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因),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成就。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习目标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掌握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科技著作-《本草纲目》
姓名:李时珍
朝代:明代
身份:医药学家
作表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医药学家。他的家族世代行医。他注重研究药学,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大量民间单方,又参考了有关书籍,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
主要内容:
记载了药物1800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意义: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药典”
《本草纲目》规模空前的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的传播
《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科技著作-《天工开物》
姓名:宋应星
朝代:明末清初
身份:著名的科学家
作表作:《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中举人后,担任过地方官吏,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 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写下了《天工开物》一书。
主要内容:
内容非常丰富,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他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这样的编排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显示了宋应星坚持以农为本的思想,他对农业的重视高于珠玉。这既符合当时国家“重农”的政策,同时也便于印刷和发行。
意义: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科技著作-《农政全书》
姓名:徐光启
朝代:明代
身份:明代农学家
作表作:《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天主教圣名保禄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知识拓展:中外文化的交流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
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它们都是总结性的著作,都是传统科技领域上的成就
三本科技名著有何共同特点?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思考:请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注重归纳整理;做事专心致志等
明长城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
关隘
烽火台
城台
关城
地位:
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长城用于防御,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明北京城
明成祖取得帝位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历时15年,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外城在内城南面。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
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和戏剧
阅读P82-83,简述三部小说的相关信息(2分钟)
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时间
作者
内容
艺术特点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明代中期
吴承恩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运用白话描写,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明朝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呢?
①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经济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社会基础)
③印刷技术的发展(技术基础)
书法名家:董其昌
绘画名家:徐渭
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
明朝艺术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工艺:
农业: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建筑
明长城:
北京城:
目的、
规模、
结构、
地位
修建者及时间、
布局及特点
文学
小说:
书法:
绘画:
戏剧: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董其昌
徐渭
汤显祖《牡丹亭》
《西游记》
医药学:
《本草纲目》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