觉放弃爱好,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5、概括小说的主题。




清 (结局)放弃葫芦,热衷绘画 倒叙设悬
兵 (开端)痴迷葫芦,随时关注 下文张本
卫 (发展)独立个性,性格执拗 独特审美 呼吁尊重
与 (高潮)父砸葫芦,价值六百 鲜明对比 少年个性
葫 (尾声)弃葫爱画,父又嘀咕 言尽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