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2.C3.B4.D5.A6.C7.A8.D9.D10.B11.C12.D13.C14.A15.B16.C
17.(1)近代化因素: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世俗性教育发展壮大;自由平等观念逐渐形
成;近代民主政治初现锥形。(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有利条件:医学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城市疾病防控应急体系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提高了人
们的生活质量: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粮食需求;工厂纷纷出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交通运
输业的发展,推进劳动力和各种资源向城市转移。(8分,任答四点即可)
18.(1)原则:人人平等:主权在民;法治主义: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打破宗教神学的枷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反对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
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6分)
19.示例:
论题: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2分》
论述: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程度
的发展,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还在严重阻碍着其现代化的
进程,改革成为必然。俄国无产阶级在关键时刻积极改革,满足了人民的迫切需求,最终被俄国人民所选
择。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
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然而,无产阶级革命却在欧洲资本主义最薄弱的一环一俄国,率先展开。当
时的俄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并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推动社会革命深人发展,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
化了本就尖锐的俄国社会矛盾,无产阶级抓住了恰当的历史时机,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8分)
总的来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其成功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无产阶级对于历史机遇的积
极把握促成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0.(1)内容:承认东三省归属中国,否认日军军事行动的合法性;肯定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并对日本表达同
情。(4分)原因:国联本质上是列强操弄的工具,其意志反映列强的利益:中日之间国力相差巨大;日本在
国联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列强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异:《联合国宪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广大亚非拉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联合国宪章》及其法律
体系相较于国联盟约更加完善且更具约束力:联合国拥有更加完善高效的组织架构。(4分,任答两点即
可)同:都是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都具有普遍性;二者成立的目的均为规范国际秩序,防止大战再次
爆发:大国与小国在这两个组织中的权力均不平衡。(4分,任答两点即可)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31644Z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之一,期间法老会亲自主持新神庙的奠基仪式,并修建众多用立
柱支撑屋顶的神龛,为各地代表团和神祇提供住处。节日上,法老会亲率祭拜团体向众神供
奉土地和献祭,并在最后表演加冕仪式。这反映出古代埃及
A.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注重社会的礼仪德治
D.法老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2.公元751年,唐与大食(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的怛逻斯之战,唐朝战
败,旅行家杜环成为唐军中被俘虏的一员。据其记载,同被俘虏到大食的还有“汉匠起作画
者,京兆人樊淑…织络者河东人乐缓、吕礼”。由此可推知
A.阿拉伯帝国的军力达到顶峰
B.阿拉伯帝国的政权更迭即将完成
C.军事碰撞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D.战争胜利加速中亚地区伊斯兰化
3.“他们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运输工具,却在这里留下了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宫殿…精
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还有至今仍待破译的象形文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诞生于
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她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段描述最有可能出自
A.《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
B.《失落的文明·玛雅》
C.《罗马帝国衰亡史》
D.《波斯战火—一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
4.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戴蒙德在其《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讲到,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美
洲地区居住着大约500万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将近90%的人在16世纪的几十年里死
去。造成印第安人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231644Z
A.殖民者严重破坏美洲生态
B.过度移民使资源枯竭
C.本土作物遭到大规模移种
D.殖民屠杀和病菌传播
5.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
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
空前高涨。”马克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开启了亚欧交往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加速了物种交流
6.下图所示为文艺复兴中诞生的著名画作。这反映出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
A.人文主义者坚持以神为中心
B.文艺复兴推动了基督教神学发展
C.近代人文思想带有神学印迹
D.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的积极推崇
7.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观察,并据此归纳出解释性
原理。而16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却提出另一种理性的演绎法,即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
理出发,遵循严格的推理规则,一步步清楚明白地推演出各种命题或定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系
统。由此可知,近代科学
A.思维方法取得较大创新
B.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C.知识结构获得重大突破
D.科技水平获得快速提升
8.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人口与日俱增,西欧国家对于进口粮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当时作为
欧洲农业大国的俄国,被称为“欧洲的粮仓”。列宁对此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是
旧制度崩溃的先声”,“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贸易的增长,不能保住旧的崩溃
中的经济形态。”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助推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扩张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C.国际环境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因素
D.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9.英国埋藏着大量的煤矿资源,技术人员成功摸索出巧妙且高效利用煤的办法,推动了此后英
国一系列的技术变革。1738年,法国人梯奎特对此感叹道:“煤炭是支撑英国人创造财富和
成就繁荣的最强有力后盾之一”。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A.导致环境污染,迫使产业结构调整
B.促成了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
C,推动市场需求,催生采矿技术研发
D.得益于先天良好的资源优势
10.有学者在评价圣西门时说:“尽管他坚持对现存政治秩序作总体性的乌托邦批判,但是另一
个方面,他在构建其乌托邦时又试图在现存政治体制的卵翼下寻求乌托邦实现的可能。”由
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圣西门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23164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