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3.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阅读话剧《茶馆》选段,完成各题。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得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市民阶层,他们都因为不同的情况而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一方面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
C.秦仲义坚持实业救国,工厂先是被日本人剥夺,后来又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在当时条件下实业救国没有出路。
D.从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王利发只盼孩子出息及生活温饱等可以看出,底层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写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都是能够代表不同阶层市民的个体,这些人的命运变化也能够投射出国家和时局的变化。
C.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表现到了极致。
D.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7.文本中写到“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茶馆》第二幕节选的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盖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行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秦,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伺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慌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 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 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胡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慌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10.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的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11.在《茶馆》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2.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 (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 (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内容篇幅虽然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5.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
16.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17.对下列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B.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C.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
D.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除此之外,他的话剧还有《龙须沟》等。
1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戊戌(xū)沏茶(qī) 嗜好(shì)
B.搭讪(shàn)坤角(kūn) 淘汰(tài)
C.茶盅(zhōng) 造孽(niè) 缧绁(shì)
D.咂摸(zā) 神龛(kān)痞子(pǐ)
19.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⑥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①③相同;②⑥相同;①④不同。
D.④⑥不同;②③不同;③⑦相同。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圣人那个时代的人)
B.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千真万确)
C.都叫你咂摸透了。(反复研究)
D.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能说会道)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举着杯子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地笑着,一脸阳光……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馆》是一台大戏,( ① ),不仅是因为它汇集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表现了三个时代的更迭轮替以及黑暗统治必然衰退的历史规律,还因为老舍先生写作姿态的雍容华贵。《茶馆》的戏剧结构并不刻意追求整饬,却自有一种严谨之风、沛然之气。《茶馆》( ② ),只是写了一群小人物在日常琐事中挣扎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便如盐化水般灌注了时代气息和社会命题。它没有一句搅动情绪的大气势、大腔调台词,却在日常生活的静水流深里折射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意识的因袭、特定情境的定势。《茶馆》培养和熏染了我的戏剧趣味,给我提供了艺术启迪。从《茶馆》中让我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深潜在人物生命内涵里的哲思;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反映的是人的处境和人的命运。它以穿透时空的魅力,为后人不断提供思想启迪。
24.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更迭 B.雍容华贵 C.静水流深 D.熏染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从《茶馆》中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深潜在人物生命内涵里的哲思
B.从《茶馆》中让我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在人物生命内涵里深潜着哲思
C.《茶馆》让我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在人物生命内涵里深潜着哲思
D.《茶馆》让我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深潜在人物生命内涵里的哲思
26.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语言表达
五、小阅读-课内
27.对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念佛: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指心里说感激的话。
B.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死马当活马治:比喻虽然没有希望了,也得想办法尽力挽救。
C.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意思:指宋恩子和吴祥子要王利发每月给他俩的钱。
D.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老气横秋:形容摆老资格的神态。
28.对下列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A.用反复和谐音变换的手法,使句子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B.这句话表现了人物对“改良”的失望和不满。
C.“良”和“凉”同音,“冰凉”是说“改良”无法取得成功。
D.这里全用短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当时愤慨和失望的心情。
29.戏剧语言是表现戏剧冲突、展示时代特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下面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李三: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不顺眼”指李三仍留着辫子;“不顺心”,指活太多、太累,又不长工资。表现的虽然是李三与掌柜的矛盾,其实是下层人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这是王利发应付巡警的一段话,委婉中听,显示了这个小商人的精明圆滑,同时也透露出对不合理社会的无可奈何。)
C.巡警: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这是巡警诈不到更多的钱对王利发说的话,“明天见”语中带着威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言外之意是:明天你这茶馆还不知能否开得下去呢! )
D.唐铁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吸毒而不知其害,还洋洋得意,足见其人的寡廉鲜耻,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毒害。)
30.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个特色。下面几句话出自何人之口,选出判断准确的一项( )
(1)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2)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3)(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4)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A.刘麻子 松二爷 常四爷 王淑芬
B.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王利发
C.刘麻子 常四爷 松二爷 王利发
D.唐铁嘴 常四爷 松二爷 王淑芬
六、名著阅读
31.下面有关《茶馆》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茶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离婚》《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伤逝》,话剧有《茶馆》《龙须沟》。
B.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C.《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把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
D.《茶馆》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是一首带笑的葬歌。它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表现了必须埋葬旧时代这一主题。
32.《茶馆》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请写出画线词语的含意及表现的人物性格。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①那点意思:___________
②不好意思:___________
③人物性格:___________
七、小阅读-课外
33.课外阅读《茶馆》全剧,观看电视剧《茶馆》,电视剧《茶馆》的结尾是王利发火烧茶馆并与之同归于尽。你觉得与原剧本相比,哪个结尾好?为什么?
34.下面是从老舍《茶馆》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根据语境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试卷第16页,共17页
试卷第17页,共17页
参考答案:
1.C 2.B 3.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4.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身份、台词、矛盾冲突和动作外貌之类的舞台说明来表现。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人的发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为老板娘,王淑芬见惯了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思想比较超前活跃,能够与时俱进,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中。可见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台词“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为老板娘,王淑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见她是一个勤劳的人。
从“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的话,可以看出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虽然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但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戏剧冲突的相关内容。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细读剧本可知,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
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从李三的台词“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和老板王利发的台词“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可知,二人之间存在雇员与老板的薪酬利益冲突。
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些对话冲突明显,老板娘王淑芬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李三却因循守旧,不肯改变,这是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从节选开头部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可知,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经营惨淡,他们的生活只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
5.B 6.D 7.①收束全剧,使全剧在悲剧的气氛中收场;②他们三个虽然身份、地位等不同,在一生中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③体现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们的命运,都和当时的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 8.王利发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对茶馆进行改良,最终也没能摆脱黑暗的压迫,结局悲凉;常四爷自食其力、刚正不阿、热爱国家,却在黑暗的时局下艰难生活;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却被巧取豪夺,最终破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可推知,常四爷并没有“嚼不动花生米”。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理解错误,文中三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走近人生终点的时刻,为祭奠自己,呼喊着把纸钱抛向半空中。这不同寻常的举动,主要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凄惨及人物对现实的失望,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并无“以死做最后抗争”之意。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是选文的结尾,前文三人对自身经历都进行了叙述,秦仲义说“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王利发说“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他也要搬走了;常四爷说“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从上边的人物语言中可以看出,三人凄凉悲惨的遭遇是由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因而三个老人撒纸钱“祭奠自己”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其唱了一曲“葬歌”。这样的结局营造了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结合剧中三个老人所述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们是如何在黑暗中进行抗争的。根据选文的内容可知,当时的社会混乱不堪、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但其工厂先是被日本人霸占,后被国民党当局当作“逆产”没收,最终他陷入彻底破产的境地;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不断“改良”妄图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连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也难以保住;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最终沦落为一个卖花生米的小贩,过着凄惨的生活。可见,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在艰难的生活,艰难的抗争,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得更好,因此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这是符合人物特征的。
9.C 10.B 11.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行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12.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行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
C.“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该句不能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可从人物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注意不要忽略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是一个勤劳的人。
“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
分析戏剧冲突,即揭示剧中的矛盾。对矛盾的分析可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人物的思想或理想与社会环境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
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
“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 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体现了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体现了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从节选开头部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可知,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经营惨淡。他们的生活只是变得越来越糟。体现了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
13.A 14.A 15.(1)作为被拐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人口拐卖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
(3)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后饿死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 16.(1)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您”,变为“你”,再到后来变成“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
(2)形象上,塑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
(3)主旨上,揭示了康顺子作为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体现作者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有利于揭示主旨。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说法有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是因为胆怯。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康大力的表述,“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和康顺子的表述“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说明他们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力量悬殊,没有反抗的条件。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然后回归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本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分析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些矛盾展开的。
文本中,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都是被拐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拐卖者的存在,造成了被拐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人口,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儿们的矛盾冲突,作为晚清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儿们活活饿死。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实际上需要学生分析三次称谓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戏剧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王利发一开始称呼康顺子为“您”“大嫂”,充满了热情与尊敬,这时候的他还不明白康顺子前来的用意,当康顺子请他帮忙找工作之后,他便称呼康顺子为“你”,少了几分尊重,多了一些不耐烦,后来当王淑芬坚持留下康顺子母子之后,他感叹又要填两张嘴吃饭,称呼康顺子为“太监的家眷”,充满了鄙视与嫌弃。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
【点睛】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除独幕剧外”错误,独幕剧也不例外,戏剧冲突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故选B。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缧绁”的“shì”错误,应读“xiè”。
故选C。
1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那点意思”分析,为借代。
②“风”“雨”有比喻义,为暗喻。
③结合“两张嘴”分析,为借代。
④结合“忘了姓什么”分析,夸张。
⑤“一个小指头”就能推到在地,运用夸张;“一个小指头”,运用比喻。
⑥“孙子”有比喻义,为暗喻。
⑦结合“两个脆”分析,为借代。
故选A。
2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圣人那个时代的人”错误,“圣之时者也”:原为古人评价孔子的话,这里指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人”。
故选A。
21.D 22.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23.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的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破折号引出总括性的话。
B.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C.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D.破折号后是对前面内容的具体解说,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鉴赏品味语言一般可以从修辞角度、语体角度、句式角度、用词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段话主要使用短句,没有过多的修饰,非常干净利落,同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和“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结构一致,句式工整,且“出……”“沿……”“就到……”采用流水句,流畅轻快。
从用词角度来看,“沿溪行”有文言特色,而“又没多远”又是口语,文白夹杂,富有特色。
从这段话的内容来看,这段话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首先理解原文句子和题干中改句的内容,都是说老刘放茶叶的具体方式。然后分析原文句子,“有的……,有的……,有的……”采用排比句式,句式非常整齐,读起来很有韵律感。
整个文段文学意味很浓厚,所以原文中的排比句和文段的整体风格更吻合。
原文句子从三种不同存放方式入手铺排,更有气势。改句虽然也能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但失去了文学意味,表意平淡,缺少气势,与整个语段的特点不合。
24.A 25.C 26.①它之所以大 ②没有写达官显贵和重大历史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更迭:轮流更替。这里修饰时代的轮替,使用正确。
B.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大方,衣着华丽高贵。此处说的是写作姿态,使用不当。
C.静水流深: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这里说的是日常生活里折射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意识的因袭、特定情境的定势,使用对象不当。
D.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用在此处感彩不当。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从《茶馆》中让我知道”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改为“《茶馆》让我知道”或“我从《茶馆》中知道”,排除B项;二是“真正好的戏剧……是……哲思”搭配不当,可将“深潜在人物生命内涵里的哲思”改为“在人物生命内涵里深潜着哲思”,排除A、D两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茶馆》是一台大戏”和后文“不仅是因为……还因为……”的表述可知,此处应用“之所以”这一关联词,且强调的应该是“大”,所以应填“它之所以大”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后文“只是写了”“它没有……却在日常生活……”可知,这里应填的是“没有写……”这样的句式,再结合“只是写了一群小人物在日常琐事中挣扎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日常生活”的内容可知,这里应填“没有写达官显贵和重大历史”或“没有写大人物和大事件”之类的内容。
2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形容摆老资格的神态”错误。“老气横秋”,形容缺乏朝气,暮气沉沉。
故选D。
2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冰凉’是说‘改良’无法取得成功”分析牵强,不符合李三的身份和思想性格。李三这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对政治不满。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另一方面是对王利发不满。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李三不痛快。说明茶馆佣人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情绪,在其思想中民主思想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统治依旧占据一席之地,这能反映出辛亥革命中思想解放的不彻底性。
故选C。
2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言外之意是:明天你这茶馆还不知能否开得下去呢”分析不当,巡警的话写出了他们的蛮横,暗示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故选C。
3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结合“烟”“白面儿”分析,暗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渗透的社会现实。这是唐铁嘴的台词。
(2)结合“咱们旗人”“大清国”分析,说话的人应该是清朝旗人,是松二爷。
(3)结合“接钱,没看,揣在怀里”分析,这是给常四爷钱的,常四爷没看。
(4)结合“我糊涂”“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分析,是王利发对巡警说的话。
故选B。
3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伤逝》,话剧有《茶馆》《龙须沟》”中的“《伤逝》”错误。《伤逝》不是老舍的作品。《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故选A。
32. 钱 指给钱太少,说不过去。威胁暗示王利发不能给得太少。 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潜台词、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上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
吴祥子本身是《茶馆》中蛮横奸诈的特务,说话软中带硬,性格阴险。从他的话语中看出他的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33.[示例一]电视剧的结尾好。王利发从逆来顺受到一把火烧掉茶馆,突出了其性格的变化,表现出了他的抗争性,更有震撼力;王利发带着遗憾、依恋与茶馆一同走向灭亡,是跟旧制度、旧社会的决裂,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示例二]原剧本的结尾好。王利发作为裕泰茶馆的掌柜,是个本分的买卖人,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但是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儿,只能俯首当“顺民”,逆来顺受。在恶势力的压榨下,走投无路的他最终选择自杀更符合其性格,也更为合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茶馆》的结局应结合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认为电视剧的结尾好。刘麻子始终对茶馆虎视眈眈,王利发那么失望,他把茶馆一起带走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确实也感到了画面的冲击力。如果是话剧,也没有办法点火,点了火也不好看。老舍原著中,王利发上吊自杀,表现的是他最后被社会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他连抗争的力气也没有。现在电视剧的结局王利发放了一把火,是更诗意的表达,最后他豁出去了,他有自己的抗争方式。光是一个上吊力度不够,王利发一把火烧掉茶馆,带着遗憾、依恋离开,也是跟旧制度、旧社会决裂。这样既有喻意,人物情绪也走到了这一步。
原剧本的结尾好。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在恶势力的压榨下,走投无路的他最终选择自杀更符合其性格,也更为合理。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4.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上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将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思考。本题所给画线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意思”,结合上文“每月一号,按阳历算”“那点意思送到”“那点意思得多少”可知,吴祥子所说的第一个“意思”指的是钱,吴祥子向王利发要钱,又不直说,而说“那点意思”,是委婉地表达要钱的意图。由“你看着办”可知吴祥子没有说出要钱的具体数目,可他又希望王利发能给出让他满意的钱数,所以他说“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这里的“不好意思”就是暗示王利发,如果给的太少,他会跟王利发过不去,给王利发找麻烦。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答案第2页,共12页
答案第3页,共12页