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吴汉何尝杀妻》讲学稿2
学习目标与要求:
积累生字词? ,了解作者?。
继续体会驳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批驳的观点,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
正确理解文学创作与历史的关系。
模块一:温故知新
请回顾关于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并把它记录下来:
小组听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字词。
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知识链接: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年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学法指导
学习内容
摘记
1、看:学习目标及知识链接2、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完成学习内容1、2、3、4。
预时30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马南邨 ( ) 篡位 ( ) 燕薊 ( ) 自刎 ( )
诬害 ( ) 校订 ( ) 祠堂 ( ) 给事( )
解释下列词语,然后任选两个词写一段话(30-50字)
死心塌地:
造次:
殊不知:
无稽: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且是文言文,请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下
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 )( )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 ( )( )( )
汉还,让之曰 ( ) 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 ( )
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研讨内容
摘记
本文作者批驳的是什么内容?为此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作者又是如何驳倒这一结论的?
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模块四:精讲梳理
精讲内容
摘记
逻辑推理:演绎论证------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
归纳论证: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而演绎论证推理的思维方向与归纳论证恰恰是相反的。
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例如: 大前提: 凡金属都可以导电, 小
前提: 铁是金属,
结 论: 所以铁能导电。
模块五: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注音
马南cūn( )??cuàn( )位???? 燕jì( )?自wěn( )???
wū ( )害??????jiào( )订??? ??cí( )堂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以宾客犯法(???? ? ?)?????? (2)所至皆交结豪杰(??? ?)??
(3)无稽(?????? ? )????? ? (4)殊不知(?????)??
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王莽的女儿就自吻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掉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踏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2)在汉代的历史典藉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3)那位剧作者显然以为这样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珠不知在我们看来,这样反而污害了吴汉。
4、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菲律宾是否继续往黄岩岛海域增派船只,是中菲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这场争端的关键。(在“中菲双方”后加“能否”)
B、冲过200米的终点后,他的速度突然渐渐地慢了下来。(删掉“突然”)
C、为了防止流感不再爆发,我们一定要增强卫生意识和体育锻炼意识。(把“增强”改为“提高”)
D、通过“书香岭南”系列活动,使广大市民逐渐形成“以阅读为时尚”的观念。(把“使”去掉)
5、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_______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______丢了他说的后一句,_______,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⑦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中所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2).在文中绕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依次是( )( )( )
A.虽然 B.往往 C.偶而 D.而且 E.而 F.所以 C.因此
(3).文中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
(4).根据“不求甚解”的正确含义,本文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又具体论述了哪两种方法?
答案:
2、?因为 ? 到? 没有根据??? 竟然不知道
?3、 同音字错用:刎 、吊、 塌? ???) ( 形近字互用:籍) ( 音近形同:殊 诬)?
4、C
5、
(1)1.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2. BEC
(3).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在读马克思著作时的曲解。(2)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
(4).(1)不能死抠一字一句而因小失大。不应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2)看不懂的书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达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