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1—5.CDABC 6—10.DCCAA 11—15.CACBB
16—20.BBBBD 21—25.ACAAC 26—30.ABBCC
31.【答案】【小题1】措施:采取军事手段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疆域;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大一统”观念。
【小题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人侵,边患危机加剧;三民主义(或民主平等思想)对民族政策的影响(或民族平等思想写人宪法);国民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小题3】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了有益探索。
32.【答案】示例一:视角:强调外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短暂的春天”到迅速萧条,与欧洲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松紧密切相关;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与美国经济入侵,加剧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崩溃。总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二:视角:强调内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主要作用。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国内因素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说明:也可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评述。)
33.【答案】(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2)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的去世使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变法启示:符合时代潮流;不能操之过急,渐进性;符合人民利益;推动国家发展;统治者的支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8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 ②实行分封制 ③确立礼制 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 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3.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之一,汉朝规定各郡国每年须按规定人数向朝廷举荐人才,其 中被推选为孝廉的人不仅“德行高妙”而且“学通行修”。这客观上( )
A. 提升了官吏的整体素质 B. 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C. 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 D. 动摇了郡县制的政治基础
4.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 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 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 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中央的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5.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 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 13 次。佛教盛行,景 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 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 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 B. 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 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 D. 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
6.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 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 表明( )
A. 政府严厉打击民间贸易 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 倭患其实与日本人无关 D.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7. 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王夫之与黄宗羲的政治见解和言论大体一致,他们否定君为臣纲,从
正面攻击君主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很少有的。可见,明清之际“他们”的思想( ) A. 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B. 反映出主流思想的嬗变趋势
C. 呈现出民主启蒙的色彩 D. 突破了儒家传统文化的藩篱
8.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9. 有人认为,希腊是民主的雏形,英国是保留国王下的民主,美国是总统制民主,日本是天皇 下的民主;区别于西式民主的中国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民主;俄罗斯民主更有特色,就是普 京和梅德韦杰夫轮流民主。由此可见()
A. 民主具有多样性 B. 民主具有渐进性 C. 民主具有广泛性 D. 民主具有艰巨性
10.《十二铜表法》的目的是使祭司和贵族不能再操弄法律。其实际效果在于,自此之后,所有 习惯法都需要有立法基础,以成文法典的形式颁布。它也确保了在罗马世界和后来从英国到美 国的所有西方国家里,法律是世俗而且独立的,尽管后来曾多次发生以神的名义对这一原则进 行干涉。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确立了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③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④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1.苏格拉底每天站在雅典街头和人们讨论,不断地要求人检讨自己所持的各种观念到底代表什 么意义。他教人不要盲目地接受既有的道德或行为的准则,而用自己的理智来重新下判断。这 反映了苏格拉底( )
A. 开启雅典的精神觉醒 B. 认为雅典道德沦丧 C. 推崇理性与思想自由 D. 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12.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 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 识正确的是( )
A. 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 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 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 批判神学思想
13.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18 世纪也产生了启
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 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C. 二者都构想了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
D. 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4.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 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 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15.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 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6.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 破坏的一面,一但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 再是空论,而是草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 是( )
A. 社会矛盾的加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工人上动的推动 D.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7.巴黎公社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取消了财产限制,淡化了国籍观念,甚至没有剥夺敌对者 的权利,以致在公社内部出现了“大部分新人从未参与过政事,他们没能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政 府里受到锻炼”的情况。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提倡机会均等的原则 B. 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 C. 实行开放的民族主义 D.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8.(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 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物种起源》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天演论》 D. 《相对论》
19.据统计,19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 额由 3100 万元下降到 1600 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 要原因是( )
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0.《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
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 定表明( )
A. 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 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 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 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21.《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 空间”。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2.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 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 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 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23.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 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但日本的“尊 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其主要原因是( )
A. 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 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 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 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24.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 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 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 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
A. 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 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 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D. 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26.从 1921 年 7 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 1922 年 7 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27.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 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 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8.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 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 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9.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 80 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 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 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 A. 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 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30.抗战时期,丰子恺积极创作漫画,以强烈的民族感情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之中。如图描绘了 军民热情交谈的场景。漫画图文意在( )
A. 批评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
B. 倡导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C. 弘扬团结抗战的时代精神
D. 动员根据地民兵参加八路军抗战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 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 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 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 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 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 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 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 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1941 年 5 月 1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 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 年 10 月 23 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 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 年 5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4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 用,学术界争议较大。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 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 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走向现代化。“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 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
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 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 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薛伟强、高景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一种研 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33.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 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 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 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 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 强大的国家”的?(6 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到那些启示?(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