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
课 题:
目标创设: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及句式。
2.理解寓意,感受庄子在文中的基本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
三、教学课时:1课时
中考链接:文言文翻译。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说对庄子的了解。
教师引用对庄子的评论导入课题。如:“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
二、预习分享
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预习情况。要求如下:
1.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教师选择补充:
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秋水》篇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庄子认为:万物的大小、知识的深浅都是相对的,这种差别比起宇宙间“无终无始”的“道”来就微不足道了;人只能消极地“无为”而“反真”(回到自然之性上),任随“自化”(自然变化)。《秋水》整篇文章过分强调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快速阅读全文,正音。
3.试复述文中故事。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标出疑难词句,组内交流。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师生小结补充重点词句。
①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古今异义:?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古) 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③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④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
4.研读课文(组内讨论)????
①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②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③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④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四、拓展迁移
思考:庄子通过这篇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来说。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选做)欣赏蔡志忠漫画《庄子》,或阅读有关庄子的书籍。
补充阅读材料:
????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说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 积累文言词句,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