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11:57:26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建国后的文化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
2、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精神。
4、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目录
一、大国重器扬国威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创新科技为人民
——从杂交水稻到青蒿素
三、多样文化走世界
——从“双百方针”到孔子学院
一、大国重器扬国威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氢弹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1.“两弹一星”
(1)含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导弹
人造卫星
1964年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材料一:1945年美国首次试爆原子弹;1949年苏联首次试爆原子弹;1952和1960年英法两国相继试爆原子弹。美苏英法都已经有了原子弹,联合国“五常”当中就只有中国没有。在整个50年代,中国曾经三次面临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材料二: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2)研发原因及面临困境
任务一: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珍宝岛事件
烤土豆、睡帐篷
1958-1962年经济状况
任务2: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环境艰苦
设备落后
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
经济困难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
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这个国家也是诀计不会强盛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当代作家金庸
中国人就算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任务3: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研制出核弹?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邓稼先
(1924—1986)
“两弹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国。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努力。
“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
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
的努力下回到中国。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意义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二)漫步太空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二、创新科技为人民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农业医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李炳银主编. 大记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选 下[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P1293
“一个科研工作者,是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5
屠呦呦
发现抗疟青蒿素
(1930- )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1930-2021)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
(1973年)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
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2)概况
(1)背景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经济困难
粮食危机
通过学习袁隆平的历程,谈谈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的什么精神?
袁隆平的科研历程 1960年 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 袁隆平在试验稻田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 文革期间,袁隆平被关进牛棚,试验秧苗全部被毁
1968年 试验秧苗在雨夜被人连根拔起,即将成功的实验再次中止
1969年 3000多组杂交组合实验,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1973年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对外普及杂交水稻
10500
12000
13500
15000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3)意义
世界
防治疟疾日
4月
25日
控制与消除
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艾滋病和癌症列为人类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2、一生倾情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初, 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
贰·创新科技为人民——青蒿素
2000年至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
2005-2014年全球青蒿类药物采购量
①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②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WHO《世界疟疾报告2015》估算,从2000年到2015年,ACT(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合疗法)等措施使全球620万疟疾患者免于死亡,其中包括5岁以下的儿童590万。
意义:
三、多样文化走世界
——从“双百方针”到孔子学院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改革开放前文化发展成果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小说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3、改革开放后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孔子学院
唐人街
美版《甄嬛传》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有力量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4、新时代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材料: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二: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佳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
①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邓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莫言
②优秀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③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增强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影响中国的一百人”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魂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
——张现民主编:《钱学森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542页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1911-2009)
“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刘金田,毛胜编著:《他们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4页
邓稼先两弹元勋
(1924-1986)
学习时代楷模感受时代精神
家国情怀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您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李炳银主编. 大记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选 下[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P1293
“一个科研工作者,是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年鉴 2017年 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P45
屠呦呦
发现抗疟青蒿素
(1930- )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1930-2021)
学习时代楷模感受时代精神
家国情怀
一、大国重器壮国威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在太空展示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展板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太空中,当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国旗时,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酷的。”
——转自:学习强国(李国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载人航天精神述评》,新华社,2021-9-17)
学习时代楷模感受时代精神
家国情怀
(图片均来自:人民日报)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2021“神十二”(首进空间站)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