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押题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3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押题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9 11:30:4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2023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押题卷(二)
一、选择题I: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浙江模拟)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结合下图判断,下列有关二里头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出土了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②位于河南洛阳偃师
③是商朝晚期的文化遗址 ④重视功能布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是夏中晚期和商朝初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分为祭祀区、宫城和作坊区,重视城市布局,因此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因此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2023·浙江模拟)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答案】A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等信息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逐渐强化,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
C错误,材料无关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情况,排除;
D错误,“完成了封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3.(2023·浙江模拟)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与灌概事业的发展。下列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国修建了都江堰 B.西汉修筑了龙首渠
C.东汉兴建了芍陂 D.三国时期马钧革新了翻车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芍陂,C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意,C正确;
ABD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水利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4.(2023·浙江模拟)唐朝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下列关于唐朝时期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常举中的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②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拨后方可正式任官
③取士不问家世
④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①正确。
唐朝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②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取士不问家世,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因此③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5.(2023·浙江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一部医药学专著。该专著(  )
A.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B.记载了康熙得天花的史实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材料著作是《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正确;
A错误,《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B错误,康熙是清朝皇帝,而《本草纲目》是明朝著作,因此B错误;
C错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6.(2023·浙江模拟)天津机器局(创办于1867年)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东机器局(创办于1873年)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近代中国(  )
A.工业化进程受制于西方技术 B.洋务派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C.工业化借鉴了西方管理模式 D.工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等信息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在技术方面受制于西方,A正确;
B错误,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失败了;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技术问题,不涉及管理模式;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近代中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
7.(2023·浙江模拟)南京国民政府将文官选拔考试分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三种,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这一考试办法体现的原则是(  )
A.量才而用 B.公开竞争 C.平等择优 D.政治中立
【答案】A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原则是量才而用,A正确;
BC与材料无关;
D错误,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拔考试制度的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
8.(2023·浙江模拟)并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在南方几个省交界处的山区建立了很多小的根据地。由于分布较散,施政不便,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权以统一领导全国各地苏维埃区域斗争的构想。这一构想实现于(  )
A.20世纪20年代末 B.20世纪30年代初
C.20世纪30年代中期 D.20世纪30年代末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权以统一领导全国各地苏维埃区域斗争的构想”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构想实现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B正确;
A错误,20世纪20年代末建立了很多根据地,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领导;
CD与材料中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9.(2023·浙江模拟)1953年6月13日至8月13日,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对于新税制问题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要坚持”公私一律平等”,毛泽东提出“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由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
A.收回税收的自主权
B.建立集中统一的全国财政经济体制
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
D.明确新民主主义经济内部结构关系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主张肯定了当时中国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及个体经济等经济形态,但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下国营经济应该占据领导地位,这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部结构关系,D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公私经济的地位,不涉及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
B错误,1905年已经建立集中统一的全国财政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处于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
10.(2023·浙江模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B.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C.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观点提出于1981年,体现了新时期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B正确;
A错误,三线建设发生在60到70年代;
C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于2006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五讲四美三热爱”。
11.(2023·浙江模拟)“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他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对这部法典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法老统治国家的工具
②颁布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它颁布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②③④,①错误,法老是古埃及的统治者,与古代西亚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两河流域”“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12.(2023·浙江模拟)10一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成为维系封建制的纽带 B.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C.封臣对封君的依附关系松地 D.封建土地关系瓦解
【答案】A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等信息分析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A正确;
B错误,民族国家初步形成于15、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不涉及其依附关系松弛;
D错误,这一阶段封建土地关系并未瓦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封君封臣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
13.(2023·浙江模拟)19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言论,“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由此可见,日本社会(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层趋向平等
C.走向文明开化 D.文化土洋并存
【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等信息分析可知,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服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问题;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服饰西化,不能看出阶层趋向于平等;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西化,不能看出本土服饰的保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世纪70年代”“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
14.(2023·浙江模拟)1795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A. 农业生产衰退 B.圈地运动规模扩大
C.阶级矛盾激化 D.财富分配的不合理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等信息分析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工人的工资远远低于城市工人工资,这说明当时英国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农业衰退;
B错误,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到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财富分配不合理,不能看出阶级矛盾激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
15.(2023·浙江模拟)下表所示为1844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著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著作 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
《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 哲学
《雇佣劳动与资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
A.无产阶级政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第一国际经验
C.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将大体完成
D.巴黎公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44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大量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正确;
A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政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错误,第一国际诞生于1864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巴黎公社运动发生于1871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把握。
16.(2023·浙江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某国际组织,被列宁多次称为战争的工具,不是和平的工具,只不过是“一群你抢我夺的强盗联盟”。这一国际组织(  )
①采用“全体一致”原则形成决议
②建立起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③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④被英国和美国控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宁多次称为战争的工具,不是和平的工具,只不过是”
“一群你抢我夺的强盗联盟”等信息分析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这一组织采取“全体一致”原则形成决议,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①③正确,A符合题意;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外交人员衔级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相符,②错误;国际联盟被英法操控,美国没有加入,④错误,因此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7.(2023·浙江模拟)阅读下图,该史料可用于探究(  )
A.法西斯主义的罪行 B.联合国难民署的行动
C.“知识精英”的移民活动 D.自然灾害对人口移动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何凤山为营救犹太难民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用来研究法西斯点的罪行,A正确;
B错误,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材料的移民是难民,不是知识精英;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人口移动的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西斯主义的罪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二、选择题Ⅱ: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8.(2023·浙江模拟)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果,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曼,凡三百七十六人“,这些受封的官职是真实归附西域都护统辖的实职官修。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西汉(  )
①注重利用原有统治系统治理西域 ②加强与西域各民族政权的平等交往
③在西城推广了汉地的那国并行制 ④对西域各地实行分而治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等信息分析可知,西汉在西域册封“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以此①是可以得出的结论,但是与题意不相符,排除;材料只能看出汉王朝对西域的治理,不能看出各民族平等交往,②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材料无法看出西汉在西域推动郡国并行制度,③错误,但是符合题意;④错误,材料不涉及分而治之,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9.(2023·浙江模拟)20世纪90年代,河北邯郸钢铁公司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让广大职工当家理财。由此可见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 B.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C.市场经营机制的深度引入 D.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深化企业管理改革,C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企业的改革,不涉及群众自治;
B错误,材料不涉及“所有制结构”;
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体现的是企业自主经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023·浙江模拟)下图所示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该类文字大量发现于(  )
A.埃及 B.伊朗 C.印度 D.中国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印章文字,出土于印度,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21.(2023·浙江模拟)1922年,欧洲许多国家包括苏俄都派出代表参加了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会议中,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意在(  )
①削弱美国对欧洲的影响 ②稳固金本位制度
③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④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等信息分析可知,英国试图建立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秩序,以削弱美国的影响,稳固金本位制度,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④错误,经济大危机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等。
22.(2023·浙江模拟)《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解释为北宋年间汴京百姓清明时节郊外踏青及城内经济生活的情况。清明即指农历清明时节。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因此“清明”二字不能从时间上解释,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这说明(  )
A.研究历史须采用多重史料互证之法
B.绘画作为艺术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C.实物史料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生活的原貌
D.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清明”“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等信息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认真分析认识到传统的“清明”作为节气说说法错误,这说明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多重史料互证;
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属于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但是不能准确反映历史生活原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1分。
23.(2023·浙江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长征时期,在沿途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些政权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更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空前大发展。
——摘编自黄显文《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为此,党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它“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
——摘编自王顺喜《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材料三:现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并概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三制”原则的内容,阐释该原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思想。结合解放战争前夕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贯彻毛泽东上述思想的行动。
【答案】(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参加联合政府;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宣传政治主张、播下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等方面进行回答。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指的是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根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等信息分析可知,有利于纠正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得出: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结合“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得出: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的提出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主张:根据“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得出:参加联合政府;根据“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得出: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故答案为:(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参加联合政府;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涉及长征、三三制原则及重庆谈判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4.(2023·浙江模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教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黄苣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的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裁(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根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赖(豆叶)羹”。
——摘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之)
材料二:雍正以前只有康,熙《天台县志》里有种植玉米的记载“玉芦,俗呼广东粟”。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即玉米)……栩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至258.52Mt(百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受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生产的“新气象”,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从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角度,指出“新气象”出现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玉米在浙江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从饮食生活的角度,分析其传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答案】(1)“新气象”:多种耳来作物传入4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原因: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稳定。影响: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3)主要原因: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新气象:根据“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黄苣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的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得出:多种耳来作物传入;根据“裁(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根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等得出:大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因:根据“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得出: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结合“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得出:丝绸之路的开通;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角度进行回答。影响:结合大豆的推广分析可知,大豆的推广重视,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根据材料“栩厂满山相望”“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得出:主要在山区种植;根据“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得出: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根据“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得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根据“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得出:玉米适应性强,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改变食物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影响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
(3)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得出: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故答案为:(1)“新气象”:多种耳来作物传入4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原因: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稳定。影响: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3)主要原因: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世界的粮食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占领殖民地推行了本国法律,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殖民地制定一比自己的法律,但是又同时规定了殖民地的立法不能够与英国法相抵触,并为英国保留了对殖月地案件的最终审判权。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英国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殖民地社会,为为广大英属殖民地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因而逐渐形成了在法律上具有共同传统的普通法系。
——摘编自韩冰《“日不落帝国”留下的普通法遗产)
材料二:《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最早的民法典,开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地编纂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但是,《法国民法典》的成功,除了法典本身的原因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也是一个前提条件。
——摘编自舒武香《〈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历史地位比较》
材料三:1964年6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它明确保障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等公共场所,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它授权联邦政府可以提起公诉,要求取消公共设施和学校的种族隔离,司法部有权干预民权诉讼。保护黑人选举权,注销拨给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企事业计划的联邦经费。要求公司和工会给予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社会关系局,帮助各地区解决民权问题。
——摘编自陆听、徐世虹《中外法律文化大典:中外法律比较编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普通法系涵盖的主要国家,并分析上述国家实行该法系的历史原因。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法律与政治”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普通法系的形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
(2)论题: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论述:近代普通法系在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有助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与巩固。它的对外传播过程,也是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过程,即文化侵略的过程,通过输出法律文化,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的法律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巩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法国民法典》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它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其确立的民法系,也成为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编撰民法典的蓝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尽力缓解社会矛盾,但没有触动造成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最终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总之,法律算阶级统治的工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知识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解析】【分析】(1)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普通法系的主要是英国及其曾经的殖民地,因此主要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根据“英国在占领殖民地推行了本国法律”得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根据“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英国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殖民地社会,为为广大英属殖民地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因而逐渐形成了在法律上具有共同传统的普通法系”得出:普通法系的形成;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美国等国家法律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法律与政治’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可拟定论点为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关于阐释可从普通法系建立的影响、《法国民法典》的内容及影响、二战后美国政府社会稳定颁布的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1)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普通法系的形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
(2)论题: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论述:近代普通法系在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有助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与巩固。它的对外传播过程,也是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过程,即文化侵略的过程,通过输出法律文化,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的法律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巩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法国民法典》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它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其确立的民法系,也成为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编撰民法典的蓝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尽力缓解社会矛盾,但没有触动造成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最终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总之,法律算阶级统治的工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2023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押题卷(二)
一、选择题I: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浙江模拟)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结合下图判断,下列有关二里头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出土了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②位于河南洛阳偃师
③是商朝晚期的文化遗址 ④重视功能布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23·浙江模拟)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3.(2023·浙江模拟)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与灌概事业的发展。下列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国修建了都江堰 B.西汉修筑了龙首渠
C.东汉兴建了芍陂 D.三国时期马钧革新了翻车
4.(2023·浙江模拟)唐朝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下列关于唐朝时期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常举中的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②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拨后方可正式任官
③取士不问家世
④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浙江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一部医药学专著。该专著(  )
A.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B.记载了康熙得天花的史实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2023·浙江模拟)天津机器局(创办于1867年)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广东机器局(创办于1873年)所雇的工人,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近代中国(  )
A.工业化进程受制于西方技术 B.洋务派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C.工业化借鉴了西方管理模式 D.工业化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7.(2023·浙江模拟)南京国民政府将文官选拔考试分为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三种,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这一考试办法体现的原则是(  )
A.量才而用 B.公开竞争 C.平等择优 D.政治中立
8.(2023·浙江模拟)并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在南方几个省交界处的山区建立了很多小的根据地。由于分布较散,施政不便,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权以统一领导全国各地苏维埃区域斗争的构想。这一构想实现于(  )
A.20世纪20年代末 B.20世纪30年代初
C.20世纪30年代中期 D.20世纪30年代末
9.(2023·浙江模拟)1953年6月13日至8月13日,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对于新税制问题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要坚持”公私一律平等”,毛泽东提出“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由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
A.收回税收的自主权
B.建立集中统一的全国财政经济体制
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
D.明确新民主主义经济内部结构关系
10.(2023·浙江模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B.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C.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11.(2023·浙江模拟)“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他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对这部法典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法老统治国家的工具
②颁布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2023·浙江模拟)10一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成为维系封建制的纽带 B.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C.封臣对封君的依附关系松地 D.封建土地关系瓦解
13.(2023·浙江模拟)19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言论,“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由此可见,日本社会(  )
A.军国主义盛行 B.阶层趋向平等
C.走向文明开化 D.文化土洋并存
14.(2023·浙江模拟)1795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A. 农业生产衰退 B.圈地运动规模扩大
C.阶级矛盾激化 D.财富分配的不合理
15.(2023·浙江模拟)下表所示为1844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的著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著作 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
《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 哲学
《雇佣劳动与资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
A.无产阶级政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第一国际经验
C.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将大体完成
D.巴黎公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6.(2023·浙江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某国际组织,被列宁多次称为战争的工具,不是和平的工具,只不过是“一群你抢我夺的强盗联盟”。这一国际组织(  )
①采用“全体一致”原则形成决议
②建立起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③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④被英国和美国控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3·浙江模拟)阅读下图,该史料可用于探究(  )
A.法西斯主义的罪行 B.联合国难民署的行动
C.“知识精英”的移民活动 D.自然灾害对人口移动的影响
二、选择题Ⅱ: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8.(2023·浙江模拟)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果,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曼,凡三百七十六人“,这些受封的官职是真实归附西域都护统辖的实职官修。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西汉(  )
①注重利用原有统治系统治理西域 ②加强与西域各民族政权的平等交往
③在西城推广了汉地的那国并行制 ④对西域各地实行分而治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2023·浙江模拟)20世纪90年代,河北邯郸钢铁公司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让广大职工当家理财。由此可见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 B.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C.市场经营机制的深度引入 D.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20.(2023·浙江模拟)下图所示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该类文字大量发现于(  )
A.埃及 B.伊朗 C.印度 D.中国
21.(2023·浙江模拟)1922年,欧洲许多国家包括苏俄都派出代表参加了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会议中,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意在(  )
①削弱美国对欧洲的影响 ②稳固金本位制度
③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④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3·浙江模拟)《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解释为北宋年间汴京百姓清明时节郊外踏青及城内经济生活的情况。清明即指农历清明时节。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因此“清明”二字不能从时间上解释,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这说明(  )
A.研究历史须采用多重史料互证之法
B.绘画作为艺术作品,史料价值较低
C.实物史料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生活的原貌
D.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1分。
23.(2023·浙江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不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存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红军每到一处,无论部队多疲劳、情况多危险、环境多复杂,红军都把宣传群众、为群众解除痛苦作为重要任务。长征时期,在沿途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些政权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如果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就不可能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更不会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空前大发展。
——摘编自黄显文《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为此,党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它“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
——摘编自王顺喜《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原则》
材料三:现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成立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中国如果成立联合政府,可能有几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现在的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并概述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三制”原则的内容,阐释该原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思想。结合解放战争前夕的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贯彻毛泽东上述思想的行动。
24.(2023·浙江模拟)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农作物教培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黄苣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的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我国的“至春秋末年和战国时代,裁(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根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赖(豆叶)羹”。
——摘编自吴存浩《中国农业之)
材料二:雍正以前只有康,熙《天台县志》里有种植玉米的记载“玉芦,俗呼广东粟”。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即玉米)……栩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至258.52Mt(百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受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食物生产的“新气象”,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从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角度,指出“新气象”出现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玉米在浙江传播的特点,结合所学,从饮食生活的角度,分析其传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25.(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占领殖民地推行了本国法律,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允许殖民地制定一比自己的法律,但是又同时规定了殖民地的立法不能够与英国法相抵触,并为英国保留了对殖月地案件的最终审判权。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英国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殖民地社会,为为广大英属殖民地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因而逐渐形成了在法律上具有共同传统的普通法系。
——摘编自韩冰《“日不落帝国”留下的普通法遗产)
材料二:《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最早的民法典,开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地编纂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但是,《法国民法典》的成功,除了法典本身的原因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也是一个前提条件。
——摘编自舒武香《〈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历史地位比较》
材料三:1964年6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它明确保障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等公共场所,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它授权联邦政府可以提起公诉,要求取消公共设施和学校的种族隔离,司法部有权干预民权诉讼。保护黑人选举权,注销拨给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企事业计划的联邦经费。要求公司和工会给予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社会关系局,帮助各地区解决民权问题。
——摘编自陆听、徐世虹《中外法律文化大典:中外法律比较编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普通法系涵盖的主要国家,并分析上述国家实行该法系的历史原因。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法律与政治”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是夏中晚期和商朝初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分为祭祀区、宫城和作坊区,重视城市布局,因此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因此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答案】A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等信息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逐渐强化,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礼乐制度;
C错误,材料无关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情况,排除;
D错误,“完成了封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3.【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芍陂,C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意,C正确;
ABD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水利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4.【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①正确。
唐朝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②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取士不问家世,明清时期科举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因此③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材料著作是《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正确;
A错误,《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B错误,康熙是清朝皇帝,而《本草纲目》是明朝著作,因此B错误;
C错误,《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6.【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等信息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在技术方面受制于西方,A正确;
B错误,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失败了;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技术问题,不涉及管理模式;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近代中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所雇的技术工匠,皆从香港‘洋厂’招募”、“亦大多是外国机器厂、锅炉厂和造船厂中做过学徒的中国人”。
7.【答案】A
【知识点】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原则是量才而用,A正确;
BC与材料无关;
D错误,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文官选拔考试制度的特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应考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选择不同性质的考试”。
8.【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共中央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权以统一领导全国各地苏维埃区域斗争的构想”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构想实现于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B正确;
A错误,20世纪20年代末建立了很多根据地,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领导;
CD与材料中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9.【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主张肯定了当时中国存在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及个体经济等经济形态,但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下国营经济应该占据领导地位,这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部结构关系,D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公私经济的地位,不涉及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
B错误,1905年已经建立集中统一的全国财政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处于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的路线”。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观点提出于1981年,体现了新时期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B正确;
A错误,三线建设发生在60到70年代;
C错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于2006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五讲四美三热爱”。
11.【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它颁布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②③④,①错误,法老是古埃及的统治者,与古代西亚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两河流域”“制定了一部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12.【答案】A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等信息分析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土地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A正确;
B错误,民族国家初步形成于15、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不涉及其依附关系松弛;
D错误,这一阶段封建土地关系并未瓦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封君封臣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给封君”“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
13.【答案】C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等信息分析可知,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服饰,实行“文明开化”政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问题;
B错误,材料只能看出服饰西化,不能看出阶层趋向于平等;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西化,不能看出本土服饰的保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世纪70年代”“奇哉妙栽,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
14.【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等信息分析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工人的工资远远低于城市工人工资,这说明当时英国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农业衰退;
B错误,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到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财富分配不合理,不能看出阶级矛盾激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农业工人的平均每周工资大约是8先令11便士到9先令6便士,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工人的一半,他们很长时间才能罕见地吃上一次肉”。
15.【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844一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大量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正确;
A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政党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错误,第一国际诞生于1864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巴黎公社运动发生于1871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把握。
16.【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宁多次称为战争的工具,不是和平的工具,只不过是”
“一群你抢我夺的强盗联盟”等信息分析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国际联盟,这一组织采取“全体一致”原则形成决议,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①③正确,A符合题意;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建立起外交人员衔级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相符,②错误;国际联盟被英法操控,美国没有加入,④错误,因此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联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法西斯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何凤山为营救犹太难民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用来研究法西斯点的罪行,A正确;
B错误,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材料的移民是难民,不是知识精英;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人口移动的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西斯主义的罪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等信息分析可知,西汉在西域册封“西汉册封西城诸民族政权的君长和部落首领”,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以此①是可以得出的结论,但是与题意不相符,排除;材料只能看出汉王朝对西域的治理,不能看出各民族平等交往,②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材料无法看出西汉在西域推动郡国并行制度,③错误,但是符合题意;④错误,材料不涉及分而治之,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边疆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紧抓成本管理,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邯钢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深化企业管理改革,C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企业的改革,不涉及群众自治;
B错误,材料不涉及“所有制结构”;
D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体现的是企业自主经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印章文字,出土于印度,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印度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21.【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等信息分析可知,英国试图建立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秩序,以削弱美国的影响,稳固金本位制度,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
④错误,经济大危机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建议完善欧洲货币体系”“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进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等。
2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却发现图中有小孩在河中游泳嬉戏”“按河南清明时节的气温判断,即使气候反常,气温回升较快,也绝不会达到20℃以上,而没有20℃以上的气温是绝不适宜儿童游泳的”“清明”“只能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角度去考察”等信息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认真分析认识到传统的“清明”作为节气说说法错误,这说明艺术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需要进行甄别,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多重史料互证;
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
C错误,材料属于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但是不能准确反映历史生活原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3.【答案】(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参加联合政府;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宣传政治主张、播下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等方面进行回答。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指的是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根据“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抬头,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党应该重新建立严格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等信息分析可知,有利于纠正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可以用铁一般的行动证明新民主主义政治远优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使广大人民在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体验和了解民主政治远比专制政治为好”得出: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结合“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要破裂”“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抵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严重破坏了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的团结抗日的政治局面”得出: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原则的提出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主张:根据“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得出:参加联合政府;根据“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得出: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故答案为:(1)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历史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历史意义: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揭露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宣传了民主政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了团结抗战局面);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3)思想:参加联合政府;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行动: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涉及长征、三三制原则及重庆谈判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4.【答案】(1)“新气象”:多种耳来作物传入4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原因: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稳定。影响: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3)主要原因: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新气象:根据“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主要有:苜蓿、葡萄、石榴、胡麻(芝麻和亚麻)、大蒜、葱、胡桃(核桃)、胡豆(姿豆、豌,豆等)、胡茶(芫茶)、黄苣等”“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物高粱(非洲高粱)也是大的4世纪前后从非洲经印度传入”得出:多种耳来作物传入;根据“裁(大豆)已经和粟并列为主要根食作物”“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等得出:大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原因:根据“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得出: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结合“从西域诸地传入的作物”得出:丝绸之路的开通;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角度进行回答。影响:结合大豆的推广分析可知,大豆的推广重视,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根据材料“栩厂满山相望”“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得出:主要在山区种植;根据“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得出: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根据“在于潜、昌化、分水、宣平等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的记载”得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根据“足以济荒,而人富兼资”得出:玉米适应性强,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改变食物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影响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
(3)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得出: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出口量的增长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故答案为:(1)“新气象”:多种耳来作物传入4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原因:作物本身具有的优势(民众备荒的需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稳定。影响:推动北方旱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2)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由外省百姓入浙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改变了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3)主要原因: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采取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助于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改善进口国人民的食物结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世界的粮食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答案】(1)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普通法系的形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
(2)论题: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论述:近代普通法系在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有助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与巩固。它的对外传播过程,也是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过程,即文化侵略的过程,通过输出法律文化,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的法律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巩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法国民法典》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它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其确立的民法系,也成为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编撰民法典的蓝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尽力缓解社会矛盾,但没有触动造成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最终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总之,法律算阶级统治的工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知识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解析】【分析】(1)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普通法系的主要是英国及其曾经的殖民地,因此主要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根据“英国在占领殖民地推行了本国法律”得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根据“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英国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殖民地社会,为为广大英属殖民地统治地位的法律规范,因而逐渐形成了在法律上具有共同传统的普通法系”得出:普通法系的形成;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可知,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美国等国家法律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根据题干要求“围绕‘法律与政治’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可拟定论点为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关于阐释可从普通法系建立的影响、《法国民法典》的内容及影响、二战后美国政府社会稳定颁布的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1)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历史原因:普通法系的形成;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将法律体系移植到上述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
(2)论题:近代法律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需要。论述:近代普通法系在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有助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与巩固。它的对外传播过程,也是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的过程,即文化侵略的过程,通过输出法律文化,改造甚至消灭殖民地的法律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巩固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法国民法典》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它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它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其确立的民法系,也成为其他国家资产阶级编撰民法典的蓝本。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尽力缓解社会矛盾,但没有触动造成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最终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总之,法律算阶级统治的工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