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松山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
A.法律服从全体人民意愿 B.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C.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不高 D.经济发展促使民主繁荣
2.有学者指出,农业可以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获得更多产品,从而使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逐渐增加。有了产品剩余,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并占有财富,从而产生国家政权。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国家诞生的根源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C.私有制的出现 D.阶级间对立的加剧
3.根据法国香槟伯爵的封地清册记载,1172年,香槟伯爵有2017个封臣,而他本人则效忠于10个封君——法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勃艮第公爵、2个大主教、4个主教和1个修道院院长。这一状况( )
A.得益于民主的政治环境 B.是缺乏政治忠诚的表现
C.削弱了国家的集权能力 D.说明此时王权高于教权
4.在中世纪城市存在的五六个世纪中,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都没有公开张扬要建立等级制度,在法理上规定社会等级。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理论上,人人都可通过发家致富而进入城市上层。这一现象( )
A.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体现了社会契约理念的普及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改变 D.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也设有驿站,共900余处,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帝国扩张 B.完善道路建设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商贸发展
6.中古时期,日本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天皇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首脑;日本借用了汉字,但发展出自己的文字;日本人接受了佛教,但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之做了修改。这反映了日本( )
A.善于学习外来文明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模仿中国的政治制度
7.“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人的手指和脚趾合起来计算的,即20进位制。他们只用3个数字符号就能运算非常精确的天文历法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难题,这3个数字符号分别是圆点(表示1),一横(表示5),一个贝壳(表示0)。”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
A.班图人 B.玛雅人 C.阿兹特克人 D.印加人
8.“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丝绸之路 D.撒哈拉商路
9.公元8世纪后,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中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并于15世纪末建立起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可用来说明( )
A.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作用 B.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历史条件
C.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D.葡萄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
10.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B.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找到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D.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11.新航路开辟后,来自欧洲的传染性疾病“击倒了(印第安众帝国)领导人物,也破坏了原有的权力替换的正常过程”,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许多士兵死于疾病,甚至连“受众神庇护保佑的帝国皇帝以及王位继承人”也纷纷死去。由此可知,疾病传播加速了美洲( )
A.土著人的灭绝 B.宗教信仰的改变 C.殖民化的进程 D.政治制度的变迁
12.如表所列为某学习小组研究16世纪的世界所搜集到的信息。据此可推断,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16世纪的世界
原本相对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逐渐衰落,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随着“哥伦布大交换”的进行,美洲的诸多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特别是其农产品的传播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路转移 D.物种交流
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教会进行了攻击和嘲讽,揭露教会的弊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宗教改革家则提出“因信称义”,认为靠自己的信仰灵魂可获救。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的近代化,这是因为他们都( )
A.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君主专制制度 B.突出人的地位,弘扬了人文精神
C.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14.路德新教推崇的《圣经》,不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确立了“因行称义”的原则
C.挑战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D.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5.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这说明
A.民众普遍具有理性精神 B.科学成为唯一思想权威
C.科学进步推动思想解放 D.启蒙运动源于近代科学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个运动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科学化或理性化的世界观指引下试图在人类事务中发现一些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法则”的努力。据此,“这个运动”指的是( )
A.科学革命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7.“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18.有学者指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只是虚君,但超越党派政治代表国家权威,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可以落到实处。执政的首相只有权力,没有权威,国家一旦发生政治危机,也只是权力危机,国家的权威不会动摇。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政洽体制( )
A.限制了国王权力 B.体现了民众意愿 C.维护了国家稳定 D.避免了公权失控
19.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 )
A.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 B.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20.下图描绘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尚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
D.启蒙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
21.1875年,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1882年,纽约市爱迪生珍珠街电厂和威斯康星州的亚伯尔水电厂投入运行:1882年,德国米斯巴赫小型水电站投入运行:1890年,伦敦迪普德福特电厂建成,给伦敦地区供电;1893年,俄国诺沃罗西斯基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供工厂和港口用的三相交流发电厂。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C.以电力行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
22.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缩小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英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B.一定程度改变了女性社会地位
C.提高了普通女性的政治地位 D.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日益稳固
23.《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作用
C.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工人阶级与封建制度的决裂
24.1871年1月至12月,张德彝作为翻译随清朝通商大臣崇厚出使法国。在他的回忆录《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德知法久战,所费不赀,恐赔款不能如期以偿,故协助而速克之”,巴黎街垒“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入,含而不出”。据此可知,这段记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普法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拿破仑战争 D.巴黎公社革命
25.加拿大人口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后裔,土著老居民约占3%,其余为亚洲、拉美、非洲裔等。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据此分析,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扩张 B.三角贸易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26.1876年9月,英、法、德、意、美、俄、奥等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国际地理学会议,会议以“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为名,成立国际非洲协会。除英国外,与会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这次会议( )
A.为列强瓜分非洲作了准备 B.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
C.解决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27.独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矿业生产和出口仍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制造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直到19世纪末,拉丁美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现代工厂。这反映出
A.门罗主义推动拉美国家进步 B.拉美人民面临民主革命任务
C.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尚未起步 D.殖民体制残余制约拉美发展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旧式统治阶级,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则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产生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 B.社会阶级结构的差异
C.人民群众是否支持反帝斗争 D.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29.“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合这段话中描述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 )
A.法国、英国 B.美国、法国 C.德国、美国 D.英国、德国
3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32题各14分,33题1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
——摘编自陈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两国君主立宪制结局的不同原因》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总意志帝国是普鲁士首相伴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是普鲁士强叔政治的结果在意态帝国中,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责族居于领导地位,资产阶级则从“参与”的意又上加人了统沿阶烦的行列,帝国在建立之初虽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立完为虚,君主是实。1871年修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拂和,与外国缔结同盟和签订条约委派驻外使节。帝国宰相是全帝国唯一的大臣,其领导下的内网主持着帝国政府的运转。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而由宰相任命的国家各部门的负责人则对宰相负责。从立法机构有关权力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专制主义色彩。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
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文明出现之后,它既要向外传播,也要输入借鉴,不可能拒绝、排斥其他文明而独立存在、独自发展。它要么吸收外来文明使自己得以演化,要么融入其他文明使自己得以延续。实际上,一种文明都是在不断向外传播和吸收外来文明基础上新生的文明。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任何文明都不是最初的文明形态,而是融入了大量其他文明因素的新生文明。
—一摘编自聂珍钊《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BACDC;6-10:BBDBA;11-15:CABCC;16-20:CCCCA;21-25:BBCDA;26-30:ADDDD;
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32题各14分,33题12分)
31.(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任答2点,共4分)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每点2分,共4分)
32.(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任答两点共4分)不同点:权力中心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君主。
君主权限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拥有实权,有专制主义色彩。
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任答两点共4分)
(2)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德意志长期的分裂割据,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任答三点共6分)
33.示例
论题: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
论证: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推动世界进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总之,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根据材料“……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为了应对财政困难,经常以法律判决的形式没收富人财产,这反映了在雅典直接民主下,多数公民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判决。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B项正确;材料中的判决违背了少数富人的意愿,排除A项;雅典发放官职津贴以致出现财政困难,说明雅典公民的参政积极性很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雅典财政困难,“经济发展促使民主繁荣”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生产工具改进推动农业发展,出现剩余产品,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并占有财富,进而产生国家政权,因而国家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唯物史观,A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加速私有制产生,出现阶级对立,因而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私有制出现、阶级对立加剧是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题干信息可知,1172年,法国香槟伯爵下面有2017个封臣,同时其效忠于10个不同的封君,表明国家领土被众多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控制,他们效忠各自的封君,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削弱了国家的集权能力,C项正确;中世纪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而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要求封臣效忠封君,香槟伯爵效忠于10个封君,是因为他从10个封君那里都获得了土地,不能简单地认为他缺乏政治忠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且中世纪前期和中期的法国国家分裂割据,王权衰弱,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和原因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世纪。据材料“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可以看出在中世纪城市当中,并没有公开建立等级制度。城市以财富为基础,呈现出等级分层,充分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使得中世纪城市发展中呈现出上述特点,D项正确;“实现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社会契约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欧洲仍是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巴格达。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可知,阿拔斯王朝修建和完善全国交通,各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都对哈里发直接负责,哈里发通过这些举措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完善道路建设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推动帝国扩张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促进商贸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学习唐朝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专属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字体系和佛教文化,反映了日本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项正确;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与日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佛教等做了修改不符,排除A项;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核心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日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模仿,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玛雅文明。根据材料“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人的手指和脚趾合起来计算的,即20进位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B项正确;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都属于美洲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其文明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撒哈拉商路。根据材料“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通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商路是撒哈拉商路,D项正确;地中海商路是古代连接非洲和欧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大西洋商路是以大西洋为中心,连接世界的贸易网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沟通欧洲和亚洲的商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中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并于15世纪末建立起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长期反抗阿拉伯人的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和中央集权制度,在开辟新新航路过程中占据优势,提供优越的社会条件,B项正确;根据材料“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中”可知阿拉伯人长期对西葡进行侵略,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作用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仅仅反映西葡在反抗阿拉伯人过程中建立独立国家的状况,不能代表整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夸大程度,排除C项;葡萄牙是传统封建国家,农业比较发达,商业相对落后,不是商业强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词“可见”,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巴伦支的航行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且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从而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A项正确;巴伦支的航行开辟了北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B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巴伦支北进,而不是南行(大洋洲在南半球),D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来自欧洲的传染性疾病‘击倒了(印第安众帝国)领导人物,也破坏了原有的权力替换的正常过程’,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许多士兵死于疾病,甚至连‘受众神庇护保佑的帝国皇帝以及王位继承人’也纷纷死去。”可知,传染性疾病造成美洲原住居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便利了欧洲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C项正确;土著人的灭绝,“灭绝”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6世纪的世界。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A项正确;价格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与题干信息关系不大,排除B项;“商路转移”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世界贸易发展”等信息,排除C项;“物种交流”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世界贸易发展”“贸易中心转移”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认为靠自己的信仰灵魂可获救”,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两者的共性,B项正确;沉重打击专制制度的是启蒙运动,排除A项;思想领域的解放,并不能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反对神学的是文艺复兴,而宗教改革抨击的是天主教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路德新教推崇的《圣经》,不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圣经》不是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经典,而是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并可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说明路德新教提高了人的地位,挑战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C项正确;路德新教依然推崇《圣经》,其反对的是天主教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排除B项;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而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之科学革命。根据材料“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可知,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对推动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C项正确;民众普遍具有理性精神,“普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学成为唯一思想权威,“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民族对思想自由的要求,而不是近代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西欧。根据“在科学化或理性化的世界观指引下试图在人类事务中发现一些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法则’的努力”可得出这一运动强调人类的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核心,C项正确;科学革命强调的是自然规律的探索,而不是人类事务,排除A项;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而不是理性,排除B项;工业革命是关于生产力的,而不是人类事务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依据材料“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可知,与欧洲大陆僵硬不变的社会结构不同,英国的社会结构更加的灵活,社会风气适宜工商业的开展。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完成了社会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不是社会因素,排除A项;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不是社会因素,排除B项;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不是社会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年以来(英国)。材料表明,英国国王虽然是虚君,但是国家权威的象征,既可以使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落到实处,又能够保持国家权威而有利于化解权力危机,说明英国的政治体制维护了国家稳定,C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确实受到限制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维护了国家稳定,排除C项;D项错在“避免”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涉及公权失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可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集中,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国会立法体系完善、强化联邦政府行政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到19世纪50年代,即内战前夕,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共和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并延续到今日。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体现出曲折性和艰难性,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图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相对弱小,封建势力强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体现出曲折性和艰难性,并不能说明法国尚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B项;法国没有受到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排除C项;启蒙思想对法国影响深远,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欧美)。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期,法国、美国、德国、英国、俄国纷纷建立起发电厂,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各国发电厂的建立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学突破推动技术进步,看不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发电厂,并未将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电力行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并非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根据材料“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缩小了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以及其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新角色,说明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使得其走出家庭,进入社会,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生活的变化,不是阶级结构变化,排除A项;女性生活的变化,不能得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C项;工业革命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地位,冲击着传统家庭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正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1871年1月至12月”“巴黎街垒”可知,该事件发生于1871年的法国巴黎,D项正确;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年,并根据材料“德知法久战,所费不赀,恐赔款不能如期以偿,故协助而速克之”可知此时德国为了获得法国的赔款,正在帮助法国,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主要发生于1803—181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加拿大人口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后裔,土著老居民约占3%,其余为亚洲、拉美、非洲裔等。”可知,新航路开辟伴随着殖民扩张,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活动,将土著老居民屠杀殆尽,逐渐成为殖民地的主要人口,A项正确;三角贸易是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至美洲,是造成材料描述现状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变化,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变化,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列强瓜分非洲。根据材料“1876年9月,英、法、德、意、美、俄、奥等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国际地理学会议,会以以‘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为名,成立国际非洲协会。除英国外,与会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可知,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加快侵略非洲的步伐,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非洲准备地理和人文资料,A项正确;“地图上作业”的会议是指1884年的柏林会议,排除B项;解决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柏林会议上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独立以后的拉丁美洲,矿业生产和出口仍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制造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直到19世纪末,拉丁美洲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现代工厂。”可知,拉丁美洲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独立后其矿业生产和出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仍是殖民者重要的原料产地,但是其制造业却没有实现大的发展,说明殖民体制残余制约拉美发展,D项正确;门罗主义发表于1823年,反映了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不能推动拉美国家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拉美国家独立后,面临着摆脱殖民体制制约的任务,民主革命任务主要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排除B项;“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尚未起步”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8.D 【详解】由于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因此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平衡性,D正确;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的差异根源是经济结构,因此A、B不够成根本原因,排除;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不是革命阶段性差异的根源,排除C。
2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利时机,快速崛起,二者矛盾日趋尖锐化,最终引发了一战,故材料中的“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中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D项正确;材料中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不是法国、美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D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人们由战争初期支持战争到后来反对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D项正确;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民众态度的变化并不能作为决定因素,排除A项;改变人们心理的是战争的残酷,其中具有因果联系,并非随意性,排斥B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详解】(1)特点:根据“封建制度……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根据“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得出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途径:根据“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得出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包括武装斗争。
32.(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不同点:权力中心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君主。君主权限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拥有实权,有专制主义色彩。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2)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德意志长期的分裂割据,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详解】(1)相同点:根据所学,从性质角度分析,可得出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根据两国在确立民主政治过程中颁布的法律可得出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从政体的具体内容可得出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不同点:权力中心不同:根据“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根据“有任免国家官史之权,有法律的创制叔是帝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得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中心在君主。君主权限不同:根据“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得出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根据“以皇帝为首的容克责族居于领导地位”得出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拥有实权,有专制主义色彩。从内阁产生的途径不同角度分析,可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根据“由于宰相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因而只对皇帝而非议会负责;”得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阁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2)历史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阶级、国家统一方式等方面概括,具体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德意志长期的分裂割据,需要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德国统一道路的特殊性等。
33.示例
论题: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
论证: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推动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更多地走向世界,推动世界进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总之,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往往能够做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生共存,本土文明不仅能够为外来文明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同外来文明融合,促进本土文明的演化”可以得出论题是古代亚欧文明互鉴共生。然后结合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波斯文明互鉴、亚欧大陆商业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与中华文化交融以及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亚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亚欧文化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