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和认识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影响 综合检测(一)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
A.促成思想解放 B.反对君主专制
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
【解析】 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起到了同样的历史作用。B、C两项与之不符,D项仅是孔子一家思想,也与主题不符。
【答案】 A
2.(201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考试)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
A.编定“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解析】 孔子将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集大成,只有编定“六经”。
【答案】 A
3.(2013·长沙高二检测)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大意就是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是韩非子的主张。
【答案】 C
4.(2012·浙江会考)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解析】 材料阐述了一种“非攻”的政治思想,这属于墨家思想。
【答案】 D
5.(2012·浙江余姚高二期中)《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体现了哪家观点(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这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主张。
【答案】 C
6.(2012·浙江会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最有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
①《尚书》 ②《春秋》 ③《法经》 ④《四书章句集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东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已经确立,所以皇帝和儒生们研讨的儒学经典不包括③,而④出现在汉代之后。
【答案】 A
7.(2013·潍坊高二期末)“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守仁
【解析】 本题较简单,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答案】 C
8. 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是( )
A.陆九渊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解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的王阳明,符合题干“最早”要求的是陆九渊。
【答案】 A
9.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解析】 据“浙江籍”“良知之在人心”“知行合一”等信息可知,题干信息是王守仁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
【答案】 D
10.《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________: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________”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材料中《藏书》《焚书》及赞扬卓文君善择佳偶等信息可判断为李贽。
【答案】 A
1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答案】 D
12.明清之际的一位学者“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提出了“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据此,这位学者提出的具体主张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务本
C.经世致用 D.振兴理学
【解析】 由题干中的“经生”“可行”等信息可知,学者主张做学问要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这符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分析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4分)
(2)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持什么看法?(4分)
(4)根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4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4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与近代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握。从材料一图片中三位人物对话的内容看,这是孔子与孟子、荀子探讨“仁”的问题的画面;到了汉代,随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代李贽猛烈批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近代维新变法期间,孔子和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宣传变法的工具;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被彻底批判,其正统地位动摇。
【答案】 (1)人物A:孟子。人物B:荀子。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材料二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他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材料五 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你认为呢?他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1)材料一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3分)
(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3分)
(3)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其结果如何?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中他是谁?他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2分)
(5)材料五中他是谁?请从哲学角度评价他的观点。(4分)
(6)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5分)
【解析】 第(1)问,由“仁者爱人”等得出思想核心为“仁”,由此判断该思想家为孔子,然后回答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仁政”,孟子的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第(3)问实际上考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意义、结果及影响。第(4)问,从材料四中“《四书章句集注》”判断出“他”是朱熹,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朱熹的历史地位。第(5)问,从材料五看出这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然后说明王阳明心学的哲学属性(主观唯心论)。第(6)问,将儒学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代理学到明代心学的发展阶段表述清晰即可。
【答案】 (1)仁。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2)核心:仁政。关系:是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意义:适应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结果:被汉武帝采纳。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朱熹。他是理学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5)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论。
(6)孔子创立儒学。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董仲舒形成新儒学,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明代王阳明又把理学发展为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