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02 11:21:32

文档简介

《 藤野先生 》
设计人: 审核人 :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六字诀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整体感知】
一、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自学题目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 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研读赏析】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2、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 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⑶ 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 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过渡: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的,耳朵听到的。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4、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5、读到此,老师有一疑问,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就行为,非常平凡,做着老师该做的事。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老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关系。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所以,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五、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感受了这份跨越国籍的师生情。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似乎课文学习可以结束了。真的可以结束了?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文中却旁逸出许多其他内容呢?是大作家的败笔,还是另有目的呢?
六、布置作业。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师生总结板书:(一)
在东京(1~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4~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板书设计:(二)添改讲义 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拓展达标】
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议论从 到 抒情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七、自我反思:



【相关链接】
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未解决问题:
课件22张PPT。藤野先生
鲁迅理解字词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标致( biāo zhì ) 落第( luò dì )
诘责(jié zé) 不逊(bú xùn)
托辞(tuō cí)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我们根据这些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感激之情。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末写藤野的事件
第1~3段虽未写藤野先生,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
原因。?
第24—31段也未写藤野先生,但讲清了告别藤野
先生的原因。这也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
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藤野先生
添 改 讲 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我能学到:
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耳闻亲见——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藤野严九郎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白描??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清国留学生
在仙台受“优待”
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事件
这是日本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我从中学到: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收藏讲义挂照片多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主题思想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
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
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本课重点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描绘人物,突出人物品质。
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其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其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其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其求实精神。本课重点抓住特征。 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学跳舞等细节反映他们庸俗的思想本质。清末,仁人志士以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有盘起辫子。3、语言的感彩。
①反语。反语,讽刺性强,可表达强烈的感情。如“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精通时事即讽刺那些满脑子装满无聊事情的人;写清国留学生盘的辫子“实在标致极了”,以辫子的“标致”讽刺他们庸俗无聊。这些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鄙夷与反感。
②引用。引用对方的语言,进一步归谬,同样可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里引用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低能儿”之间加“所以”,再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3、语言的感彩。
③副词。准确使用副词,也能表达强烈的感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意即“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不”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对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自我小结两条线索四个典型事例一次思想的转变两种真挚的感情学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