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世纪*教育网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教育网
3、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21·cn·jy·com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3马说 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www.21-cn-jy.com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cnjy.com
3、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2·1·c·n·j·y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件36张PPT。马 说韩愈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工枚速 、马牛襟裾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角乌头、 马毛猬磔 、马前泼水 、马首欲东
马瘦毛长 、马咽车阗 、马空冀北 、一马平川
驷马高车、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马空冀北、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祗 骈死 槽枥 粟
一石 食
才美不外现
邪 耶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一遍,思考下面的问题: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
吃得很多继续思考下面的问题: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而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这几个句子的翻译: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的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千里马的遭遇,让我们不仅心生怎样的情感?
同情
让我们把这种情感融于文中,融于我们的心中,用我们的声音为它掬一把同情的泪吧!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我们的思考不能就此打住:我们不禁要问:
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奴隶人、饲马者、驭马者
对他们的无知、平庸进行鄙视、表示不满。让我们再来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吧,记住我们千里马的不幸……要读出对这些饲马者的谴责与不满。
请注意句式的选择:许多“不”字的使用,表达出了强烈的否定语气。第三自然段蕴藏着对驭马者无知、傲慢的憎恶、鄙视与嘲讽,请大家来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管他那般与这般;
用排比修辞刻画了驭马者的愚妄。 除此以外,谁还要为千里马负责?伯乐
文中哪句话对伯乐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说明?
世人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符合事实逻辑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那为什么韩愈还要如此肯定自己的观点?结合背景来思考。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 作
背 景那为什么韩愈还要如此肯定自己的观点?结合背景来思考。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帝?如果我们把人生的裁夺权寄于伯乐,那么伯乐会不会因为手握特权而枉断优劣?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帝?那么谁还必须要为千里马负责?
比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名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是千里马总会驰骋”?阅读文章其实也就是在与作者心灵的在交流,在《马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的无限委屈,那就请你给韩愈写几句话,来宽慰一下他。千里马人才伯乐
食马者 →
能识人才者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马说观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一样课文分析马 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根据课文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2) 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4) 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一 字 多 义
? (1)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 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4)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一 字 多 义(虚词)
(1)而 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拓展思维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 马说 》
设计人: 审核人 :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2·1·c·n·j·y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www-2-1-cnjy-com
四、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教师准备一案两单和课件
六、教学过程
【科学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呈现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1*cnjy*com
【释疑巩固】(自主、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点拨、反馈)
探究一: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诵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2分钟)
1、简介作者
韩愈,字 ( ),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 )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 )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 )。【来源:21cnj*y.co*m】
2、文体简介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自学指导二:朗读训练 (5分钟)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用“/”划分全文句子的节奏。
2、全班齐读课文。
3、学生两人一组,一人一段,赛读,互相订正。
4、读课文,试着背诵
反馈一:同伴互助检查背诵第一段。(2分钟)
探究二:学习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
1、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 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枥: 3、不以千里称也 以: 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尽: 5、才美不外见 才美:
6、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等:
7、安求其能千里耶? 安: 8、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9 、策之不以其道 道: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 通:
12、执策而临之 临: 13、其真不知马也 知:
自学指导二:积累下列一词多义
策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不饱,力不足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自学指导三:结合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1教育网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www.21-cn-jy.com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版权所有:21教育】
3、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出处:21教育名师】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反馈一 :同伴互助检查下列重点句子的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二课时
自学指导一: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1-c-n-j-y
2、请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文段一告诉我们,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cnjy*com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段中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麽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文中的“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21·世纪*教育网
自学指导二:总结本文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主题:全文寄托作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写法:《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盘点收获】
【达标测试】(10分)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E.才美不外见
F.其真无马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延伸拓展】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21cnjy.com
1、解释加点词:比三旦立于市 伯乐还而视之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七、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常见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21·cn·jy·com
未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