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9 14: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19中图版必修2)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及时空特点。
(区域认知)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综合思维)
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状况,并分析原因。(地理实践力)
课 程 标 准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材料:元朝末年战乱、中原地带十室九空、满目疮痍。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中,共18次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涉及到18个省490多个县的882个姓氏,移民数量达百万、规模沿大。当时规定、凡移民者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办理手续、然后从这里出发、迁往按政府指派的目的地。
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明朝初期山西人口向外迁移
新课导入
01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概念:
判定人口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时间要达一年以上)
居住地变更
空间移动
长久或永久性
时间限度
一般以跨越行政区
前提条件
同时
满足
人口迁移
\
地理社团成员周末外出游学
\
寒假从省外大学回家过年的大学生
\
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
小明跟随父母从东莞市搬到深圳市读书
请判断下列现象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活 动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分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下图中A、B、C为不同国家,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虚线表示省级行政区界线。读图回答:
A
B
C
A2
A1
C1
C2
B1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A1→B1,C1→A2
A1→A2,C1→C2
活 动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
年内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人口数
x
100%
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迁移特征
迁移原因
欧、非、亚
美洲、大洋洲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迁移特征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大洋洲
发展中→发达;定居减少,短期流动增多
亚洲、拉丁美洲、非洲
经济发展较快
石油输出国
欧洲
拉丁美洲
迁出→迁入
迁入→迁出
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三成
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被誉为石油王国,探明储量居全球之冠,占世界总储量的1/5
据统计,沙特阿拉伯人口数为3170万,其中外籍人口约1000万占总人口30%以上
 国际人口迁移
1.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小 结
2.当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常见形式。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 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原因 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 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方向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流向和平国家或者能给难民提供避难条件的国家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流出国的就业压力,利于流出国赚取外汇 给移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03
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1.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称为“走西口”。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延安知青雕像
改革开放后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内陆人口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量迁移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地区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净迁移率%
>5.0
2.0—5.0
0.0—2.0
-2.0—0.0
-5.0—-2.0
<-5.0
无数据
重庆市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广西
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湾省
贵州省
海南省
山东省

苏省

西省


甘 肃 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徽省

江省
福建省
香港
澳门
上海市
天津市
北京市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人口向城镇迁移
人口向东部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方向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过去人们总说农村是个大海绵,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03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推拉理论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
+
+
+
+
+
+
_
_
_
_
_
_
_
_
迁出地
迁入地
+
_
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
迁移障碍
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示意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吸引力)共同构成。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推力大于拉力,人口迁出
推力小于拉力,人口迁入
人口迁出地
人口迁入地
拉力
推力
推力
拉力
中间障碍因素
交通、迁移距离、迁移成本等。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
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自然灾害、宗教迫害等。
常见的推力因素
常见的拉力因素
中间障碍因素
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交通、迁移距离、迁移成本等。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
人口迁移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人口迁移推力力
阅读:爱尔兰的土豆饥荒和移民潮
在近代历史上,爱尔兰曾经历过 “成也土豆,败也土豆”的时期。土豆于17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到18世纪末,土豆已成为爱尔兰的主要食粮,促进了人口增加。1841年,爱尔兰人口高达650多万。但是,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病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
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
迁移路线
洲界
阳光地带
主要迁出地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环境资源差异、生态环境的变化。
生态环境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灾害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西非的环境难民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
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由一个不足2万人的小渔村,成长为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正是由于经济、政策等众多因素影响形成的。
2011—2017年,饱受内战摧残的叙利亚,有400多万人逃离家园,约占该国总人口的1/5
三峡移民
经济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推进、大型建设项目、区域规模开发。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迁移,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
云南石林 摄影师@姜轲
受迫害的犹太人
印巴分治
外出求学
包括宗教、种族、外出求学。
其他因素
包括心理和生理因素、迁移的距离、婚姻家庭等。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年比少年和老年更易于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经济
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乡村人口进城
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
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因素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军人家属的从军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
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迁出地
迁入地
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迁入地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
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出地
有利影响: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缓解人地矛盾;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迁出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的特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二战后,主要表现为劳务输出;国际难民增加;专业人才移民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向城镇迁移;向东部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