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2 11:03:25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云南民歌 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如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就由云南傣族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读准下面生字词
yǐpìnuòdūnhuìchóugūxījùhè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比试才情-----自在随兴-----传递文明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对歌漫歌传歌再想想:云南歌会与我们平时了解的文艺晚会有何异同? 山野
 湖畔男女老少即兴发挥对唱 “山野对歌”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 凹处。
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
方式: 见景生情, 用各种丰富的譬喻、
   用提问的方法、互嘲互赞、
   唱其他故事。(种种不同方式) “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比较阅读,
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
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
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
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
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返回 甲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乙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写法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工笔细描与写意白描工笔描绘(写实):刻画细腻真实,如在目前,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写意白描(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工笔细描(实) 写意白描(虚) 猜猜他是谁?选用一种描写手法描写一位你的同学或老师。“山路漫歌” 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首先,写实: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入题。
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女孩”生活在其间,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美好的自然真趣,可谓地灵人杰。(移步换景,视觉、听觉,比喻、拟人)
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 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
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
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
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金满斗会” 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人 、 时间、  妆、  民族文化多长盛传承返回阅读村寨传歌1、全局描绘与细部刻画相结合
2、点面结合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
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阅读村寨传歌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真象是一个“歌库”。——面——点阅读村寨传歌 拓展达标运用点面结合,描写一个场面。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侧重写的优美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写盛况空前的场面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小结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往往触及他们生活的卑微,使读者感受不到他们存在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让我们触摸到平民身上流淌的生命尊严。这里摇曳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光华,而这些鲜活的生命状态却存在沈的记忆中,由此可以窥探到作家内心深处潜滋暗长的忧虑。不过这流淌的素朴之光还是可以照亮被尘世风烟推远的灵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多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里本应有的鲜活基因。艰于呼吸的我们是否该邀江上清风揽山上明月。期待大家灿烂而青葱的生命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
走进中国民俗白族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傣族的泼水节? 粽布智斗魔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侗族林王节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彝族马缨花节?每逢农历二月初八,是我们彝族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幼一齐跳舞,唱山歌,还要杀鸡煮肉庆贺,把马缨花插到各处。藏族雪顿节?每年六月三十日举行。“雪”,意为“酸奶子”;“顿”,意为“宴”。雪顿节是奉献酸奶的节日。 后演变为藏戏会演。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课题:《云南的歌会》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析读课 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词语。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学生鉴赏品味,研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难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一案一单、课件
六、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集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呈现目标】
1. 掌握本文的词语。 2.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4.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整体感知】
(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点拨、反馈)
理解内容: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他在小说,散文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2.注音释义
注字音
譬( )喻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熹( )微 淳( )朴 龙吟风哕( )
解词义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3.问题一: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几种形式的歌会?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4.问题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研读赏析】 
学习“山野对歌”。
1.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2. 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齐读第二三段,感悟民俗美。
【拓展达标】
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描绘一位同学或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研读赏析】
学习“山路漫歌”。
1.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注意修辞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的写法与作用
2.齐读第四段
学习“金满斗会”。
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2.齐读第5段。
【拓展达标】
写作练习:选择一个场面进行仿写。
【盘点提升】知识盘点:(完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