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2单元中国古代艺术长廊(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2单元中国古代艺术长廊(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2 07:11:58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和、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宋代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两宋之际,太平景象被金人铁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异乡。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世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进取。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借助文学艺术抒发愁闷情怀。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解析】 魏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由于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比较低,因此魏晋书法不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就。
【答案】 B根本原因: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原因。直接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原因。重要原因: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显著地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解答本类试题的一般方法如下:
1.问题定性:根据题目的指向性,区分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内因和外因等 。
2.分析判断,合理排除:分析给出的选项,首先将不是“原因范畴”的选项排除掉。
3.统筹考量,选出答案:根据题目的指向定位和各种原因的定义,从“原因范畴”的选项最终厘清准确答案。【解析】 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 D课件55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现一组春晚京剧表演剧照,让学生观看后教师过渡总结:
戏曲和古老悠长的中华文化一样延续千年。戏曲小舞台,人生大舞台。记录了多少风流人物的悲欢离合,它不仅娱乐教育着古代人也陶冶升华了现代人。那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发扬光大京剧?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舞台,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代的戏曲舞台,去领略梨园春秋的魅力。由此导入新课——梨园春秋。演示结束 戏曲的起源 宗教 傩 戏曲 梨园 瓦舍 温州 故事情节 元杂剧与昆曲 诗词 故事情节 虚拟动作 成熟 虚拟动作 感天动地窦娥冤 西厢记 昆山 载歌载舞 全国性 百戏之祖 “国粹”京剧 北京 乾隆 昆曲 京城文化 生 象征虚拟 念 京胡 国粹 【判断回扣】
1.元杂剧是京剧的前身。(×)
【提示】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但元杂剧在元代以后就衰落了,它与京剧关系不大,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
2.京剧是指北京的戏剧。(×)
【提示】 京剧虽然叫“京剧”,但它并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它以南方的徽调、汉调为主,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而形成的。所谓“京剧”是指它是在北京形成的。古代戏曲的发展过程 1.史料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也,乃大傩焉。
——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问题:傩与戏曲有什么关系?
【提示】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源头之一。2.史料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这时,“旁观不平,惟恐其漏网也,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遂毙之于狱。”
问题:史料中的“戏文”是指那种戏曲形式?根据史料,归纳其特点。
【提示】 戏曲形式:南戏。特点: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比较贴近百姓生活;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3.史料 盖自唐宋以来,十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问题:依据史料分析元杂剧兴盛的背景是什么?揭示了什么?
【提示】 背景:元代废除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条件。揭示了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解析】 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原始歌舞,成熟于元代杂剧。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戏曲者,谓以歌舞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
2.史料二 《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喊出“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口号。京剧的艺术特点 1.史料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问题:史料反映了京剧的什么特点?
【提示】 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2.史料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问题:与史料中谚语有关的戏曲形式什么?谚语反映了该剧种的什么特点?
【提示】 京剧。谚语反映了京剧表演的虚拟性特征。【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戏曲表演中用简单的动作和道具来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和现象,这体现了戏曲艺术高度的象征虚拟性。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场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2.史料二 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代,京剧更因备受宫廷宠爱而声誉日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俗语此时得到充分的印证。京剧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并且因此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其中,宫廷与王公贵胄的喜爱,当然比普通观众的喜爱更有助于京剧的发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繁荣是根本原因。
【答案】 A【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曲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得志的汉族文人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在茶馆酒楼即兴所作,后来经过艺人的改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项。
【答案】 A2.(2013·武汉调研)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反映市民生活和口味的戏曲艺术发展。
【答案】 D3.在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
①北京成为四方艺人的聚集中心
②北京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
③清朝皇室贵族、官员的欣赏爱好
④闭关政策使民族戏曲剧种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④闭关政策并不能促进戏曲剧种的发展,应排除有④的选项。
【答案】 A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  )
A.春秋战国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解析】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这是最早的来历。
【答案】 B2.(原创题)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兴起于江南昆山一带
B.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
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
D.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更符合京剧。
【答案】 D3.(2012·广东学业水平考试·T30)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对中国某一剧种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剧种是
(  )
A.京剧 B.元杂剧
C.粤剧 D.昆曲
【解析】 京剧的形成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答案】 A4.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
A.生   B.旦   C.净   D.丑
【解析】 从图中右图即可得出结论。梅兰芳名列“四大名旦”之首。
【答案】 B材料二 请看三副关于戏曲的对联:
对联一 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
对联二 抬起头来,看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全孝,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谁报速、谁报迟,归家说与子孙。
对联三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材料三 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从2005年开始实施。从2005—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一千多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副对联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点的?
(3)你从材料三中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解析】 第(1)问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第(2)问的对联材料从戏曲的社会功能和表演艺术来说明;第(3)问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以保护和发展,从材料三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答案】 (1)地位:图一中的傩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图二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三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2)对联一和对联二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现实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对联三主要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信息: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家大力支持、保护传统艺术。课时作业(十)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通过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人摹本等图片导入,让学生观看后教师过渡总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中国的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表达心绪、美感的独特艺术。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是什么?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如何发展的?书法艺术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的?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故乡。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艺术,是东方文化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历来是收藏家最为关注的焦点,在拍卖市场上不断创造天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代的书法艺术,由此导入新课——汉字和书法。演示结束 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思维 文化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书艺历程 单体汉字 士人群体 笔墨纸张 兰亭序 怀素 颜真卿 市民阶层 魏晋 有意无法 平民化 个性化 线条 绘画艺术 士人 【判断回扣】
1.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提示】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出现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到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又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它们没有什么不同。(×)
【提示】 甲骨文大量使用是在商朝,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古文字。金文大量使用是在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汉字的演变 1.史料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问题:史料中对中国文字起源的看法有无道理?并说明依据?
【提示】 有道理。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刻画符号。2.史料 惟殿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多士》
问题:史料的说法是否可信?为什么?
【提示】 可信。因为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史料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秦琅邪台刻石》
问题:史料中的“文字”指哪种文字?采取“书同文字”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小篆。结束了中国汉字使用中的混乱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家统一;对秦朝的统治也有重大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项说法错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的组成不仅仅是象形文字还包括会意字,由此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找不出有效信息。B项说法准确,从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出汉字由图画文字逐步演变成现代文字的轨迹。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 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画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起源,或者说中国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历程和脉络 问题:结合史料分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特点:风格多样,既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也有狂放不羁的草书。成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开放。2.史料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
问题:根据史料回答宋代书法的特点。
【提示】 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3.史料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态”。
问题:请根据史料指出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 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解析】 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说法错误;B、C、D三项都是关于书法艺术的正确说法。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史料 张旭是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评张旭书》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解析】 书法作为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写照。材料反映宋代书法注重意境。宋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也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
【答案】 B【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的成因,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B.士人群体的形成
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D.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解析】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和世俗化是在两宋时期开始的。
【答案】 D2.颜真卿的书法与当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其最突出的特征是(  )
A.体现了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B.讲究规范与法度
C.遒劲森严,新意盎然
D.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
【解析】 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整个社会步入正轨,讲求法度和规范,反映在书法艺术中就是唐代的楷书特色。
【答案】 B【解析】 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字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由此可以判断这种字体出现在商代,进而判断应该是甲骨文。
【答案】 A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A.小篆 B.隶书
C.甲骨文 D.楷书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答案】 A【解析】 题干评价的是楷书的特点。A项是甲骨文,B项是楷书,C项是草书,D项是行书。
【答案】 B4.“各具情态,有意无法”是哪个时代的书艺特征
(  )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各具情态,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请根据你的理解,在空白部分填上适当的内容。【解析】 第(1)问要结合时代特点对艺术的影响来分析,如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繁荣,反映到书法上就是讲求法度和规范,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在书法上就表现为强调个性自由。第(2)问结合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
【答案】 (1)王羲之;注重法度、讲究规范;宋代;强调个性。
(2)书法特点:虚玄灵动。原因:社会危机;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课时作业(七)课件5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截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等导入,让学生观看后教师过渡总结:
随着短片的开始,我们看到了奥运会开幕式上自始终贯穿全过程的一幅画卷。中国历史就像一幅画卷,在这幅画卷当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浩瀚与深远。中国绘画是如何产生的?历代绘画有什么特点?形成不同时期书法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它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写意传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代绘画艺术的殿堂,去欣赏古代画坛高手的杰作,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由此导入新课——笔墨丹青。演示结束 绘画艺术的起源 线条 浪漫 绢帛 人物龙凤图 神秘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士人群体 《女史箴图》 文人画 以形写神 政治统一 经济繁荣 吴道子 雍容华贵 吴带当风 文人意趣 文人 理学 意境 山径春行图 不拘成法 八大山人 民间风情 城市 清明上河图 小说 世俗 剪纸画 写实 诗、书、画、印 主观性情 自信心 【判断回扣】
1.中国文人画以写意为原则,与社会发展状况关系不大。(×)
【提示】 中国文人画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但文人画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2.文人画与风俗画只是绘画形式的不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提示】 文人画主要反映文人的欣赏趣味,多讲究高雅、意蕴,重写意;风俗画多反映百姓生活,讲究朴实,通俗,重写实。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提示】 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 1.史料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世说新语·巧艺》问题:史料体现了顾恺之绘画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特点:以形写神,注意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问题:判断史料中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
【提示】 吴道子。特点: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提示】 民间风情画。特点:描绘市井生活,体现了绘画向世俗化发展。【解析】 宋代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但并非只有单一的山水画较为著名。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世说新语·巧艺》
2.史料二 “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苏轼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 史料一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提示】 注重写意,将求神似、意境和气韵;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解析】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2.史料二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郑板桥书法绘画艺术欣赏》【解析】 此题考查对宋朝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答案】 B【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后有一位画家将此名篇分段画成画。这幅画是(  )
A.《人物龙凤图》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送子天王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分析能力。以文章《女史箴》为内容的画只能是《女史箴图》。
【答案】 B一、选择题
1.下列画家与其作品风格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顾恺之——注重外形描绘
B.吴道子——“吴带当风”
C.八大山人——不拘成法
D.马远——“残山剩水”【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画家作品风格的认识能力。这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熟悉教材细节。因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以形写神”,故知A项错误。
【答案】 A2.下列词语中属于描绘唐朝画家吴道子绘画特点的是
(  )
A.“以形写神”  B.“吴带当风”
C.“造型夸张” D.“残山剩水”
【解析】 A项为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C项为清朝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D项为宋朝马远、夏圭的绘画作品称谓。吴道子的绘画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故被称为“吴带当风”。
【答案】 B3.(2012·广东学业水平考试·T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民间艺人创作 B.注重写实
C.属于宫廷画 D.注重写意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结合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知识可知文人画注重借物抒情,故选D项。
【答案】 D4.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 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  )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即“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改编题)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其中,向世俗化的转变即是特点之一,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下面图片:请回答:
(1)以上图画或文字作品,能体现世俗化的有哪些?
(2)任选两个加以说明。
(3)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世俗化”应是反映民间风情,贴近市民生活的作品。第(2)问从作品反映内容来思考。第(3)问从经济、观念、社会状况等角度来回答。【答案】 (1)《清明上河图》《福》《连年有余》。
(2)《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市井的生活情景;剪纸画《福》和年画《连年有余》想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3)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文化的普及;印刷术的不断提高;传统重商意识逐渐淡化。课时作业(八)课件64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新课导入建议
案例一——图片导入
用大屏幕投影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图像,让学生观看后教师过渡总结: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时代精神的火花。中国古代的诗歌辉煌灿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哪些不同的诗歌体裁?各有什么特点?除诗歌外,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主流文学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案例二——文字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多姿多彩的风情。由此导入新课——诗歌与小说。演示结束 《诗经》、楚辞与汉赋 诗歌总集 西周 风 四言 现实主义 屈原 楚国 自由灵活 浪漫 浪漫 风骚 铺陈排比 楚辞 唐诗、宋词与元曲 繁荣 科举取士 格律形式 诗仙 诗圣 通俗流畅 分裂 苏轼 李清照 宋词 散曲 白话 戏曲 明清小说 市民阶层 政治黑暗 三国演义 施耐庵 西游记 金瓶梅 警世通言 红楼梦 蒲松龄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思想性 【判断回扣】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文学风格也一样。(×)
【提示】 《诗经》和楚辞的体裁虽然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一样。《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楚辞是浪漫主义风格。
2.楚辞和《离骚》都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提示】 “楚辞”是屈原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3.中国的古代小说都是长篇小说。(×)
【提示】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4.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现实。(√)
【提示】 《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西游记》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红楼梦》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儒林外史》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聊斋志异》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明清小说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我国古代诗歌的文学特色 1.史料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问题:史料中反映了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 李白的诗充斥着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的诗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2.史料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
问题:史料中的“学士词”有什么风格?它与柳郎词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 学士词属于豪放派。它与柳郎词的不同说明了词有不同的风格,也说明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各阶层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属于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属于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楚辞。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离骚》
2.史料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3.史料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明清时期的文学特色 1.史料 刊行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词话》虽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书中主人翁西门庆是以经商发家致富的。
问题:据史料指出明代小说内容出现的新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提示】 现象:描写社会生活和商人的形象。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2.史料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问题:史料反映了《红楼梦》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提示】 现实主义。【解析】 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为题材,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特殊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答案】 B【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史料一 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
——冯梦龙《醒世恒言》
2.史料二 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评论《儒林外史》【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者的主要区别来源于二者所处的环境的不同。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宋代著名诗(词)人陆游、辛弃疾的作品都渗透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危亡,民族矛盾尖锐
B.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
C.政治腐败,经济崩溃
D.战乱频繁,百姓的苦难【解析】 文化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根据陆游、辛弃疾作品内容与主要特点以及题意“浓厚的忧患意识”可知,他们迫切希望建功立业,实现国家统一,这反映了国家的分裂及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A2.(2013·南京学情调研)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答案】 C3.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读材料可知,此类小说属于通俗小说,读者主要是平民百姓,这与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有关。
【答案】 C一、选择题
1.(2012·福建学业水平考试·T23)端午节源于纪念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爱国诗人。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屈原  D. 陆游
【解析】 从“端午节”“楚辞”可判断是屈原。
【答案】 C2.“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  )
A.婉约派 B.豪放派
C.田园派 D.山水派
【解析】 豪放词的特点是以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从题干看符合豪放派的特点。
【答案】 B3.(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T1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下列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相关的对联是(  )
A.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解析】 A、B、C、D四项分别赞扬的是司马迁、岳飞、杜甫和蒲松龄。
【答案】 D4.从宋代的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宋代的词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小说的过程,要充分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我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逐渐由宋词发展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
【答案】 B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八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二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壮,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词人分别是宋词中哪两大派别代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两宋词人的词风判断两大派别;第(2)问结合教材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答案】 (1)苏轼、辛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
(2)原因:两宋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作业(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